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城市綠化工程 庭院園林篇

如皋城市綠化工程 庭院園林篇

庭院、園林綠化和綠地

古代,如皋城內外河塘、隙地多,樹木繁茂,形成綠地。唐代始,寺廟、祠堂、園林增多,綠地面積有所擴大。寺廟.祠堂、園林等多植銀杏、柏、榆、柳等,其中伏海寺、定慧寺、海月寺古木參天,綠廕庇日;孔廟古柏園有柏樹數百株。塋地多數種柏、櫸、梓等樹木。空地多種櫸、榆、桑、楝、楊、柳、柞榛、女貞及各種果樹。居民庭院則以花卉、盆景為主,有的建有花圃、花壇。至清末,城區除有多處園林綠地外,居民庭院多植有杜鵑、月季、山茶、桂花、臘梅、荷花、迎春及蘭、菊等,盆景以雀舌、黃楊、松、柏、梅為大宗,多者培植數百盆。

民國4年(1915年),如皋公園建成,園內遍植竹木、花卉,池塘種荷花。后辟花圃,育松、柏、梅、蘭、杜鵑、山茶數百盆,後又增植桃柳、桂、玉蘭、女貞、紫藤、葡萄、月季、薔薇、牡丹等。是為城區第一座公共園林,亦為第一塊公共綠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庭院綠化因住房緊張有所減少,公共綠地亦發展緩慢。1958年, 城郊農村土地人社、住宅遷移、河渠改道,尚有大量竹園、樹木多被砍伐。“文化大革命”中,盆景被列人“四舊”遭踐踏,蒔花弄草被汙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1976年後,隨著思想解放和經濟發展,庭院綠化等開始恢復、發展,公共綠地建設步伐加快。1981年10月統計,全城(不含郊區農村)有樹木7.129萬株,覆蓋面約47公頃,佔建成區17.9%,人均綠化面積0.46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0.125萬株、居民區0.306萬株。1984年 ,建成的如皋綠園,70餘畝園地中,除擁有5萬餘盆盆景外,廣植樹木、花草。1990年, 全城綠化面積增加至61.2公頃,廈蓋率7.3%,其中公共綠地19.6公頃,人均佔有公共綠地2.69平方米。1995 年,全城綠化面積增加至133公頃,其中園林綠地面積96公頃,人均佔有公共綠地9.81平方米。

進人21世紀,城區公共綠地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除景觀、風光帶公共綠地迅速增加,居民居住小區公共綠化逐步由花壇、綠籬、花圃向整體景觀化轉變,不少小居以獨特的綠化景觀,較高的綠化覆蓋率作為新的賣點。部分單位院落開始向園林式發展。2001 年,市區共新建、改建、擴建綠化工程12項,完成公共綠地投人200餘萬元,新增新世紀廣場等公共綠地3.5公頃,恢復被侵佔綠地面積0.32公頃。社區綠地總面積增加到111.48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7.89公頃,綠地率6.8% ,綠化覆蓋率15%,人均公共綠地2.2平方米。2001-2002年,在實施內外城河河坡綠化的同時,實施沿河風光帶綠化和放生池、福成庵、射雉亭、東皋橋北側綠地廣場建設,並開工興建中國盆景園、解放廣場、安定廣場等公共綠地,其中新世紀廣場改造工程綠地面積擴大至1.36公頃。至2002年年末,全城綠化總面積增加至108.9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43.7公頃,綠地率達6%,綠化覆蓋率15.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33平方米。

2003年,相繼新建城市南入口、西入口、仙鶴路分車帶綠化填埋河段綠化,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4.6公頃。至年末,城區綠地率12.6% ,綠地覆蓋14.7%,人均公共綠地增加至3.14平方米。2004年,完成濱河路風光帶、實驗中學西側綠化。興建東方大壽星園、江源植物造景園。2005-2006年,於望月橋東尾路南重建頤園,同時完成濱溪景觀綠化、碧霞景觀綠化,全城公共綠地面積增加至243公頃。

2006年,城區組織“大叔進城”活動,城區公共綠地和部分單位院落,新栽植大型(胸徑30釐米以上)銀杏180棵和數十株大胸徑廣玉蘭、榆樹、槐樹等。2007年,完成市行政中心綠化和龍游河填埋河段綠化。2008年,完成市行政中心北側預留建設用地綠化工程。2009年,上海新城小區、龍新家園小區被南通市建設局命名為園林式居住區,市行政服務中心、市人民法院被命名為園林式單位。2010年,城區完成公共綠地建設31.96公頃,其中紅十四軍公園綠化17.09公頃,龍游河風光帶12.30公頃。


發佈:阿南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