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去敦煌,安營紮寨住下來,搞不出名堂,不回頭!”

1941年3月,張大千率弟子和家人離開成都,遠赴敦煌,臨走前,他信誓旦旦的留給了老友熊佛西這樣一句。

那麼,敦煌之行,面壁三年,張大千畫風到底有什麼改變?回答這一問,要按最通俗最簡單的來說,就是變得更美也更貴!

當然,畫的貴和人的貴都一樣,多是因了顏值夠高,畫功夠彪!下面,我們就以今秋香港大拍,各大拍行推出的大千先生敦煌佳作為例,看看一路西行,取得真經後的大千先生,帶給了我們怎樣的驚豔?

1、臨 摹 壁 畫

首先,我們來看大千敦煌歸來後最驚豔的畫風——臨摹壁畫。按後來的統計說,張大千共臨摹壁畫大小共276件,目前藏四川博物院的有183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有62件,包括莫高窟和榆林窟的作品。

另有張大千臨摹這批壁畫的200餘幅線描稿也保存在四川博物院。這些壁畫所涉及的題材主要有佛說法圖、佛傳圖、本生圖、菩薩圖、經變圖等,其中最突出者為菩薩造像作品。比如如下這件菩薩立像——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張大千 臨敦煌觀音像

設色絹本 鏡框1943年作

189 x 86 公分 蘇富比香港

估價:HK$ 1200萬 - 1800萬

2018蘇富比香港秋拍 10月2日

這尊觀音像寫於「癸未三月」,即1943年4月初至5月初,張大千正結束石窟研習,倚裝將離敦煌之時。我們說,大漠苦行,生活環境本就惡劣,再加上成天在洞中臨摹,不見天日,那份工作的艱辛勞苦,非常人能想象和堅持。所以,對大千先生來說,臨摹所得,皆自珍甚,非輕易贈人。而此鉅製,大千先生卻是特別為一個保安司令繪製。他們之間有些什麼樣的特殊機緣呢?

這位受贈人就是谷正倫,貴州安順人。早歲負笈東瀛,入陸軍士官學校,期間加入同盟會,後返國隨黃興參加革命,辛亥鼎革後,歷任國民政府軍政要職,曾任憲兵中將司令、憲兵學校中將教育長,故有「現代中國憲兵之父」之譽。先後主政甘肅、貴州,又曾掌糧食部。1949年赴臺,出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谷正倫 (1889-1953)

一個是軍界名人,一個是藝術圈大咖,張大千與谷正倫最初是怎麼相識的呢?說大千個性爽朗,擅結交朋友,無拘身份,故逗留敦煌兩年餘間,與當地紳商,軍政界人士,甚或來訪之政府代表團相處頗融洽,雖當地物質條件睏乏,但亦因此人際關係,屢獲協助。

1940年,谷正倫出任甘肅省主席兼保安司令,執掌隴省軍政大權,雖未見其與藝文界人士緊密過從,而大千敦煌居停期間,各處動亂,大千所處沒有受到滋擾干預,即使他受人構陷,誣告破壞文物,谷氏雖致電報指問此事,但也並未追究。

後來在大千準備離開敦煌,1943年8月中旬在蘭州三青團禮堂舉辦畫展時,谷氏與當地軍政大員出席了主持開幕儀式,可見兩人未有因上述構陷之事致生嫌隙。而張大千也為報其照拂之恩,遂以此厚禮贈予谷正倫。

關於此畫的重要性,一方面行方也申明:本幅亦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及四川省博物館珍藏外,少數流傳於民間之張大千敦煌時期臨摹壁畫之代表作。

另一方面,大師本人也有提及。畫上題「莫高窟第二百七十七窟」(即敦煌研究所編第二零一窟),據大千自撰《莫高窟記》有寫,此窟屬盛唐、晚唐、窟內南壁北壁,各有觀音菩薩一區,其一具「高四尺六寸」。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說完其來龍去脈,接下來一起看看此畫細節呢。菩薩見九分開臉,頭束髮,戴寶冠,後有頂光,手腕佩戴釧環,斜穿天衣,長帛外披,盤繞雙臂,下垂及地,瓔珞披身,腰結束帶,下穿硃紅羅裙,一手拈柳枝,一手置淨瓶,雙足立於硃紅蓮花座上。

筆下開臉飽滿豐腴,彎眉豐鼻,兩耳垂穿環,莊嚴法相中見慈祥之色。眼、頰、頸以至身體各部皆暈染,色深淺不同。身上之釧環、瓔珞、束帶以至髮髻寶冠等,則以硃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填蓋,色沉厚亮麗,得唐畫之古豔華麗。

