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不管是拜師還是自學,得用上幾年時間,磨出一手老繭,這手藝才算學成。

再練上幾年,老繭磨厚了,這手藝才算學精。

水泡的、火烤的、刀磨的、繩勒的老繭子,切傷的、劃傷的、磕傷的各種疤痕。

一個手藝人的手上,多多少少都會留下各種或新或舊、或大或小、形狀不一的老繭和傷疤。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這些都是他們手藝的見證,也是無聲的勳章。

每一位手藝人,都是一種技藝的濃縮。他們窮盡年少、青春,將自己的精力、最好的年華,都交給了自己的手藝。

這樣的人,如何能不讓人心生敬意。

在棗莊市嶧城區的一個毛筆廠裡,就有這樣一群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手藝的人。

據當地人介紹,嶧城陰平毛筆的製作技藝起源於陰平東漢時期,從隋唐、宋元歷代傳承,至今已經有2000餘年的歷史了,不過多是以小作坊生產為主,到現在還會這門手藝的人,多在陰平毛筆廠裡。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有著2000餘年歷史的陰平毛筆製作技藝

5月下旬的一個上午,我們來到了位於嶧城區的陰平毛筆廠,來看看這個讓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啟功、韓美林、沈鵬、華君武等書法大家不辭辛苦前往考察,讓常香玉、藍天野這般的藝術泰斗不吝筆墨現場題詞,更讓數十位手藝人甘願將自己的青春韶華奉獻出去的毛筆廠,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陰平毛筆廠中的“車間”

上午的陽光很好,一排紅瓦房靜靜地佇立在太陽下,一切都顯得安逸又閒適,就像是尋常縣城裡一個很普通的上午。花兒靜靜開,蟲兒草中鳴。

這和我們想象的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似乎有些出入,難道是走錯地方了?

在陰平毛筆製作技藝第10代傳承人劉琦的指引下,我們帶著些微疑惑邁進了那排紅瓦房裡。

門裡門外,儼然就是兩個世界。

屋內靠門的角落裡,石花菜正在小灶上咕咚咕咚地冒著熱氣,“這是用來熬膠的,到時候筆頭和筆桿要用這個膠來粘起來”。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被毛筆“包圍”手藝人們

屋裡十幾個工人,正各自坐在小馬紮上,低頭忙活著自己手上的活。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一手拿著刻刀,一手拿著竹子筆桿的,是在修整筆桿,好讓筆頭放進筆桿;

用小竹片順深棕色短馬毛的,是在齊整筆頭,去除雜毛;

守著一碗煮好的黏黏糊的石花菜的,便是在將筆頭粘進筆桿中的了。

相較於屋外的閒逸,屋內則顯得更有節奏感。

不大的屋子裡,一眼就能望進角落。一群年齡最小在40歲左右,最大的已經60多歲的手藝人,各自守在自己的工作臺前,專注於自己眼前的活計。

一張張小馬紮,串聯成了一道道工序,陰平毛筆製作技藝的108道工序,儼然成了他們指間“彈奏的樂譜”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正在製作和等待包裝的毛筆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正在製作和等待包裝的毛筆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正在製作和等待包裝的毛筆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正在製作和等待包裝的毛筆

或安逸的眼神、或緊皺的眉頭、或抿住的嘴角,每個人的表情都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便是那專注的目光,和一雙雙佈滿老繭和新舊傷疤的雙手。

“我在這兒已經做了20多年了,也沒別的,就是喜歡這個”,一位給筆頭梳著雜毛的大姐,手上邊有條不紊地忙活著,邊抬頭說道。

另一位大姐聽了,忙在旁邊附和道,“我也幹了20多年了,我一天能做百兒八十支筆呢”。

笑意自她們的嘴角溢出,在不大的屋子裡激盪出一圈高低不一的笑聲,似乎連陽光,都變得更加溫暖。

陰平毛筆|一支毛筆 一手老繭

請君凝氣運筆,染就兩三紙墨色時,

不要忘記那一雙雙佈滿老繭傷痕的手。

惜取手中筆,不負手藝人。

想了解更多非遺產品?您可以直接網站搜索聚匠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