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舊事」故鄉的荷花塘和「廿里堡的蛤蟆干鼓肚」的傳說

故鄉的荷花塘

在故鄉魯西北平原,有個叫廿裡堡的小村子,這裡便是滋養我成長的地方。多少年來,故鄉的一草一木像是遺落於人生長河裡的一顆顆珍珠,任意俯拾一枚都會發出璀璨晶瑩的光芒,其中最為難忘的,是故鄉那一池碧水,盛開著素潔高雅荷花的荷塘。

故鄉的荷塘約有兩公頃,被南北大道分為東、西兩處荷塘,土堤堆起的岸上栽種著粗大的楊樹、柳樹,不知名的小花兒開滿岸堤,每到七八月份,荷花盛開,滿池散發著馥郁的清香,駐足塘堤,深吸一口氣,香氣直抵肺腑,令人心曠神怡。

放眼望去,素雅的白蓮花、淡泊的紫蓮花、清純的紅蓮花爭豔在綠叢中,競放於碧波里,遠處的那朵似大都市裡的時尚女郎,腮飛胭脂、熱情奔放;近處的這朵卻似鄉村裡的小家碧玉,掩藏在濃密的荷葉間,“猶抱琵琶半遮面”,笑靨含羞欲放;中間的那朵恰如神筆馬良遺下的畫筆,微微一點,硯池邊上寫下一柱擎天。

「禹城舊事」故鄉的荷花塘和“廿裡堡的蛤蟆幹鼓肚”的傳說

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美麗的荷花綻出不同綽約的身姿,而那滿池圓闊如傘的荷葉,雖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卻錯落有致,或輕浮於湖面,或挺立於青波,如仙子嫋嫋婷婷的裙襬,塘內新荷,則葉如漏斗,紅瘦翠肥,而那緊貼於水面的荷葉,上面的水珠時散時聚,時大時小通透靈動,好一個“大盤小盤落玉珠”。

「禹城舊事」故鄉的荷花塘和“廿裡堡的蛤蟆幹鼓肚”的傳說

在陽光照射下,荷葉上清晰凸起的經絡,又如父親勞作時胳膊上迸脹的血脈。再看那蓮蓬,形如酒杯和寶塔,吐出黃的花蕊,攜著蝶兒翩翩起舞,調皮的魚兒在荷葉間自由嬉戲,不時躍出水面翻個滾兒又落入水中。

駐足塘堤臨池鳥瞰,我分明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分別看到“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又分明看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禹城舊事」故鄉的荷花塘和“廿裡堡的蛤蟆幹鼓肚”的傳說

家鄉的荷塘有個美麗傳說

傳說漢朝時,張天師北遊路過禹城廿裡堡村,村裡有處劉家客店,張天師夜宿店中。時值盛夏,屋子裡的蚊子“嗡嗡”地圍著他亂飛,張天師用扇子拍打不停,但無濟於事。他順手在靠炕的牆上畫了一個大圓圈,說來也怪,屋裡的蚊子都往圈裡鑽,進去就死了。從此,無論夏天蚊子再多,這間屋裡一直沒有蚊子敢進來。

第二天,張天師從劉家客店出來,順街往北走,來到北街外的一片荷花塘旁。這個荷塘被一條南北大道一分為二,他走至西塘時,發現這裡的蛤蟆叫得輕,而東面荷塘裡的蛤蟆叫得震耳欲聾,使人好不心煩。他隨手寫了一張神符,扔進了東邊的荷塘,說來也怪,蛤蟆頓時全都變啞了。

從此,廿裡堡北街西邊的荷塘裡蛤蟆叫個不停,而東邊荷塘的蛤蟆卻幹鼓肚,樣子像大聲鳴叫,可就是叫不出聲來。小時候,我們也曾試驗過:把一隻幹鼓肚的蛤蟆從東荷塘扔進西荷塘,立刻,這隻蛤蟆就能叫出聲來。而把一隻正在叫的蛤蟆從西荷塘扔進東荷塘,這隻蛤蟆馬上就幹鼓肚而叫不出聲來了,甚是奇異。

“廿裡堡的蛤蟆幹鼓肚”的美麗傳說流傳至今。

「禹城舊事」故鄉的荷花塘和“廿裡堡的蛤蟆幹鼓肚”的傳說

家鄉的荷塘更是我兒時的樂園,“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宋朝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這句詩詞是我們那個時候的真實寫照。

愛美的小姑娘,貪吃的小男孩,摘荷葉,採蓮花,打蓮蓬,釣魚摸蝦逮蛤蟆,摘下一片片大荷葉,折成荷葉帽戴在頭頂,抵擋火熱的陽光,或是將大大的荷葉掏空成環狀套在胸前做“鎧甲”,扮成“哪吒”。而小姑娘們則是摘幾朵荷花捏一捏,嗅一嗅,再拿回家養到水瓶裡,任那荷花的清香滿屋。還有膽子大的夥伴溜下塘裡,折下成熟的蓮蓬,撕開了,掰出蓮子,去掉皮,往口中一扔,甜美滋潤,沁人心脾。

「禹城舊事」故鄉的荷花塘和“廿裡堡的蛤蟆幹鼓肚”的傳說

如今,家鄉鉅變,荷花塘早已不復存在。但每當在別處見到滿塘的荷花,我的眼前就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家鄉荷塘的可愛模樣,恍惚間覺得自己在碧綠疊翠的荷塘中,化作一朵迎風傲放的蓮花,或做一片荷葉,隨風搖曳,攜雨擊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