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將涼國公藍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關於藍玉之死的真相歷來是有爭議的。爭議一派認為,藍玉被誅是確有謀反證據,《明史》、《逆臣錄》中均有直接證據和佐證。另一派認為,因為要給孫子朱允炆掃清坐皇位的不安定因素,朱元璋只好把藍玉誅殺。

那麼,真相到底如何?

1、《明史》中記載的藍玉之死

《明史》中記載藍玉之死是因為如下5個原因:

原因一:藍玉因多次統領大軍出征,屢立戰功,朱元璋對他禮遇有加。因此藍玉日漸驕橫,蓄養家奴、義子,橫行霸道。曾強佔東昌府的民田,御史奉命來查問,藍玉不僅不配合,還直接把御史趕走。

明朝大將涼國公藍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明史》中記載的藍玉之死

原因二:藍玉北征蒙元后,率軍返回途中,夜抵喜峰關。守關的官吏因夜晚辨識不清,沒有及時開門迎接。藍玉下令攻打關門,大軍破門而入。

原因三:藍玉征服蒙元時,私自霸佔元朝國君的妃子,因不堪其辱,元妃自殺。朱元璋為此責怪藍玉。因為以上過錯,藍玉本來應該封為“梁國公”,朱元璋便把“梁”改為“涼”,還把藍玉的過失刻在家族世襲的丹書鐵劵上。

原因四:藍玉與朱元璋飲酒時出言不遜,軍中大權獨攬,被朱元璋多次責備。後來,藍玉被封為太子太傅,對此藍玉說:“我難道不夠做太師的資格嗎?”

原因五:1393年,錦衣衛指揮蔣王獻告發藍玉謀反,經吏部審訊,證實確有謀反證據,被滅族誅殺。史載,因藍玉案牽連被滅族誅殺者達一萬五千人。

2、《逆臣錄》中記載的藍玉之死

藍玉被誅殺後,朱元璋下詔佈告天下,把一公、十三侯、二伯等人的罪狀供詞編成《逆臣錄》一書。其中對於藍玉之死記載了大量的供詞、佐證。與《明史》相比,有一個最大的不同:藍玉一案與胡惟庸一案密切相連。

明朝大將涼國公藍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逆臣錄》中記載的藍玉之死

《逆臣錄》的供詞證明,靖寧侯葉升在藍胡兩人間充當了中間人角色。“靖寧之通胡,因蒙鎮撫而發,涼國之謀逆,又因靖寧而成。以此知藍黨者,實為胡黨之流禍。”《逆臣錄》對於藍玉的謀反,處處充滿了這種論斷。

甚至《逆臣錄》還通過大量的證詞,證明藍胡二人的密謀,早在事發前的10年就開始了。

3、藍玉到底死的冤不冤

對於《逆臣錄》的證據,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其中不實之詞、胡編亂造的痕跡太過明顯,而且證詞、證言、證人雜亂無章甚至前後矛盾,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也正是因為如此,後人多認為藍玉死的很冤。

目前,人們形成的共識是:朱元璋因為太子朱標的意外辭世,無奈之下讓孫子朱允炆上位,在為朱標“拔掉權柄上的刺”之後,朱元璋只好再次大開殺戒,把藍玉一黨誅殺殆盡,這種做法也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和習慣。

明朝大將涼國公藍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藍玉到底死的冤不冤

藍玉之死的直接原因就是這樣的簡單。不過,事情總是有另一面,作為涼國公的藍玉是不是真得完全無辜呢?顯然也不是,至少《明史》中記載的5大原因裡的前4個,後人多持無法反駁的觀點。當然,前4個原因並不會導致藍玉被殺,只能是在被殺後放大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