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守许昌的曹操,曾为三门峡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贡献!


踞守许昌的曹操,曾为三门峡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贡献!


踞守许昌的曹操,曾为三门峡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贡献!‖老家许昌

文‖杨建州

东汉末年,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以许昌为大本营,励精图治,兴水利,行屯田,积力量,征四方,克群雄,统一了北方,他被后人称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与许昌的故事耳熟能详者众多,且按下不表,今日咱讲讲一代枭雄曹操为三门峡做出的“贡献”。

三门峡,黄河边上的一颗明珠,现被誉为“天鹅之城”,因建黄河第一坝而闻名于世。这座豫西小城,是五十年代在原陕县(现陕州区)地界上建设的,而陕州区现归三门峡管辖。陕县,秦时始置,三国时魏国属地,归桓农郡。

踞守许昌的曹操,在西征途中,究竟为三门峡做过哪些鲜为人知的贡献呢?


踞守许昌的曹操,曾为三门峡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贡献!


曹操一改崤函古道

成就丝绸之路唯一道路遗产

“崤函古道”处于三门峡陕州区的硖石乡至石壕段。石壕,就是后世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石壕吏》的地方。

建安年间,曹操采纳属下钟繇“假道虞国以伐虢”之计,西征张鲁、马超与韩遂。当曹操率大军行至“崤函古道”(原古道在金银山南的山沟里)时,他于深山峡谷之中察看道路,看山路艰险,他想起了战国时著名的“崤之战”。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时秦国军队伐郑国未果回师途中,在此古道遭到晋国伏击,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曹操认为此道为不祥之地,为避免重蹈覆辙,曹操下令把古道改到金银山北的半坡上,就是现存的“崤函古道”遗迹,也称“曹魏古道”。

曹操没有想到,在他修古道的约1800年后,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成为其唯一道路遗产。这大概是曹操做梦也想不到的对后世的另类贡献吧。

踞守许昌的曹操,曾为三门峡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贡献!

曹操二改曹阳河

陕州今曰“好阳河”

当年三门峡陕县境内,有条河名曰“曹阳河”。曹操西征途中经过此河,了解到曹阳河上曾发生过一件血腥之事。

西北军阀董卓以西凉兵为资本,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并挟持其西往长安。董卓被属下诛杀后,汉献帝刘协一路向东,返逃洛阳行至曹阳河岸边时,被董卓余兵赶上,杀死多人。

当汉献帝手下找来一条船时,众人皆争先恐后上之,上不去的人则用手扒在船沿儿上,小船走不了。为保证皇上尽快逃脱,卫兵残忍地把扒船人的手指都剁了来,河面上漂着许多手指头……

曹操听毕,心情甚为不爽。这样的惨事怎能发生在跟俺老曹同一个“曹”字的河里呢?他仰望天空,时蓝天一尘不染,阳光灿烂,曹操立即指示当地干部说:今天阳光充足,万里无云,从今个儿起,曹阳河就改叫“好阳河”吧。众官点头称赞。于是乎,“曹阳河”就更名为“好阳河”了。


踞守许昌的曹操,曾为三门峡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贡献!

曹操三改函谷关

位移数里今犹在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历史上陕西省的潼关与河南省的函谷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通道,长70余公里,车不并辙,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曰“函谷关”,西头曰“潼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西征张鲁、马超与韩遂行至秦函谷关(三门峡灵宝境内)时,见雄关险要,兵马粮草运动困难。

经过仔细勘察地形,曹操命手下大将许褚在秦关的北面十里处,靠近黄河的地方重新开道,以便行军运粮,即“曹操运粮道”。

后来,在弘农太守孟康主持下,运粮道处又建新关,称之“魏函谷关”。

2018年9月28日于许昌


踞守许昌的曹操,曾为三门峡做过这些鲜为人知的贡献!


(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杨建州,男,1959年7月出生,1976年7月于许昌六中高中毕业,下乡至郾城插队当知青,1978年11月考入南阳电力技校,1980年12月毕业至今,供职于三门峡供电公司。虽久居豫西小城,然家乡许昌情结浓厚。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