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编号

SC003

荔枝古道

“荔枝古道”亦称“子午古道”,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涪陵,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人文历史

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曾经在荔枝古道上,演绎了多少风情故事,如今,荔枝古道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淹没在历史风尘中的荔枝古道即将焕发出新的辉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荔枝古道,2015年5月,四川省达州正式启动了“荔枝古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工作。

《大唐久典》记载:唐代驿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要数最繁华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负责运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所砍下的竹筒中,一是土法保鲜,另外是防止路途中挤压,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有最为精彩的描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对当时“荔枝道”的生动写照。

荔枝来历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中国地图上来看,唐明皇为何不去荔枝盛产地两广,而要沿此道去川东,南取荔枝?经过调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杨贵妃是四川忠县人,属涪陵郡,《华阳国志.巴志》载:“东至鱼腹(今四川秦节),西至子午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蜀都赋》注引《南裔志》也说:……江东至郡江洲县往往有荔枝……”。可见,属于亚热带态气候的川东南,当时是产荔枝的。杨玉环幼时在老家即爱食此物,当了贵妃仍念念不忘乡情。李肇《国史补》云:“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故每岁飞驰以进”。尽管涪陵荔枝在质量上不及南国所产,但从成都近了一两千里,若舍近求远,路迢时旷,难以保鲜。其次,长安至川东南如经褒斜成都,绕道何止六七百里,权衡之下,以走子午道进镇巴境内入蜀为最近,于是荔枝道便成了,也就成为唐朝最繁华的一条驿道。

驿传荔枝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爱嗜荔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唐玄宗对她“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是青史留名的,于是便导演出一幕“驿传荔枝”的闹剧,与周幽王、褒妣的“烽火戏诸候”一样成为历代文人讽咏的范本。在君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地方官自然肝脑涂地,满足其需要。荔枝被列为涪洲贡品,他们叫人从产地摘下,以竹筒盛装,马脖上系铃铛,老远都能听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朝延发有专门护照,沿途任何人不管发生任何事加以阻挡。《舆地记胜》引《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但《涪州志》记载“七日到长安”,说法有异,按照古代良马日行千里,各驿站又换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达似乎可信,但从荔枝道整个路程的坚难考虑,七日比较实际。总之,当时驿贡荔枝是一种性命悠关的大事,只要爱妃能吃到鲜荔枝,沿途马死人亡在所不惜,当我们读到杜甫诗“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仅仅为了贵妃品尝几颗鲜荔枝,百马死山中,能不使人扼腕兴叹。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道上的饮马槽遗址。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万源市鹰背乡境内通往竹筒沟的荔枝道保存完好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杂草丛中惊现“拦马墙”

特色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妃子笑的特点是果皮青红,个大,肉色有如白蜡,脆爽而清甜,果核小。当年唐明皇为搏杨贵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