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老照片:阎锡山穿皱巴巴的衣服


1944年5月,在窑洞前晾晒粮食。194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从重庆一路北上,前往陕甘宁边区进行战地采访。在路途中,5月下旬,哈里森到达山西临汾吉县克难坡进行了三、四天的参观访问。

克难坡的公告栏。克难坡位于山西临汾吉县西北30公里处,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是一个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它原本并不起眼,但在抗战期间具有重要地位。日军占领太原、临汾之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就驻扎在这里。

克难坡的眷属。阎锡山率部于1940年5月进驻克难坡,经过两年多的修建,将这个弹丸之地建成为一座窑洞叠立,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1940年至1945年,这里成为第二战区的军事重镇和山西的经济中心。


在窑洞前纺线的士兵。哈里森·福尔曼在克难坡期间,拍摄了许多照片,记录了克难坡的军事、行政、生产、生活等情况。克难坡军队、干部、学生、眷属人数最多时达两万多人。

阎锡山与哈里森合影。阎锡山这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他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布鞋,肩膀还斜着,几乎很难看出他是主掌一省军政要务的长官。由此也可推知,抗战时期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克难坡路上一景。这里以军人为多。

克难坡的窑洞。克难坡窑洞林立,所有人的办公、居住都在窑洞里,阎锡山也不例外。阎公馆是一排座西面向东的窑洞,共七孔。阎所睡的土炕整洁干燥,平铺着鹅绒被褥,竖着鹅绒靠枕,白色外罩,并不豪华。

克难坡的孩子。墙壁上有鸡窝。

学生们放学,排着整齐的队伍离开学校。

克难坡的卫兵。因为这里是战时的军事、政治中心,克难坡的警戒比较严密,在其西、北、东北、东南、南五个方向都驻扎着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