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凉国公蓝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关于蓝玉之死的真相历来是有争议的。争议一派认为,蓝玉被诛是确有谋反证据,《明史》、《逆臣录》中均有直接证据和佐证。另一派认为,因为要给孙子朱允炆扫清坐皇位的不安定因素,朱元璋只好把蓝玉诛杀。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1、《明史》中记载的蓝玉之死

《明史》中记载蓝玉之死是因为如下5个原因:

原因一:蓝玉因多次统领大军出征,屡立战功,朱元璋对他礼遇有加。因此蓝玉日渐骄横,蓄养家奴、义子,横行霸道。曾强占东昌府的民田,御史奉命来查问,蓝玉不仅不配合,还直接把御史赶走。

明朝大将凉国公蓝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明史》中记载的蓝玉之死

原因二:蓝玉北征蒙元后,率军返回途中,夜抵喜峰关。守关的官吏因夜晚辨识不清,没有及时开门迎接。蓝玉下令攻打关门,大军破门而入。

原因三:蓝玉征服蒙元时,私自霸占元朝国君的妃子,因不堪其辱,元妃自杀。朱元璋为此责怪蓝玉。因为以上过错,蓝玉本来应该封为“梁国公”,朱元璋便把“梁”改为“凉”,还把蓝玉的过失刻在家族世袭的丹书铁劵上。

原因四:蓝玉与朱元璋饮酒时出言不逊,军中大权独揽,被朱元璋多次责备。后来,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对此蓝玉说:“我难道不够做太师的资格吗?”

原因五: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王献告发蓝玉谋反,经吏部审讯,证实确有谋反证据,被灭族诛杀。史载,因蓝玉案牵连被灭族诛杀者达一万五千人。

2、《逆臣录》中记载的蓝玉之死

蓝玉被诛杀后,朱元璋下诏布告天下,把一公、十三侯、二伯等人的罪状供词编成《逆臣录》一书。其中对于蓝玉之死记载了大量的供词、佐证。与《明史》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蓝玉一案与胡惟庸一案密切相连。

明朝大将凉国公蓝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逆臣录》中记载的蓝玉之死

《逆臣录》的供词证明,靖宁侯叶升在蓝胡两人间充当了中间人角色。“靖宁之通胡,因蒙镇抚而发,凉国之谋逆,又因靖宁而成。以此知蓝党者,实为胡党之流祸。”《逆臣录》对于蓝玉的谋反,处处充满了这种论断。

甚至《逆臣录》还通过大量的证词,证明蓝胡二人的密谋,早在事发前的10年就开始了。

3、蓝玉到底死的冤不冤

对于《逆臣录》的证据,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其中不实之词、胡编乱造的痕迹太过明显,而且证词、证言、证人杂乱无章甚至前后矛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人多认为蓝玉死的很冤。

目前,人们形成的共识是:朱元璋因为太子朱标的意外辞世,无奈之下让孙子朱允炆上位,在为朱标“拔掉权柄上的刺”之后,朱元璋只好再次大开杀戒,把蓝玉一党诛杀殆尽,这种做法也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和习惯。

明朝大将凉国公蓝玉之死,到底冤不冤?

蓝玉到底死的冤不冤

蓝玉之死的直接原因就是这样的简单。不过,事情总是有另一面,作为凉国公的蓝玉是不是真得完全无辜呢?显然也不是,至少《明史》中记载的5大原因里的前4个,后人多持无法反驳的观点。当然,前4个原因并不会导致蓝玉被杀,只能是在被杀后放大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