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之八—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持续更新请关注)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〇年七月

六月天兵惩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诗词鉴赏之八—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持续更新请关注)

【注释】

汀州:指福建西南部的长汀县。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始置汀州,州治即在长汀。元改汀州路。明改汀州府。1913年,府废。此处系沿用旧称。

1930年上半年,全国红军已扩大到十万人,红色根据地已发展为十五块,革命形势高涨。4月至10月,中原地区又爆发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大战,这在客观 上减轻了我南方各根据地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也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自6月至9月,李立三同志"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统治下的党中央,却错误地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致使革命武装力量遭到严重损失。在这一阶段的军事活动中,毛泽东同志及其所领导的红军部队抵制了"左"倾路线。6月,中央强令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红一军团主力自长汀北上江西,夺取南昌、九江,截断长江。7月底红一军团进至南昌附近后,仅于8月1日射击示威以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尔后即西指长沙。8月下旬,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此前,红三军团曾于7月27日攻占长沙,因敌军以重兵反扑,8月5日被迫退出。红一方面军编成后,中央强令再占长沙。8月29日至9月12日,红军二打长沙不克,伤亡甚多。毛泽东同志耐心说服方面军其他领导同志,及时撤围,回师南下,于10月4日攻占吉安,旋又连下新喻(今新余)、峡江、吉水(均属江西)等城,使得赣江两岸数十县的红色政权联成了片。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一方面军暨红一军团在这次"左"倾路线统治时期损失较小,战果较大,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扩大了江西革命根据地。此词即作于此番由长汀至长沙的进军途中。按红一军团主力于7月20日在江西永丰与黄公略同志的红三军团会合,词曰"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是未会合时遥望语气,当作于7月20日以前。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毛泽东诗词鉴赏之八—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持续更新请关注)

【赏析】

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作为战略家和军事艺术家所具有的雄才大略和精细审慎相结合的品格。而在他同期所作的诗词中,又可看出他当时性格中作为诗人的特点:睥睨一世的豪气和叱咤风云的激情。自宋代以来,词中便有豪放一路,其中不乏高亢激越的杰作。但主观精神的"豪放"不能不受个人和环境的限制,纵然有"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气,终难免"可怜白发生"的悲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而集战略家、军事艺术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同志则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这种限制。他关于红军战略战术的思想与实践奠定了他描写战争的诗词中所表现的气魄与信心。

"六月天兵惩腐恶,万丈长缨把鲲鹏缚。"读第一句便感到热浪与杀气扑面而来,第二句更从这杀气阵云中耸现出顶天立地的巨灵般身影,使人骇目惊心。后两句陡转入写实:遥望远方,兄弟部队节节胜利的局面令人欢欣鼓舞。上片四句一大起一大落,不仅为下片的进一步展开作铺垫,更重要的是,前两句夸张若无后两句写实为根基,将变成空洞的煊赫。写实颇有分寸,写的是"偏师",战绩是"红一角",这样写显得真实感强,同时语气也表明了词人作为主力军统帅身份,表明了叱咤风云的气概来自实实在在的力量信心。此外,"赣水那边"之语还提示出一种动态关系:主力军同"那边"的偏师遥相呼应,协力奋战。这意味着不再是孤军奋斗,而是成了燎原之势。这个暗示以小见大,直接导入下片而展开更加波澜壮阔的场面和气势。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这里由上片的局部特写拉开成全景画面以展现宏大的气势,在节奏上形成与上片头两句呼应的又一次高潮。上片称红军为"天兵",是从抽象的和传统的意义上强调其正义性。这里则用了一个更实的概念"工农"来指称以红军为主力的人民武装,使得军队的时代和阶级特征凸现出来。因而,这两句的气势由于其现实性而显得更为坚实沉稳。如果说上片第一次情绪高潮如晴空霹雳,那么这第二次高潮则如大海怒潮。在这里,红军的胜利不是通过政治或战略的意图的实现来表现,也不是通过象征或比喻来形容,而是对整个事态情境的直观。百万大军踊跃赴敌,如巨潮般横扫三省,这当然不是具体的视觉经验,但确实是一种更高的现实,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去把握那种永远不可能在实际经验中得到的气吞山河的声势和力量。

紧接着这第二次高潮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这歌声从何而来?也许可解释为红军战士们的歌声。但上面所描绘的已不是什么具体行动,而是整体的声势,当然谈不上实指战士歌声的问题,毋宁说这里的一曲悲歌似从心灵深处涌出,又似劈空而来的天籁。一个"悲"字突出了《国际歌》的肃穆、悲壮情调,使前面掀起的山呼海啸般高亢壮烈的气势至此而升华,上升至神圣而恢宏的境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然而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民战争,从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使这场革命具有了更崇高、更国际化的理想和意义。《国际歌》正是由于代表了这种理想和意义而升华了人们的激情,使这场战争成为神圣而恢宏的事业。

杜甫诗中有"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之句。此词的末两句套用杜诗的句格,然而意境不同。杜诗是在乱离穷困之中呼天抢地的凄厉之声,意在渲染情感,"悲风"句表现的主观情感的投射,悲观是个人悲苦之情的外化和夸张,并无更高的意蕴。毛泽东同志的"狂飙"句却带着深厚的象征意味——从社会意义层次解释,意味着神圣崇高的正义之战可惊天地、泣鬼神,唤起更大的革命风暴。从个人心理来看,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感受:"叱咤风云"不仅是客观的形容也是主观的体验。当一个人意识到人的意志和行为的目的性吻合了客观规律并产生巨大作用时,不能不感到人的伟大和崇高,感到人在积极行动的意义上与自然的同一。

(高小康)

毛泽东诗词鉴赏之八—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持续更新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