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工厂成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突破口


导读在当前,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正处于从局部扩散向全面渗透、从生产变革到模式创新、从产业链整合到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阶段。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基于互联网发展分享经济,涌现出了以协同与交易生产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制造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共享工厂这一新模式。共享工厂改变了生产、技术、物流、人才、资本等资源的原始配置方式,催生了基于网络和平台的新型生产方式,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的突破口。

共享工厂成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突破口

一. 共享工厂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 共享工厂是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将制造资源数字化、在线化。通过向社会分享技术、装备、服务等,促进线上、线下资源互动整合,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挖掘“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信息传导模式下数据和信息的价值,大幅提升边际效率,促进形成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产业体系。

● 共享工厂推动制造从“硬件式”向“软硬件”结合方式发展。“硬件式”发展模式,即通过对生产资源的占有和扩大对土地、设备、厂房、技术、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提升制造能力并扩大市场份额。然而,当前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市场竞争已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竞争转变,亟须制造业放弃原有“硬件式”思维模式,向拥有生产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借力,通过共享、集成、重组资源,快速响应市场。

● 共享工厂推动形成按需的组织生产方式。共享工厂以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的资源供需撮合为突破口,以大规模一体化生产能力分享平台为依托,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产能、生产装备等资源的实时监测、统一调度和需求匹配,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互联网对于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使生产活动突破市场半径和企业边界的约束,按照接近消费者的方式组织生产。

● 共享工厂推动制造范式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共享工厂将平台经济与分享经济有机结合,一方面,促使制造业的制造能力转化为面向全社会的制造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将消费者、设计师、制造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硬件供应商、供应链,以及社会参与者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超大规模分工协作、价值共享、利益分成的产业生态系统,过去大规模、单一中心的规模经济转向以价值网和挖掘平台共享能力为核心的范围经济。

二. 我国共享工厂的探索实践

共享工厂成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突破口

● 共享海量分散的生产能力。围绕制造资源分散、供需不能有效对接带来的产业链运转效率不高、产能过剩等问题,阿里巴巴、航天二院等企业,通过构建网络化的生产能力配置平台,实现产能资源的监测评估、需求匹配。航天二院基于云制造平台,将下属600 余家企业的制造资源、生产能力整合、在线分享和优化配置,实现上下游多用户、多任务并行协同,有效解决了有的生产单元闲置、有的超负荷运转等问题。阿里巴巴构建的淘工厂平台,通过整合平台上数万家企业的制造能力,实现了一个订单多家工厂加工在线协同,为淘宝卖家提供定制化的生产能力供给服务。

● 共享开放协同的“双创”资源。大型企业将分享经济与“双创”平台建设相结合,为牵引、挖掘创新潜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如“海立方”向全社会分享技术、设备、资金、供应链等资源,同时又利用平台上汇聚的资源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目前该平台已集聚了50 多亿元的创业孵化资金、1300 多家风险投资机构、3 万多家销售渠道资源、6 万多家加工制造资源和98 家孵化器资源。中航工业的“爱创客”,既是支撑中航工业开展业务的技术平台,同时也将航空工业设计、增材制造等专业资源,以及政府、科研院所、供应链企业等资源进行汇聚、整合、共享。

● 共享行业系统解决方案。随着智能制造热度高企,在改造现有生产单元和生产线,建立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方面,很多企业苦于既无技术又无资金。共享工厂通过共享系统解决方案,可解决这一难题。如通过对生产车间不同设备之间的系统整合,实现生产车间的整体优化控制,构建了一套智能工厂设计、规划、改造、实施等系统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推行共享解决方案的新型制造模式,即用户可租赁已经建好的智能工厂或使用智能车间开展加工制造,按照加工产品的数量付费。对用户而言,不再需要投资建设生产线、车间、厂房;对企业而言,可拥有更丰富的方式实现盈利。

三. 普及推广共享工厂的意义

共享工厂成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突破口

总体上看,我国共享工厂刚刚起步,大多由企业自发组织,尚未形成整合各方生产能力的分享平台,共享工厂发展模式、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亟待制定有利于共享工厂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资源,提升企业需求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快速响应与传导能力。鼓励制造企业围绕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综合生产能力、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等,发展共享工厂模式。支持大型企业构建大规模一体化生产能力共享平台,开展制造能力在线监测、统一调度、需求匹配、在线协同、交易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探索创新基于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生产组织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