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故鄉的味道,應該就是舌尖上的味道。

當咀嚼著家鄉特有的食物,喝上一口家中老井的水時,胸腔裡便像被填滿了一般,充實。再多的疲累也忽而消散殆盡,只剩下滿足。

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對於夏津縣宋樓鎮的人來說,故鄉的味道,或許就是宋樓火燒的味道。

這個看著體積很大,重量卻只有7錢輕的火燒,伴著不知道宋樓鎮人長大。

6月底的一個上午,我們來到了宋樓鎮姚莊村,來尋找這讓宋樓鎮人魂牽夢繞的故鄉之味。

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陽光照在紅磚鋪就的村中小路上,讓整個村子都顯得很是平靜安逸。

循著紅磚巷中一陣若隱若現的面香味兒,我們鑽進了一個四方小院兒裡,那香味正是從院中一排瓦房裡鑽出來的。

此時李吉文正和他的愛人在擀著麵皮製作火燒。

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上等麵粉加少許黃豆麵,用鹽水和麵,每個折壓6層,層層均勻刷上香油。

火爐上燃著火,熱氣騰騰的,將不大的屋子燻烤的暖洋洋的。

隨著這熱氣蒸騰的,是一陣陣撲面的火燒香味兒。

這爐子上正在翻烤的,就是夏津的特色小吃——宋樓火燒

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一張薄薄的麵皮,經過鍋上烙、火裡烤之後,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起來。

一陣陣香味隨著熱力鑽進鼻間,讓人忍不住唇齒生津。

“剛出爐的火燒雖然很香,但是不酥,得放上一晚上,這火燒才會變酥。”李吉文的愛人邊說邊拿起一個火燒,熱情地遞給我們品嚐。

輕的可以忽略重量的火燒,一咬進嘴裡,酥脆之間面香四溢,薄薄的麵皮讓人都不敢用力拿捏,生怕一個用力,這火燒便被捏碎了。

形似燈籠的宋樓火燒,每個僅重7錢,可存放3年之久而不變質。

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早在清同治四年(1864),宋樓火燒便被選作貢品晉獻京師,頗得宮禁后妃青睞。光緒二十五年(1899)夏,貢獻光緒帝及西太后時,曾得賞銀50兩

在那個年代,這宋樓火燒可是實打實的貢品,民間少得。

開水沖泡之後的火燒,滑膩可口,且易於消化。若切成細絲加精肉或雞蛋燜燴,吃起來柔軟鬆散,別具風味。

改革開放以後,這白胖的火燒,依舊得當地人的喜愛。

在很多人看來,過去的年貨,無非就是稱幾斤豬肉,買幾瓶白酒,再要幾斤瓜子和糖果。

這個曾被光緒帝賞銀50兩的火燒,存放3年都不變質

而在宋樓鎮上,這宋樓火燒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貨”。

每到過年的時候,很多人便會專門買上幾掛宋樓火燒,老人用熱水一泡,擱點香油,軟綿易食;小孩餓了,直接捧起一個就吃,伴隨著嘎嘣之聲,面香四溢。

歲月更迭,很多人選擇守在鎮子上,日日品嚐火燒的美味,很多人則選擇帶著記憶中的火燒味道,離家遠遊。

唯一不曾改變的,便是那7錢重量帶來的百年好味。

想了解更多非遺產品?您可以直接網站搜索聚匠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