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那些年在榆楚中學挖防空洞!高陵防空洞什麼樣?能防原子彈?


高陵那些年在榆楚中學挖防空洞!高陵防空洞什麼樣?能防原子彈?


毛主席說: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要準備打仗。這是那個年代的口號。

1969年的深秋,那時我正在榆楚現在的中學上小學,由於當年的3月15日中國和前蘇聯在珍寶島幹了一仗,從而導致中蘇關係更加緊張,蘇聯在邊界沿線陳兵百萬,隨時準備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為了防止其原子彈的打擊,中央領導大多離開了北京城分散在全國各地。全國上下,各大專院校、中學、廠礦企業都掀起了挖掘防空洞的運動。

與此同時,老師給我們在操場上傳授咋樣子防禦原子彈:如果原子彈飛來了,要背面對著它,躲藏在崖畔、底凹、土牆的根底下趴倒,雙手緊捂住耳朵,要緊閉眼睛絕對的不能睜開,否則,將會失明。老師講述過後,嚇得我們的那些小夥伴兒整天地在驚慌中度日。

當時榆楚中學有高中班,挖掘防空洞的任務就由他們去完成。由於工作面狹窄,學生只能輪換著上陣,用小钁頭往前平行端直地開挖,用糞籠往出運。我們的教室當時就在學校的最北邊的那一綹土樓的最西邊,防空洞口就離我們所在的教室南邊不遠空曠的地方挖掘,每天課間休息時我就在旁邊觀看,因當時的地下水位較淺,洞口離地面最多也超不過一米,一個斜坡下去向西南挖進著,那一籠一籠的土被學生順著土坡提上來,就拋撒到那空曠的地面上,後來刨平高出原來的地平面將近一尺厚。前後也沒有多少天時間就完工了。出於好奇,我曾經與同伴下去察看,大人是直立不起的,得稍微彎腰前行,那裡邊黑咕隆咚地沒走幾步就感覺有點兒呼吸短粗,給人有種室息的感覺,隨即轉身就趕緊地往出走。那防空洞沒有換氣孔,若原子彈真的來了,在上面是一死,在防空洞裡邊也是一死,因為沒有氧氣麼。時間不長,下了一場大暴雨,高處的水把原有挖上來的虛土大部分攜帶著進入到防空洞裡,防空洞被灌水塌陷黃泥把洞口淤了,只剩下不足一尺高的黑窟窿。好在是一場全民族的健身運動。

梁國強說:那年我在高陵一中上初一,全校學生以排連編制,都在北操場牆根底下從東往西一整綹子地挖防空洞,防空洞的口口朝南都是很整齊的,那時候十人一組挖一個防空洞,只有最西邊一個防空洞是用磚箍著。

小時候去姑媽家出門追節,常常地順著那土坡下到地窯裡,也就一丈左右深淺,裡邊放置著紅苕。表哥說:這就是我那年給家門前挖地防空洞。從而也得到了紅苕不能見香皂、雪花膏氣味的知識,因一有那氣味,紅苕就壞了。所以,女人一般是不下紅薯窖的。

記得1986年的冬季,我曾擔任工長在西安二馬路的西頭工地上施工,當天僱用了西安收容站的收容人員正在開挖原有的防空洞上面的那土層,誰知一沒留神兒防空洞塌陷,頃刻之間那端直的地槽兩壁一小部分土也滑坡了,立刻就把仨個人埋進土裡去了,虧得跟前有人,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急得上面的人開始用鐵鍁揪土,隨後再不敢用鐵鍁了,怕得是把人二次傷害,幾個人直接用雙手刨土,就這樣前後也就三五分鐘一個一個的被救出來了,如果時間在長一會會兒人就沒命了,救出時只有一個嚴重顴骨骨折嘴角歪斜不時的流淌著白沫沫,我急忙地向北跑了七八十米來到了二馬路上,幸好從西邊向東行駛過來了一輛小汽車,我舉起雙手撲向了汽車,司機見狀把車停了下來,我說明緣由,此時受傷的那個收容人員已被大夥兒抬著到了車前,那司機人也好,說~快上吧,就把人抬著進了小車,隨即跟去了一收容站領導,小車一溜煙地向東駛去……後來聽說沒有生命危險,真的是嚇死我了。從而得出了血的教訓,在以後的施工中,開挖基礎根據土質,尤其是沙土,一定得要有坡度比,挖基槽得加固兩壁以防滑坡。

西安古城牆在抗日戰爭時期,挖了二百多處防空洞,不過,那是防飛機撂炸彈的,而不是防原子彈的。聽說南城牆一洞口被炸彈炸塌了,裡邊好多好多的人全部室息死亡。外婆曾經親自告訴我~那時候一聽見警報聲就急忙地往防空洞裡跑。

順便聊幾句無關的話題,清末民初,那時候各家裡都有地窨子,一是儲藏蔬菜糧食,再就是防土匪的。我村裡在1915年前後有小兩口子為了躲避土匪,把倆個兒子撂下(一個三歲多,一個半歲多點兒),由於長時間的窨蓋封閉,裡邊缺乏氧氣,人下去後就再也沒得上來,倆個兒子稍時成了孤兒,後來倆個孤兒由其舅家撫育成人。

也有相當不錯的防空洞,多年前,我在西安解放路下了防空洞吃了一頓飯,那防空洞全是用磚箍著,燈火通明,反季節的韭黃在裡邊長得是特別的漂亮,不熱不冷,尤其到夏季去那裡邊避暑真的是絕佳的地方。


高陵那些年在榆楚中學挖防空洞!高陵防空洞什麼樣?能防原子彈?


防空洞

沉睡百年的你

多年來已被人們遺忘

而今卻有了生機

牽牛花都想探其究竟

當年

那幽深的洞

在崖壁的半腰

或許是為了躲避土匪

或許是為了躲避戰亂

或許是狼猯的窩

而今沒有了狼猯

沒有了土匪戰亂

卻曾經發生了什麼

讓我們去揣摩

探索

@海闊天空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