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8年18人斬獲諾獎,背後問題值得深思

日本18年18人斬獲諾獎,背後問題值得深思

近日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日本提出的“50年30個諾獎”目標的實現,幾乎已沒有懸念。諾獎豐收的背後反映的是日本領先世界的科技發展水平!而作為鄰國的我國為何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少有成就,唯一獲獎的屠嗷嗷還是幾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我們需細細反思。

日本18年18人斬獲諾獎,背後問題值得深思

在此筆者試著分析原因:

1、科技的創新第一責任在於全社會,只有全社會首先真正意義上尊重人才,才可能有技術上大的進步,現實情況卻是人才的尊重可能只是流於形式而已,媒體雖也一直在發聲要尊重人才,可現實是沒見到多少實質性的進展,科研人員待遇低下,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甚至為基本生存條件擔憂(比如北京的科研人員如何承受動輒大幾百萬的房價),即使少數科研院校優待人才,只不過滄海一粟,不要讓媒體的發聲充當僅僅安慰劑的角色!

2、我們都知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科技的發展首先在於解放思想,跳出傳統的束縛,若無開放之思想,即無進步之科學!

3、以上兩點做不到,造成了中國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尷尬現象:

1)科研過於浮躁,經費和成果掛鉤,追求短期看見成果,人為計劃科研任務,不願進行有風險的科學研究,因此學術造假行為層出不窮,即使有成果也大多為應用型技術,基礎理論少之又少,也因此中國的技術多是知其然,好一點的是知部分所以然!舉個具體的例子:電站用汽輪機,這是代表國家高端科學技術的設備,中國的技術路線多是引進的外國的,以東方電氣為例,東方電氣是中國三大電站主機廠家之一,是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縮影,其汽輪機引進的日立的技術,雖說基本實現國產化,但不過是人家三十年前的技術,且東方電氣只是會從事電站三大主機生產而已,而日立是縱貫電力、核電機組、超級計算機、芯片、汽車、家電、醫療、等等多行業的全球頂級科研型企業!類似的歐美的同一家設計院既可以設計航天飛機,又能設計電站、高鐵、飛機、坦克,而中國的設計院基本都是孤立單一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源在於我們沒有掌握基礎理論,自然不會融匯貫通!

而基礎理論的研究又是長期的、持續的、清貧的且是有風險的,可能幾十年進入一個死衚衕,這顯然不被當前的功利性的科研環境接受,因此基本得不到經費支持!

2)缺乏監督,部分科研技術出身的科研人員走上領導崗位之後,拉山頭、搞宗派,不願聽到與之相左的科研聲音,實則自身忙於行政事務,科研能力退步,儼然學閥!科研經費申請亦是遮遮掩掩!所以真正想做研究的少壯頂尖科學家肯定選擇逃離,比如顏寧,這樣一位未來極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獎的青年科學家居然出走美國!還不能說明問題嗎?更有甚者,做出有辱師德的行為,其中不乏著名學者、高校院長,林林總總看得人後背冒冷汗!

簡而言之,科研學術界的問題是系統性的,問題的形成和當今社會形勢密不可分,想要快速解決,斷然不可能,令人擔憂的是問題不僅僅出現在科研界……但是千言萬語日本人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中國人難道真做不到嗎?

日本18年18人斬獲諾獎,背後問題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