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工廠成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突破口


導讀在當前,我國製造業與互聯網加速融合,正處於從局部擴散向全面滲透、從生產變革到模式創新、從產業鏈整合到構建新型製造體系的階段。機械、電子、航空航天等行業基於互聯網發展分享經濟,湧現出了以協同與交易生產裝備、系統解決方案、製造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共享工廠這一新模式。共享工廠改變了生產、技術、物流、人才、資本等資源的原始配置方式,催生了基於網絡和平臺的新型生產方式,已成為推動我國製造業向高端發展的突破口。

共享工廠成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突破口

一. 共享工廠是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 共享工廠是製造企業基於互聯網將製造資源數字化、在線化。通過向社會分享技術、裝備、服務等,促進線上、線下資源互動整合,並藉助互聯網平臺,充分挖掘“雲(雲計算)+網(互聯網)+端(智能終端)”信息傳導模式下數據和信息的價值,大幅提升邊際效率,促進形成具有更高生產效率的產業體系。

● 共享工廠推動製造從“硬件式”向“軟硬件”結合方式發展。“硬件式”發展模式,即通過對生產資源的佔有和擴大對土地、設備、廠房、技術、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投入,來提升製造能力並擴大市場份額。然而,當前市場需求日益個性化、多元化、碎片化,市場競爭已從單一企業向產業鏈競爭轉變,亟須製造業放棄原有“硬件式”思維模式,向擁有生產裝備、系統解決方案的企業借力,通過共享、集成、重組資源,快速響應市場。

● 共享工廠推動形成按需的組織生產方式。共享工廠以研發、生產、管理等環節的資源供需撮合為突破口,以大規模一體化生產能力分享平臺為依託,實現對產業鏈上下游產能、生產裝備等資源的實時監測、統一調度和需求匹配,從而最大化地發揮互聯網對於資源的統籌整合能力,使生產活動突破市場半徑和企業邊界的約束,按照接近消費者的方式組織生產。

● 共享工廠推動製造範式從規模經濟向範圍經濟轉變。共享工廠將平臺經濟與分享經濟有機結合,一方面,促使製造業的製造能力轉化為面向全社會的製造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將消費者、設計師、製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硬件供應商、供應鏈,以及社會參與者連接在一起,形成了超大規模分工協作、價值共享、利益分成的產業生態系統,過去大規模、單一中心的規模經濟轉向以價值網和挖掘平臺共享能力為核心的範圍經濟。

二. 我國共享工廠的探索實踐

共享工廠成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突破口

● 共享海量分散的生產能力。圍繞製造資源分散、供需不能有效對接帶來的產業鏈運轉效率不高、產能過剩等問題,阿里巴巴、航天二院等企業,通過構建網絡化的生產能力配置平臺,實現產能資源的監測評估、需求匹配。航天二院基於雲製造平臺,將下屬600 餘家企業的製造資源、生產能力整合、在線分享和優化配置,實現上下游多用戶、多任務並行協同,有效解決了有的生產單元閒置、有的超負荷運轉等問題。阿里巴巴構建的淘工廠平臺,通過整合平臺上數萬家企業的製造能力,實現了一個訂單多家工廠加工在線協同,為淘寶賣家提供定製化的生產能力供給服務。

● 共享開放協同的“雙創”資源。大型企業將分享經濟與“雙創”平臺建設相結合,為牽引、挖掘創新潛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如“海立方”向全社會分享技術、設備、資金、供應鏈等資源,同時又利用平臺上匯聚的資源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目前該平臺已集聚了50 多億元的創業孵化資金、1300 多家風險投資機構、3 萬多家銷售渠道資源、6 萬多家加工製造資源和98 家孵化器資源。中航工業的“愛創客”,既是支撐中航工業開展業務的技術平臺,同時也將航空工業設計、增材製造等專業資源,以及政府、科研院所、供應鏈企業等資源進行匯聚、整合、共享。

● 共享行業系統解決方案。隨著智能製造熱度高企,在改造現有生產單元和生產線,建立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方面,很多企業苦於既無技術又無資金。共享工廠通過共享系統解決方案,可解決這一難題。如通過對生產車間不同設備之間的系統整合,實現生產車間的整體優化控制,構建了一套智能工廠設計、規劃、改造、實施等系統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推行共享解決方案的新型製造模式,即用戶可租賃已經建好的智能工廠或使用智能車間開展加工製造,按照加工產品的數量付費。對用戶而言,不再需要投資建設生產線、車間、廠房;對企業而言,可擁有更豐富的方式實現盈利。

三. 普及推廣共享工廠的意義

共享工廠成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突破口

總體上看,我國共享工廠剛剛起步,大多由企業自發組織,尚未形成整合各方生產能力的分享平臺,共享工廠發展模式、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亟待制定有利於共享工廠發展的相關政策,營造良好發展生態。

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搭建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資源,提升企業需求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快速響應與傳導能力。鼓勵製造企業圍繞基礎設施、生產設備、綜合生產能力、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等,發展共享工廠模式。支持大型企業構建大規模一體化生產能力共享平臺,開展製造能力在線監測、統一調度、需求匹配、在線協同、交易等服務。推動中小企業製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探索創新基於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生產組織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