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皇帝:暗殺我躲過了,政變也沒被殺,可一嚇竟丟了性命

東晉咸和八年(333年),苻洪(前秦景明帝苻健之父)被迫歸降後趙,被後趙皇帝石虎任命為冠軍將軍。因為有勇有謀,苻洪深受石虎賞識,在幾年之內,被封為西平郡公,關內領侯將,成為後趙數一數二的人物。石虎的養孫冉閔對此很不滿,以養虎為患為由建議石虎秘密除掉苻洪。

其實石虎對苻洪也有所忌憚,為了防患於未然,他秘密殺掉了苻洪的幾個兒子,只放過了苻健。石虎之所以不殺苻健,是因為喜歡他的善於察言觀色和見風使舵。

前秦皇帝:暗殺我躲過了,政變也沒被殺,可一嚇竟丟了性命

石虎死後,其子石遵即位,冉閔掌握了大權,苻洪的好日子算是走到了頭。不久,苻洪因都督一職被免,一氣之下帶著苻健歸降了東晉。後來,苻洪又脫離東晉,自稱大單于、三秦王,在冀州草創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權。東晉永和六年(350年),苻洪遇害,苻健掌權,成為新一任秦王。鑑於東晉強大,難以抗衡,出於策略上的考慮,苻健打出了尊晉的旗號。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志,苻健瞅準機會,挺進關中,另派侄子苻菁率偏師攻打河東。在盟津分別時,苻健拉著苻菁的手說:“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明明是讓苻菁分兵吸引敵軍的注意力,卻偏偏說出這番叔侄同命、共同赴死的話來,苻健這話說得夠歹毒。幸虧苻菁神勇,歷經萬難,才與苻健的先鋒會攻於長安。

權力,容易暴露人的本性,也容易讓人滋生一些毛病。佔據關中,有了穩固的根據地後,苻健說話開始變了味兒。賈玄碩等人聯名上表,奏請苻健為大單于、秦王。這等好事,換作別人,說不定會恭讓一番,即使不滿意,最起碼要對手下還以微笑。可苻健當即火冒三丈,覺得讓自己當秦王太屈才。

賈玄碩等人看到這架勢,一時搞不清苻健的真實意圖,索性閉口不言。可沒過多久,苻健便有些沉不住氣了,迫切需要眾星捧月。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苻健暗地裡派人勸賈玄碩等人說:“你們擁立我為帝王不就完了。”這一招果然奏效。東晉永和七年,苻健稱天王、大單于,建元皇始,設置百官,國號大秦,大赦境內,當起了“準皇帝”。時間不長,苻健覺得當天王還不稱心,又於皇始二年(352年)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如願以償地正式當上了皇帝。

前秦皇帝:暗殺我躲過了,政變也沒被殺,可一嚇竟丟了性命

皇帝是一國之君,一字一句都要注意影響。但恰恰相反,苻健即位後,權力大了,位子高了,說話也變得相當隨便,甚至出口傷人。

張遇曾為東晉鎮西將軍,後因受到同僚的歧視和排擠,迫不得已投靠苻健。張遇父母早亡,繼母韓氏尚在,隨張遇生活在許昌軍營之中。張遇歸秦後,韓氏也一同來到長安。韓氏雖然徐娘半老,但風韻猶存,苻健垂涎美色,便將其納入後宮,封為昭儀。不久,張遇也被封為司空,位列三公。

繼母被霸佔,張遇很窩火,但寄人籬下,他只能含垢忍恥。然而,苻健得了便宜還賣乖,一次次地往張遇的傷口上撒鹽,每次遇到張遇,都要說“這是我的兒子”。

張遇是漢人,非常注重禮義、道德和人倫,自尊心也很強。他雖然位列三公,但因為繼母改嫁一事,在人前一直抬不起頭,一天到晚默默做事。可苻健故意在大庭廣眾之下喊他為兒子,張遇哪裡能受得了這份窩囊氣。個人仇恨加上民族隔閡,使張遇對苻健日益生恨,決心重新迴歸正統,並暗中聯絡關中豪傑,想把苻健的首級和雍州作為見面禮獻給東晉。

皇始三年七月,張遇與劉晃密謀夜襲苻健,由劉晃開門接應。不料,劉晃當天被派外出,張遇不知此事,結果事情敗露,張遇被殺,苻健逃過此劫。當時,苻雄等悍將在外征戰,朝中空虛。若不是張遇計劃不周,苻健那句有辱人格的話,很有可能就讓他腦袋搬家了。

前秦皇帝:暗殺我躲過了,政變也沒被殺,可一嚇竟丟了性命

苻健類似的遭遇還有一例。皇始五年,苻健身染重病,臥床不起,苻菁趁機搶班奪權—苻健稱帝后,先立長子苻萇為太子,苻萇死後,又立三兒子苻生為太子,這件事讓苻菁很窩火。因為苻健寧可傳位給獨眼龍兒子(指苻生),都不會想起他這個侄子。想起苻健當年把他往死路上推,想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的花言巧語,苻菁氣得咬牙切齒,於是謊稱苻健已死,煽動將士殺進皇宮。苻健聞聽有變,從病榻上艱難地爬起。叛兵見到苻健,紛紛丟掉武器跑了,之後苻菁被殺。

能躲過暗殺,躲過政變,苻健卻躲不過生老病死。苻菁叛亂,苻健連病帶嚇,沒過幾天就奄奄一息,於是,急召苻生入宮,囑以後事。苻健知道苻生是個“兇暴嗜酒”的主兒,擔心他不能保全家業,拼盡全力,留下遺言:“如果手下不聽你的命令,可以殺了。”人之將死,往往回歸“性本善”,所以,其言也善。歷代皇帝臨終前幾乎都要告誡太子積德行善,廣樹恩信,而苻健卻讓苻生磨刀霍霍向群臣,還真符合他的性格。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蕭家老大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