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城市绿化工程 庭院园林篇

如皋城市绿化工程 庭院园林篇

庭院、园林绿化和绿地

古代,如皋城内外河塘、隙地多,树木繁茂,形成绿地。唐代始,寺庙、祠堂、园林增多,绿地面积有所扩大。寺庙.祠堂、园林等多植银杏、柏、榆、柳等,其中伏海寺、定慧寺、海月寺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孔庙古柏园有柏树数百株。茔地多数种柏、榉、梓等树木。空地多种榉、榆、桑、楝、杨、柳、柞榛、女贞及各种果树。居民庭院则以花卉、盆景为主,有的建有花圃、花坛。至清末,城区除有多处园林绿地外,居民庭院多植有杜鹃、月季、山茶、桂花、腊梅、荷花、迎春及兰、菊等,盆景以雀舌、黄杨、松、柏、梅为大宗,多者培植数百盆。

民国4年(1915年),如皋公园建成,园内遍植竹木、花卉,池塘种荷花。后辟花圃,育松、柏、梅、兰、杜鹃、山茶数百盆,后又增植桃柳、桂、玉兰、女贞、紫藤、葡萄、月季、蔷薇、牡丹等。是为城区第一座公共园林,亦为第一块公共绿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庭院绿化因住房紧张有所减少,公共绿地亦发展缓慢。1958年, 城郊农村土地人社、住宅迁移、河渠改道,尚有大量竹园、树木多被砍伐。“文化大革命”中,盆景被列人“四旧”遭践踏,莳花弄草被污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1976年后,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庭院绿化等开始恢复、发展,公共绿地建设步伐加快。1981年10月统计,全城(不含郊区农村)有树木7.129万株,覆盖面约47公顷,占建成区17.9%,人均绿化面积0.46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0.125万株、居民区0.306万株。1984年 ,建成的如皋绿园,70余亩园地中,除拥有5万余盆盆景外,广植树木、花草。1990年, 全城绿化面积增加至61.2公顷,厦盖率7.3%,其中公共绿地19.6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2.69平方米。1995 年,全城绿化面积增加至133公顷,其中园林绿地面积96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81平方米。

进人21世纪,城区公共绿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除景观、风光带公共绿地迅速增加,居民居住小区公共绿化逐步由花坛、绿篱、花圃向整体景观化转变,不少小居以独特的绿化景观,较高的绿化覆盖率作为新的卖点。部分单位院落开始向园林式发展。2001 年,市区共新建、改建、扩建绿化工程12项,完成公共绿地投人200余万元,新增新世纪广场等公共绿地3.5公顷,恢复被侵占绿地面积0.32公顷。社区绿地总面积增加到111.4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7.89公顷,绿地率6.8% ,绿化覆盖率15%,人均公共绿地2.2平方米。2001-2002年,在实施内外城河河坡绿化的同时,实施沿河风光带绿化和放生池、福成庵、射雉亭、东皋桥北侧绿地广场建设,并开工兴建中国盆景园、解放广场、安定广场等公共绿地,其中新世纪广场改造工程绿地面积扩大至1.36公顷。至2002年年末,全城绿化总面积增加至108.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43.7公顷,绿地率达6%,绿化覆盖率1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3平方米。

2003年,相继新建城市南入口、西入口、仙鹤路分车带绿化填埋河段绿化,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4.6公顷。至年末,城区绿地率12.6% ,绿地覆盖14.7%,人均公共绿地增加至3.14平方米。2004年,完成滨河路风光带、实验中学西侧绿化。兴建东方大寿星园、江源植物造景园。2005-2006年,于望月桥东尾路南重建颐园,同时完成滨溪景观绿化、碧霞景观绿化,全城公共绿地面积增加至243公顷。

2006年,城区组织“大叔进城”活动,城区公共绿地和部分单位院落,新栽植大型(胸径30厘米以上)银杏180棵和数十株大胸径广玉兰、榆树、槐树等。2007年,完成市行政中心绿化和龙游河填埋河段绿化。2008年,完成市行政中心北侧预留建设用地绿化工程。2009年,上海新城小区、龙新家园小区被南通市建设局命名为园林式居住区,市行政服务中心、市人民法院被命名为园林式单位。2010年,城区完成公共绿地建设31.96公顷,其中红十四军公园绿化17.09公顷,龙游河风光带12.30公顷。


发布:阿南文化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