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今天市場大漲!可本週4個交易日上證指數的日漲跌幅是這樣的…..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數據來源:Wind,2018/8/6--2018/8/9)

週一大跌週二大漲週三大跌週四大漲……

有小夥伴後臺留言說:“大漲也沒啥特別高興的,有種明天要大跌的不詳預感……”

如果市場就此回暖,開啟一段牛市,那大家都高興,小歐也能吃著火鍋唱著歌地賣基金了……

可是接下來市場仍然有繼續震盪、下跌的可能,以及從本週的市場走勢來看那位烏鴉嘴小夥伴的預言也不是沒可能成真……

所以“明明知道可能還會跌,為何不等等再定投?”

之前小歐推送過類似的內容,今天繼續聊聊這個話題!

知道明天要下跌?那更應該定投啊!

知道明天要下跌,還要我今天入市?今天定投?小歐你是不是寫文案寫傻了?

別急先別打人!聽我說!

最近小歐一直看到這麼一張圖: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上圖淨值表現均非真實數據,僅為說明示意所用)

A基金淨值一路上升,漲幅30%

B基金先跌後漲,漲幅0%

買A還是買B?

但凡是個正常人都買A啊,B震盪了半天0%的漲幅,誰要買啊!

但是!定投也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如果採取定投B基金的方式,甚至能取得比“在起初買入A”還高的收益率,達到41.90%!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原因就在於,基金B雖然本身表現不怎麼樣,到期末淨值也沒突破1,即使是定投,前期也一直在虧損,但是先跌後漲的走勢成就了一段完美的定投微笑曲線

大家都不想市場像B那樣跌好一陣子,可是如果在下跌前開始定投,只要堅持到市場回暖,走出微笑曲線,就很可能獲得不俗的收益。

太理論化、理想化了?那接下來看看真實的數據測算!

下跌市開始的定投,收益率更高微笑曲線更美?

小歐測算了過去10年任意時點日定投上證指數3年的所有定投計劃!

假定3年定投收益率20%算是優秀的標準,沒達到20%的要麼還在等待微笑曲線、市場回暖,要麼就是錯過了止盈點。(這個是小歐拍腦袋定的,別當真= =)

1、所有收益率>20%的定投計劃,有9成以上都是下跌市開始的

經測算,有274筆定投計劃在3年後的收益率>20%,其中249筆定投計劃都是在下跌市中開始的,佔比達到90.88%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數據來源:Wind,數據區間2008/8/7—2018/8/7,測算方式為日定投,定投開始的時點為上漲/下跌市的判斷依據是定投開始後的一半時間(即3年/2=1.5年)內上證指數的漲跌幅)

2、所有收益率>60%的定投計劃,全部都是下跌市開始的

測算區間內,一共有90筆定投計劃在定投3年後的收益率達到60%以上,這90筆定投計劃全部都是下跌市中開始定投的。

3、取得不俗收益的定投計劃,大多始於下跌市

那些>20%,>40%,>60%的定投計劃,都是在下跌市還是上漲市中開始的呢?

小歐分別測算了:

所有收益>20%、>40%、>60%的定投計劃,在開始定投的前1.5年內上證指數的平均漲跌幅;

  • 收益率>20%、>40%、>60%的定投計劃,在開始定投的前1.5年內上證指數的平均漲跌都是負數;
  • 市場在定投前期的平均跌幅越大,定投計劃的平均收益率越高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數據來源:Wind,數據區間2008/8/7—2018/8/7,測算方式為日定投,定投開始的時點為上漲/下跌市的判斷依據是定投開始後的一半時間(即3年/2=1.5年)內上證指數的漲跌幅)

先跌後漲的微笑曲線對定投來說是再好不過的,所以古人有云:

“定投無懼下跌”

“熊市反而可能是基金定投的最好時機”

“前期的下跌對於定投來說反而是好事”

最後總結下,千萬別誤會了,小歐不是鼓勵大家在“市場100%會跌的情況下,去強行追求定投微笑曲線”而是說,未來市場依然有很大的不確定,

如果市場漲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定投雖然可能跑不贏“全倉抄底”(如果沒抄在半山腰的話),但至少也有的賺;

但即使市場跌了,定投對於前期的下跌也不必畏懼,反而更有走出微笑曲線的可能。

所以“定投最好的時間,可能就是現在!”

注:以上測算僅作示例。不作為收益保證或者投資建議。所選用指數在持定期間的收益率不代表我司旗下相關基金收益率表現。定投收益率計算公式為:

假如知道明天會跌還入市,是不是傻?

以上材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認真閱讀相關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說明書等法律文件。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

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並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者獲取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