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老师:00后孩子的培养方向在哪里?先读懂孩子这七条

文 / 艾米老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上海师大硕士,家庭教育&心理学深耕细作者。)

对陈默老师的小粉丝来说,7月7日注定是个很特别的日子。这天,陈默老师在杨浦区小南国花园酒店,开一场主题为《当今都市孩子特性分析,给你家庭教育的“渔”》。

两个小时的讲座精彩纷呈,全场观众都竖着耳朵听,生怕漏掉每一个字。能听到她本人讲演,这可比见到大明星还要激动,因为陈默老师在我心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啊!

陈默老师:00后孩子的培养方向在哪里?先读懂孩子这七条

瞧我,记得多认真!

期待再次聆听陈默老师讲座的同时,我想把我抢记下来的几页干货,特别是当今都市孩子的七大特性,结合我的理解,一一呈现给大家

01

现在的孩子,会有天生的孤独感。

陈默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是会无端伤感,莫名其妙地流眼泪;二是早早开始思考人生的终究问题:生死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种天生的孤独感呢?陈默老师认为,这跟都市里的孩子生活在独套公寓有关系,同时也因为很多孩子是家里独苗。还有一点原因,是时代不同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起作用了,到了不愁吃饭的时候,脑袋里想的问题就不一样了。

“有的4岁的孩子就会坐着发呆了,你不知道他的小脑袋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可能是:隔壁的奶奶死了,死是什么?我以后会死吗?死后会去哪里?”

这样带有深刻哲学意味的问题是无解的。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要么没考虑过;要么是考虑了也无法给孩子想要的答案。孩子们想不清楚却又要苦苦思考,能不痛苦,能不孤独么?

02

现在的孩子,背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为什么很多孩子会有厌学情绪?陈默老师觉得,这是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有六个人围着转,争着爱。家长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对孩子的期待就是“考上名牌大学”,但全中国的名牌大学就这么几所,凭什么你的孩子就能上呢?孩子想借此报恩,有多难!

六个人的浓情化不开,报不了恩的负罪感。家长的情感成为了孩子的负担,于是孩子就开始选择逃避,成为“老赖”!家长观念没有变化,养儿防老这种集体无意识还在持续发酵,没有什么本质变换。“养儿防老”观念不变,冲突就不能避免。

陈默老师:00后孩子的培养方向在哪里?先读懂孩子这七条

家长观念没啥变换,学校也不例外,陈默老师举了个例子:某个学校开高考前的动员大会,操场上一片哭声,学校想让孩子凝视父母的白发苍苍,想让孩子带着感恩到考场。试问:这样的动员大会能有效果么?用陈默老师的话来说,“孩子们带着这样的情绪,考场发挥的时候,下笔如有千金重!”

陈默老师说:“我给你找的钢琴老师花了多少钱?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养儿防老,就是交换!但是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单边选择,你爱他,不是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坏。”

03

现在的孩子,承受着空前的学业压力。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习压力,这只是显性的。实际上,孩子面临的隐形压力是:整天跟焦虑者相伴!这些高危人群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教师和父母。学校里,老师会不停地强调考试,强调学习;回到家,父母接棒,继续施压!

陈默老师:00后孩子的培养方向在哪里?先读懂孩子这七条

不断地向孩子施压会怎样呢?长期的拉锯战,就像拉皮筋一样,导致孩子不堪重负,逐渐成为失去弹性的孩子。他们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会在潜意识形成高竞争感,满脑子都是“只能赢不能输”,接受不了别人比他好,严重的甚至会辍学。

以前一孩子去参赛,事到临头就不想去了,问原因,原来是觉得拿奖无望,就想打退堂鼓了。这么看来,孩子对参赛就存在严重的功利心了。其实,就算结果不是太理想,多去尝试,多去学习,不也是一种收获么?还有的孩子,小学和初中都名列前茅,到了高中,成绩没这么耀眼,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也是接受不了别人比他好的具体表现。要知道,平台更大,对手更优秀,怎么可能每次都是你第一名呢?

