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老照片:閻錫山穿皺巴巴的衣服


1944年5月,在窯洞前晾曬糧食。1944年,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隨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從重慶一路北上,前往陝甘寧邊區進行戰地採訪。在路途中,5月下旬,哈里森到達山西臨汾吉縣克難坡進行了三、四天的參觀訪問。

克難坡的公告欄。克難坡位於山西臨汾吉縣西北30公里處,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是一個三面臨溝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蘆狀獨立山樑。它原本並不起眼,但在抗戰期間具有重要地位。日軍佔領太原、臨汾之後,閻錫山的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會等首腦機關就駐紮在這裡。

克難坡的眷屬。閻錫山率部於1940年5月進駐克難坡,經過兩年多的修建,將這個彈丸之地建成為一座窯洞疊立,可容納兩萬餘人的山巔小城。1940年至1945年,這裡成為第二戰區的軍事重鎮和山西的經濟中心。


在窯洞前紡線的士兵。哈里森·福爾曼在克難坡期間,拍攝了許多照片,記錄了克難坡的軍事、行政、生產、生活等情況。克難坡軍隊、幹部、學生、眷屬人數最多時達兩萬多人。

閻錫山與哈里森合影。閻錫山這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他穿著皺巴巴的衣服、布鞋,肩膀還斜著,幾乎很難看出他是主掌一省軍政要務的長官。由此也可推知,抗戰時期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

克難坡路上一景。這裡以軍人為多。

克難坡的窯洞。克難坡窯洞林立,所有人的辦公、居住都在窯洞裡,閻錫山也不例外。閻公館是一排座西面向東的窯洞,共七孔。閻所睡的土炕整潔乾燥,平鋪著鵝絨被褥,豎著鵝絨靠枕,白色外罩,並不豪華。

克難坡的孩子。牆壁上有雞窩。

學生們放學,排著整齊的隊伍離開學校。

克難坡的衛兵。因為這裡是戰時的軍事、政治中心,克難坡的警戒比較嚴密,在其西、北、東北、東南、南五個方向都駐紮著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