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你可知有一個制定曆法的邢台人?

今日立秋,你可知有一個制定曆法的邢臺人?

立秋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立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

可你知道嗎,我國古代最精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曆法其實是我們邢臺人制定的。每每月色當空,仰首觀之,在月球背面,就有一座環形山以一位邢臺人的名字命名。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也有一顆以他命名的小行星。他,就是我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

今日立秋,你可知有一個制定曆法的邢臺人?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省邢臺市邢臺縣皇寺鄉郭村人。郭守敬出生於一個文化家庭,他的爺爺郭榮“通五經,精於算數、水利”,十分關心對郭守敬的教育,對他影響很大。郭守敬從小熱愛學習不貪玩。齊履謙在《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中說郭守敬小時候“生有異操,不為嬉戲事”。年僅十五六歲時就根據一個構造複雜的蓮花漏圖的石刻拓本,弄清這種古代計時器的構造、用法和原理。青年時他還根據一張《璇璣玉衡圖》用竹篾編成了一架簡易渾天儀,並且“積土為臺”,親自觀測星象,獲得了大量星體位置和運行規律,為之後制定曆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雖然郭守敬的爺爺也是當時飽學之士,但青少年時期郭守敬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依然很艱苦。在他18歲的時候,就和中山(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王恂共同拜師劉秉忠(河北邢臺縣人)門下,避居於邢臺西南一百四十多里的紫金山。《元史》記載:我國元代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曾拜開國勳臣劉秉忠為師,並與當時名流張文謙(河北省邢臺市沙河人)、王恂、張易(山西省太原市臨州人)等人同學於紫金山,史稱“紫金山五傑”。紫金山書院是我國數學、天文、曆法重要發祥地之一,培養出了劉秉忠、郭守敬、張文謙、王恂等一批在科學和政治領域有偉大建樹的人才。

今日立秋,你可知有一個制定曆法的邢臺人?

忽必烈

這五個人中,劉秉忠最早跟隨忽必烈。他先後引薦張文謙、王恂,可能還有張易來到忽必烈身邊工作,郭守敬則是由張文謙薦於忽必烈而受到重用的。劉秉忠是元朝開國功臣,元朝設計者;張文謙是元朝建立和統一全國的首席謀臣,張易是元初政治舞臺風雲人物,元代政治地位最顯赫的漢人之一;王恂曾任太史令等職,在天文、曆法和數學上的造詣更勝郭守敬一籌。這五個人為元朝統一全國設定了進軍路線,在減少民族殺戮、協助忽必烈取得汗位、將邢州(今邢臺)復治成全國示範、確定國家機構建立綱紀法典、設計建造元上都、勸事農桑恢復生產、興修水利、計除奸佞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張易更是在與奸佞鬥爭過程中,以身殉國,成為邢州學派唯一一個有功無傳的功臣。這五個人,政治上互相關心,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學業上切磋共進,從而使各人的才能、抱負,在當時條件所能允許的情況下都得到了比較充分地發揮,因而皆成為有元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或傑出的學者和科學家。

而《授時歷》的創建,更是郭守敬乃至邢州學派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授時歷》,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實施的歷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賜而得名。“授時”取《尚書》卷一《堯典》“敬授民時”古語,原著及史書均稱其為《授時歷經》。其法以365.2425日為一歲(取自南宋楊忠輔所制定的《統天曆》),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5.92秒,精度與公曆(指1582年《格里高利曆》)相當,但比西方早採用了300多年。

它正式廢除了古代的上元積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為曆元,打破了古代制歷的習慣,是我國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頒行的《大統歷》基本上就是《授時歷》,如把這兩版曆法看成一版,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曆法,達三百六十四年。

今日立秋,你可知有一個制定曆法的邢臺人?

觀星臺

忽必烈之所以在1276年決定成立太史局修訂新曆,原因在於元初所用曆法“沿襲金舊”,而金代的《重修大明曆》,當時已發現了很大誤差,如“前日中秋節,今宵月方圓”,對農事二十四節氣的推算己經失準,日月蝕預報失時的情況亦時有發生。我國古代以農為本,農事的進行要求曆法的精確。同時,元朝統一前,我國北方原金朝轄區和南方南宋轄區以及邊疆的一些地區行用不同的歷法,全國的統一,也勢必要求曆法的統一。因此在是年,忽必烈想起劉秉忠生前就是提出的改定曆法的建議,就讓郭守敬的老同學王恂和郭守敬一起去進行研製這項工作。在修訂曆法的過程中,當時“紫金山五傑”除劉秉忠已經於1274年薨逝,享年59歲外,其它四人均全部參加。其中王恂主算,任太史令;郭守敬主制歷表、測驗,在王恂去世後繼為太史令。張文謙、張易的官職、地位比他們高,亦皆參與其事,“為之主領裁奏於上”。因此,《授時歷》的完成,一定意義上是“紫金山五傑”共同努力的結果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郭守敬在制定《授時歷》的過程中注意全面分析研究,認真吸取前人的寶貴經驗和優秀成果,並擯棄其中的不合理成分,“所考訂者凡七事”、“所創法者凡五事”。他研究了我國自西漢以來的各種曆法,並一一弄清了它們的優劣長短,以此作為制訂新曆的參考和依據。同時他又提出了“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唯物主義原則,親自動手創制了各種最先進的觀測儀表。這些儀表包括簡儀、仰儀、渾天象、立運儀、景符等十餘種觀測設,所制皆“臻於精妙,卓見絕識,蓋自古人所未及”,是當時世界儀表製造的最高水平。西方人也因此稱郭守敬為“中國的第谷”,但郭守敬要比第谷早三百年,而且第谷迷信占星術,這一點也不如郭守敬。郭守敬所造筒儀,於“環內廣面臥施圓軸”,以使“旋轉無澀滯之患”。這是世界上對滾柱軸承的最早應用。並組織大批人員利用這些儀表進行全國範圍的天文觀測。從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間,許衡、王恂、郭守敬、楊恭懿等在東西六千餘里,南北長一萬一千餘里的廣闊地帶,建立了二十七所測驗站點,進行實測完成(即四海測驗),從而取得了各方面的第一手寶貴資料。計算時,還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三次內插公式和球面三角法計算公式。

今日立秋,你可知有一個制定曆法的邢臺人?

觀象先驅世代景仰

元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下詔,凡年滿七十歲的官員皆可退休,唯獨不準郭守敬退休,由此而形成太史院天文官都不退休的新例。1316年郭守敬病逝,享年86歲,歸葬邢臺故鄉。郭守敬後代仍然從事科學工作,其後人郭伯玉參與了明初《大統歷》的整理工作,並對我國珠算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其曾孫郭貴,在明天順(1457-1464年)年間,擔任欽天監(中國古代國家天文臺)春官正掌(欽天監屬官,正六品,掌推曆法、定四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