高竞争感不等于高竞争力。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以及得奖的荣誉之上,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一旦心理承受不佳,还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04

现在的孩子,对话语权的要求高。

以前,小孩总会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但大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如果还用这一套来教育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家里,孩子是直接跟父母对话。他们会认为:为什么你可以说话,我不可以呢?

陈默老师举了个例子:在动物园里看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塑像,老师就开始了教育,号召孩子们向小姐妹学习,但是一年级学生却问:“老师,人为什么要为羊牺牲?羊不是可以买的吗?”老师来一句,不要胡说!

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信息网大。

我做老师的时候,一年级的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QQ,对网上所说的星座理论也已经很精通了,一下课,有个小男孩跑过来问我:“老师,您是什么星座?”“水瓶座呀。”话音刚落,小男孩连珠炮地跟我讲了一大堆星座知识。之后,又从星座跟我扯到《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性格。

如果在家里或学校,孩子平等对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家长或老师没法理解他们,没法满足孩子的知识库,他们就会跑到网上去发泄或拒绝跟你讨论。

05

现在的孩子,道德判断水准高。

现在,很多孩子善良有爱心,同情弱者。他们是浸润在爱中长大,他是在物质充沛、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这样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评判标准远远高于教育者。

举个例子来说,马上期末考试了,家长好不容易搞到了一张上海中学的数学试卷,这是人家教研组出的试题。于是,家长可能会叮嘱孩子独享,千万不要告诉同学。但是,孩子会觉得“好东西就是要拿来分享”,于是打印出来,跟全班共享。

孩子已经达到很高的道德标准,而父母还在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被教育者就会不接受教育者的教育,甚至内心瞧不起教育者。类似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

06

现在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群体游戏是孩子成长的养分,但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在游乐场的时间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学校纠纷等,通常都是家长来包办的。孩子实际事务操作的机会少,虚实世界的感知很容易错位——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

他们通常要到网络游戏中找存在感。如果家长强制让孩子戒掉网络,远离虚拟世界,孩子会怎么做?当然是拼命反抗。因为家长剥夺了孩子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孩子“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如果你试图跟一个孩子讲大道理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是要吃很多苦头的,他会说“不可能的,到那天我会去死的”……连死都不怕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教育?作为家长,一定药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痛苦点。

07

现在的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化生活需求。

一个人如果很小就要搞清楚“我是谁”,将来才能想办法“成为谁”。人人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就会被推进得快速发展。

以前的孩子会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比如服装上面。一切压抑个性的人和事,孩子都会进行抗争。

现在的孩子的处境就像是“第三只笼子的老鼠”。第一只笼子,电击给食物;第二只笼子,电击不给食物;第三只笼子,一会儿给,一会儿不给,这老鼠呀,就要在笼子里面纠结死。孩子一靠近父母,就感觉父母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却又达不到父母所要求的高度。如此反复循环,不断纠结,不断痛苦。在陈默老师看来,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长期出于这种纠结和难受中。

陈默老师:00后孩子的培养方向在哪里?先读懂孩子这七条

作为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适当的物质条件,同时给予足够的尊重。一个被尊重的生命将来成才的可能性更高。

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几乎不约而同地锁定在这一句话:“孩子这一生过得好!”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好好把握以上七大特性,把孩子培养成:

1.身心健康的人;

2.不为金钱困扰的人;

3.内心愉悦感不仅来自他人评价的人;

4.有终身学习之愿望的人;

5.能欣赏美、会为美而感动的人;

6.独处不焦虑的人;

7.群处不焦虑的人;

8.有助人能力的人;

9.与同伴亲密相处的人;

10.与伴侣亲密相处的人;

11.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人。


艾米老师代表作:

1.《那些从小被逼着背古诗词的孩子,长大以后有什么体验?》(10W+)

2.《小学三年级就是个坎,父母不重视孩子越学越吃力!》

3.《孩子真正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时间管理!(强烈推荐)》

4.《唤醒孩子的内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终于有对策了》

5.《忙来忙去,原来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事只有这一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