服飾層層疊蓋,以顏色深淺現其層次,突出衣褶疊曲轉折的摺痕,加強質感之表現,形像更呈立體生動。畫中線條沉穩,運筆熟練,細節描繪精準,尤以菩薩臉部神情、眉宇間,流露慈悲濟世之懷。十指或曲拈,或平伸,其姿婉轉,見柔韌之態,刻見細膩傳神。

2、動 物 畫 像

大千遠涉敦煌,除開帶回來堪稱一絕的佛像壁畫,在甘肅、青海等地,因為多有騎馬的親身體驗,早年又深入研究過《相馬經》,再加上臨摹壁畫時,對時代風格所呈現的畫跡,觀察入微,他曾說:『 北魏喜誇張,畫多誇大,西域新疆出良馬,北魏畫馬,多以西域,馬蹄較常馬大兩倍,其誇張於此概見 』。

由此可見,大千先生對馬之體態神情,瞭然於胸,自然筆下所繪之馬,也非凡物,堂皇中見素雅,為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後形成豔麗與清雅風格並具的典型風格。

下面不妨來看看這件《韓幹雙驥圖》吧,既是大師臨古精筆力作,也是嘉德香港秋拍重磅拍品之一: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張大千 韓幹雙驥圖

130×63.5 cm 1947年作

嘉德香港2018秋拍 10月3日

此作繪黑白雙駿,豐腴圓潤,四肢纖細,皆類唐人筆。畫作中馬蹄碩大,當正是取法敦煌北魏壁畫。此作也正值大師復筆重彩風格逐漸成熟時期,色彩妍麗高雅,黑馬更是於結構關鍵處復筆描金,富貴堂皇。總而言之,此幅既可見大千先生一路上溯血戰古人,又可見筆其墨技巧至臻至精,極為珍罕。

同時,蘇富比香港秋拍,同樣也釋出了大師另一匹汗血寶馬圖,如下: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張大千 東丹王人馬圖

設色紙本 立軸1953年作

60 x 73.5 公分

估價:HK$ 1280萬-1600萬

東丹王乃五代契丹人耶律培,遼主耶律阿保機子,獲封東丹國王。投後唐,賜姓李,更名贊華,以善繪胡族人馬題材聞名,傳世作品包括《東丹王出行圖》(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及《騎射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

再看畫中駿馬,結實壯碩,通體雪白,揚首邁步,氣度高昂,神情動態,自是日馳千里之材。可見,此為大師師法高古,攝唐宋畫馬之丰神,復揉畫家筆下人物之造型面相,實是融匯貫通下再行創作所出。至於描劃工緻,用色淡雅具古意,則是他敦煌歸來,博採眾長,又為我所用後,筆墨造詣達爐火純青之體現。

插播條畫外音:1953年5月,大千先生應邀赴臺灣舉行畫展,期間,往臺中霧峰北溝參觀故宮博物院藏曆代名跡。本幅題曰「頃於故宮博物院得觀真跡」,即指此事。

3、仕 女 圖 更 摩 登

敦煌歸來,張大千筆下的仕女圖也發生鉅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色彩,線條圓潤,突出莊嚴感,而且衣著時髦,一派摩登氣象。按美術家總結所說,造型上滲透有敦煌供養人的儀容,用筆則如吳道子的飛動飄逸,已經超越了明人情調,向唐人追蹤而去。這裡也有一張美人圖,共賞之呢?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張大千 折柳仕女

鏡心 設色紙本 1946年作

117 × 40.5 cm

嘉德香港2018秋拍 10月3日

我們說萬里西行,取得真經歸來後的張大千進入更高段位,那麼,參悟天地眾生,了悟技法筆墨之外,他又是如何看自己的呢?最後請欣賞,大千筆下的自畫像和他的愛寵——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張大千 自畫像與黑虎

176 x 96 公分 估價待詢

蘇富比香港2018秋拍 10月2日

儼然一幅出世得道高僧的模樣,有木有?

最後小結下。縱觀大千整個藝術人生,可以說,敦煌之行成就了張大千,使其磨礪成器,終成借古開今一代宗師。而當時光走過半個世紀,我們來追思大千先生投荒面壁之艱辛,更覺其勇氣可嘉,精神可嘆。所以說,這些畫作,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背後埋首藝術的那份魄力來講,都時無價之寶!感興趣的親們,盯緊喔~

還有小播報:香港秋拍在即,無法身至現場的親們,“掌上易拍”助您隨時隨地與現場同步競價參拍噢。如需委託代拍,我們的拍賣管家團隊,也隨時駐紮一線,如有代拍需求,請隨時打call → 400-111-8258


敦煌之行,成就了怎樣的張大千?︱香港秋拍驚現大千腕底乾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