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編號

SC003

荔枝古道

“荔枝古道”亦稱“子午古道”,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涪陵,連接四川陝西湖北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人文歷史

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滿足寵妃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被稱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曾經在荔枝古道上,演繹了多少風情故事,如今,荔枝古道重新走上歷史舞臺,淹沒在歷史風塵中的荔枝古道即將煥發出新的輝煌。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荔枝古道,2015年5月,四川省達州正式啟動了“荔枝古道”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工作。

《大唐久典》記載:唐代驛道每隔20裡設置1個驛站,最盛時全國各地驛道總共有1639個驛站,驛道工作人員2萬餘人。要數最繁華就是這條荔枝道了,負責運鮮荔枝的驛使,把採摘下的荔枝帶葉密封於所砍下的竹筒中,一是土法保鮮,另外是防止路途中擠壓,然後裝籠上馬:二十里一換人,六十里一換馬。“日夜兼程,緊鞭急蹄,保證在七天七夜時間中,把鮮荔枝送到長安”。其速度之快,相當於當今的“特快專遞”了。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中有最為精彩的描述:“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就是對當時“荔枝道”的生動寫照。

荔枝來歷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從中國地圖上來看,唐明皇為何不去荔枝盛產地兩廣,而要沿此道去川東,南取荔枝?經過調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楊貴妃是四川忠縣人,屬涪陵郡,《華陽國志.巴志》載:“東至魚腹(今四川秦節),西至子午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蜀都賦》注引《南裔志》也說:……江東至郡江洲縣往往有荔枝……”。可見,屬於亞熱帶態氣候的川東南,當時是產荔枝的。楊玉環幼時在老家即愛食此物,當了貴妃仍念念不忘鄉情。李肇《國史補》雲:“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故每歲飛馳以進”。儘管涪陵荔枝在質量上不及南國所產,但從成都近了一兩千裡,若捨近求遠,路迢時曠,難以保鮮。其次,長安至川東南如經褒斜成都,繞道何止六七百里,權衡之下,以走子午道進鎮巴境內入蜀為最近,於是荔枝道便成了,也就成為唐朝最繁華的一條驛道。

驛傳荔枝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貴妃愛嗜荔枝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唐玄宗對她“三千寵愛在一身”也是青史留名的,於是便導演出一幕“驛傳荔枝”的鬧劇,與周幽王、褒妣的“烽火戲諸候”一樣成為歷代文人諷詠的範本。在君權至上的封建時代,上有所好,地方官自然肝腦塗地,滿足其需要。荔枝被列為涪洲貢品,他們叫人從產地摘下,以竹筒盛裝,馬脖上系鈴鐺,老遠都能聽見,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長安。朝延發有專門護照,沿途任何人不管發生任何事加以阻擋。《輿地記勝》引《洋川志》記載:“楊貴妃嗜生荔枝,治驛自涪陵,由達州取道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香、色仍未變”。但《涪州志》記載“七日到長安”,說法有異,按照古代良馬日行千里,各驛站又換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達似乎可信,但從荔枝道整個路程的堅難考慮,七日比較實際。總之,當時驛貢荔枝是一種性命悠關的大事,只要愛妃能吃到鮮荔枝,沿途馬死人亡在所不惜,當我們讀到杜甫詩“憶昔南州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僅僅為了貴妃品嚐幾顆鮮荔枝,百馬死山中,能不使人扼腕興嘆。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荔枝道上的飲馬槽遺址。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萬源市鷹背鄉境內通往竹筒溝的荔枝道保存完好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雜草叢中驚現“攔馬牆”

特色

古道大字典SC003-荔枝古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妃子笑的特點是果皮青紅,個大,肉色有如白蠟,脆爽而清甜,果核小。當年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