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糖尿病,定期查眼底

我國目前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而平均每10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3~4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下簡稱糖網病,英文簡稱為DR)患者,總數超過3000萬人。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眼科主任袁容娣副教授呼籲,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檢查眼底,早期預防糖網病,才能大大降低失明風險。

“糖網”成主要致盲原因之一

在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的眼科門診,65歲的楊女士特地來複診,“兩年前,我左眼視力下降,後來不僅完全看不見,還痛得受不了,到醫院一檢查,是糖尿病引起的青光眼,雖然止住了痛,但視力卻沒辦法恢復。”接診後,袁容娣主任為其同時檢查了右眼,結果發現已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晚期,及時手術治療後,恢復了部分視力,現在她每年都會定期到醫院進行眼底複查,病情穩定。


患有糖尿病,定期查眼底


糖網病是一種由糖尿病引發的能嚴重損害視力的眼部併發症,由於血糖升高導致血—視網膜屏障受損,造成毛細血管的滲漏。 袁主任介紹,糖網病的表現主要是出血、滲出、水腫,晚期可引起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導致失明。患者如果不控制飲食,血糖過高,就會加重眼部併發症的病情。我國現有的視力障礙人士,除先天性失明外,還有很多是後天原因致盲,常見的有白內障、青光眼等,如今糖尿病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致盲因素。近年來,由於人們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已大大提前,二三十歲的年輕患者十分常見。而糖尿病患病時間越長,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越高,全球糖尿病患者中糖網病平均發病率可達35%,所以,一定要對糖網病引起重視。

早期症狀不明顯

“隨著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糖網病導致的失明患者越來越多見。門診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是因為視力下降前來就診,但此時往往都已是晚期。”袁主任告訴記者,由於發病隱匿,糖網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只注重控制血糖,對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認識很少。“早期的患者,大多是內分泌科住院確診糖尿病後,醫生建議到眼科檢查,很少有患者主動要求檢查眼底,糖尿病患者普遍對糖網病預防意識差。”糖網病發展到晚期,患者會有視物模糊的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造成嚴重的玻璃體積血、牽拉性視網膜脫離,視力將不可逆轉的喪失,部分患者還會發展成青光眼,除了沒有光感,還會劇烈疼痛,最終導致摘除眼球。 “更嚴峻的是,因糖尿病而導致失明的人群在臨床上正在逐漸增多。”袁主任表示,去年她接診的1000餘例需要手術的患者中,有1/3是糖網病患者。“相比10年前,糖網病患者增加了5倍以上。”

晚期需行玻璃體手術

袁主任介紹,臨床上將糖網病分為5期,對1、2、3期患者,除了使用合適的降糖藥和胰島素控制血糖,微循環改善劑、血管保護劑也是必要的藥物治療;4期患者及時有效地進行激光治療,可以穩定病情保存視力;進入5期的患者,大部分錯過激光治療的最佳時期,會出現玻璃體積血,還有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險,必須施行玻璃體切割手術(簡稱玻切),使屈光間質清晰,吸出碎片以消除纖維組織賴以生長的支架,鬆解對視網膜的牽拉,恢復正常的視網膜解剖關係,保持眼球完整,穩定病情。 所謂玻切手術,袁主任用一個形象的例子為我們作了解釋:如果把眼球比作一間房子,視網膜就是屋內的牆面。沒有糖網病的患者牆面是很乾淨的,一旦得了病,牆面上就會出現汙點(出血、滲出及新生血管),汙點會逐漸擴大,進而損毀牆面;牆面上還會慢慢長出很多蜘蛛網(出血機化膜及新生血管膜),這些類似蜘蛛網的機化膜會牽拉牆面,甚至將牆面拽下來,這其實就是發生了視網膜脫離。此時做玻璃體切割手術,目的是進到房間內,把蜘蛛網切乾淨,再把脫離的牆面復位,保持原有的狀況。 有著十多年玻切手術經驗的袁主任提醒,眼科手術本就很難,而玻切手術是其中最難的,主刀醫生需要專業培訓,學習週期較長,目前只有大型醫院能進行這項手術。

“糖友”需每年查一次眼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專家共識》(2018版)指出,發病年齡在12歲以前的1型糖尿病,在12歲以後開始檢查眼底;12歲之後起病的1型糖尿病,在5年內進行第1次糖網篩查。2型糖尿病一旦確診,儘快進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檢查。糖尿病患者如果要妊娠,應該在計劃妊娠或第一次產檢時進行全面的眼科檢查。 袁主任直言,“正是因為糖尿病眼病顯形晚,患者無感覺,所以後果才非常嚴重,一旦致盲,治療非常困難。” 袁主任還特別提醒,糖友視力好,並不等於沒有糖網病。很多患者因無症狀而不自知,卻可能已對心、眼、腎、腦、足等造成傷害。因此她建議,只要一確診糖尿病,馬上就要查視力、測眼壓、查眼底,而且保證每年一次檢查。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根據醫囑,每3個月到半年檢查一次。一旦眼前有黑色“漂浮物”“蝌蚪”“蜘蛛網”,要馬上就診。喜歡內容的朋友,可私訪糖糖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