社会反转(杜课696期

全文共 1196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三个反转

杜骏飞

开宗明义,我想阐明这样的观点: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身份政治,出现了主从反转、虚实反转、强弱反转。

这显著有别于传统政治视角的错觉:例如认为国家强、社会弱;例如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不具备实在力量;例如认为政府有国家机器可以倚恃,通过强力部门就能实现管理。

社会反转(杜课696期


“三个反转”的社会形态本质是什么?它们又从何而来?

今天,国家、社会的主从力量格局在互联网上发生巨变,社会正在被重新发现,也在自我发现,这个新发现的社会并且逐渐拥有了权力内核、政治信心、自我认同,其反客为主、附庸蔚为大国之势已十分明显。两者力量格局的逆转,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格局,并且,后者还形成了一种与传统政治动员不同的“网络政治动员”。在前网络时代的中国政治中,政治动员在扩展国家权力、塑造政治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社会的政治动员能力则被束缚在国家权力主导的框架中。但在网络时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张力日益形成,社会力量在网络政治动员上拥有了更多的优势,而国家的政治动员能力反而在草根权力的戏谑、调侃与集群抗议中逐渐衰减。此之谓主从反转。


今天,互联网并不虚拟,它已经从人群、议题、事件上形成了现实社会的镜像,而且是具有现象还原意义的本体镜像。频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起于现实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也往往交织着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互动。由于互联网赋予了草根阶级更多的表达机会,网络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展现普通公众真实的社会心态及本质的政治诉求,在当下,其现实性已经超越了传统现实社会。此之谓虚实反转。


今天,由于政治“怨恨”的累积,网络社会的心理流动往往趋向于反抗性、非制度性、以及悖逆传统治理的离心效应。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消解种种结构性冲突,为怨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此时网络社会的出现又恰好为怨恨的动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网络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实恰是现实社会矛盾的投射。因此,在网络社会冲突中,强势组织、科层制体系中的现实身份往往成为弱势的网络身份,而网民则形成规模巨大、破坏力和建设力均极为可观的流动群体。

此之谓强弱反转。

社会反转(杜课696期

我认为,今后若干年中,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将日益频发,社会问题将日益凸显,社会风险将日益增大;由于互联网用户还将激增,其中弱势、边缘阶层的网民会加大,老年人群比例继续激增,社会心态的复杂多元将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而现有的主流用户向移动互联网聚集,网络的功能也将嬗变得更加惊人。

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的网络社会将愈加活跃,网络社会冲突将愈加严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政治当如何作为?

一个泛泛而论的答案是:改革观念,科学作为,在短期因应和长远战略之间平衡取舍,建立起能够吸纳压力、化解风险、协商对话、和衷共济的善治体系。

然而,做到这一切谈何容易,即使是第一条,尤其是第一条。

社会反转(杜课696期

- E N D -

作者:杜骏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杜课”(ID:Dknju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