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歐立仁(Oliviero Rainaldi)

1956年生於意大利的卡拉馬尼科泰爾梅,現居羅馬。90年代,他開始以簡練的線條描繪單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體與古典藝術和中世紀文化有著微妙而隱秘的聯繫。自2000年起,他創作了多件由羅馬教會委託創作的作品,其中包括2012年在意大利文化圈中備受爭議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雕塑。其作品曾在都靈市立現當代美術館(GAM)、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Schirn Kunstalle)等意大利及其他國家的藝術機構中展出。他至今為止已在威尼斯、洛杉磯、法蘭克福、佛羅里達、印度尼西亞、東京、新加坡等多地展覽。


尼俄伯,古希臘神話中底比斯的王后。她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女人,不僅有錢有勢,還有七個英俊可愛的小王子和七個俏麗乖巧的小公主。是所有人羨慕的對象。儘管她如此幸福,但每年春天,底比斯城的女人們卻都聚集在太陽女神阿波羅和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之母勒託女神的廟宇中,奉獻鮮花以敬仰這位偉大的神明。尼俄伯看著這一切妒忌不已。她聲稱自己比勒託更偉大更高貴,勒託不過只養育了兩名子女,而她自己卻有十四個孩子。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尼俄伯試圖庇護她的孩子免受阿爾忒彌斯和阿波羅的殺戮。1772年由雅克-路易·大衛繪製

尼俄伯的狂妄與妒忌被神看到,於是阿波羅用弓箭射死了她的七個兒子,尼俄伯傷心欲絕,但她對神靈的不敬卻不曾消減。她帶著七個公主來到王子們的屍體旁,不斷地痛罵著神靈。這引來了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將她的七位公主也一一射殺。尼俄伯呆住了,她一瞬間失去了所有的孩子,眼淚不斷地從她空洞無助的眼眶中湧出。之後宙斯將她化作一塊沒有感情的石頭,任由大風拍打著她,直到很久很久以後,人們依然能夠看到這塊石頭不分晝夜地流著淚,默默地悲傷,孩子們的骨灰早已消散在風中。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被認為是尼俄伯化身的石頭

尼俄伯固然因為妒忌受到了殘酷的懲罰,但作為一位母親,失去孩子的痛楚也讓人對她產生了同情,在西方社會,很多人會將喪失親人的婦人比喻成“尼俄伯”,莎士比亞說尼俄伯總是與淚水聯繫在一起;斯珂帕斯的雕像中,尼俄伯彎曲著身體,掀起衣服以求保護身邊的幼女,面孔中流露出極度的恐懼與痛苦,她絕望的呼聲響徹天地之間。而在意大利藝術家歐立仁手中,尼俄伯的雕塑甚至沒有任何一個五官,但從她低垂的臉頰;似有似無有些扭曲的眉骨;深陷的眼窩,一個母親失去孩子的痛楚表達得淋漓盡致。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尼俄伯》奧利維艾羅·瑞納迪

1956年歐立仁出生於意大利南部,13歲時他開始迷戀藝術,雖然他說不清楚為什麼會選擇藝術,但他的家族中曾經出了幾位非常重要的建築師-Carlo Rainaldi以及Girolamo Rainaldi,羅馬的奇蹟聖母堂以及聖山聖母堂出自Carlo之手,氣勢輝宏的羅馬潘菲利宮都是則是Girolamo的名作。也許是家族中傳承的藝術之血,冥冥之中有一種很強烈神奇的感覺指引著歐立仁走上了藝術之路。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潘菲利宮

18歲時,歐立仁開始系統的藝術學習,師從意大利抽象繪畫革新運動畫家Emilio Vedova,並在這一年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展覽。之後他還曾用了三年的時間攻讀神學,也許正是因為當年深入的學習瞭解之後,才讓他如今的作品既洋溢著古典藝術以及宗教的氣息,又有極為細膩的內在表現形式。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但正像他本人所說的,如果一個藝術家一直享受著溢美之詞的話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2005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逝世,歐立仁被委任製作一個教皇的雕塑,教皇曾稱讚歐立仁是梵蒂岡城中的藝術瑰寶,再加上他曾經的神學經歷,這項委任似乎非他莫屬。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奧利維艾羅創作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雕像

人們都翹首以盼再次通過雕塑見到教皇的精神與神韻,但藝術家打破常規想象的創作讓人們開始對他產生質疑。對教皇的情感讓所有人都變成了批判者,一時間反饋意見如潮水一般襲來。迫於壓力,歐立仁不得不對雕塑進行一定的調整,但披肩形成的教皇的身軀呈現著開放的狀態,那件向世人敞開的教皇的披肩,也正意味著教皇對世間的包容與呵護。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教皇約翰·保羅二世

儘管每個人對作品都有著不同的詮釋,我們也無法對任何一件作品做出絕對的定義,但你可以在歐立仁的雕塑中看到他的隱忍,他藏在雕塑中不動聲色的情感。就如同他所說的,“我做的不是雕塑,不是宗教,而是精神。”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你的很多創作都與宗教神學有關,你的個人經歷也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什麼會對“宗教”產生如此大的興趣?

歐立仁:其實“宗教”並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詞語,我的工作與創作更多的是關於“精神”、“心靈”的。是關於“人”以及“人的存在”這種精神層面的創作。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宗教與社會之間也存在著很多本質的聯繫,社會的發展演變為宗教提供了生存形式和發展空間,而你選擇宗教作為你創作的來源,是否是因為這種社會原因呢?在你的作品中,宗教性是否也與社會有關?

歐立仁:答案是肯定的,“心靈”涵蓋的方面很廣,具體到現實、人類等很多方面。我們是通過表達和接觸來闡釋“愛”,就我的作品而言,我覺得它與社會的關係就像是“山水”,有垂直面與水平面。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在你看來,宗教與藝術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歐立仁:確實有一些藝術作品是完全服務於宗教的,像是教堂中的藝術作品。也有一部分服務於宗教的藝術更加開放,擁有更廣的視角。它們涉及了更多與宗教相關的層面。例如埃及人關注到了未來,希臘人討論哲學,他們運用了不同的方法,都是為了表達同一個終極議題,都是關於美,尋求自然、世界與人的平衡與真理。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你從90年代起就以簡潔的線條來繪製人物的形象,它們都不曾有過五官,在你的作品中,“形”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會捨棄其他只選擇“形”?這是否與東方所常說的有即無,無即有的哲學思想相關?

歐立仁:我作品中的所表現的“身體”沒有四肢,並不是功能性的身體。它們是“人”本身;是身體、意志和心靈的混合體。失去外部形態特徵的身體無法活動,這讓人們能夠更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而非表面。外形的“空”使觀者更關注於人的內在。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將東方哲學納入到你的作品中的呢?是否是因為東方哲學存在著概念的兼容?

歐立仁:我知道我的理念與東方哲學有很多相近之處,這也讓我的作品在西方環境下存在一些爭議。不是因為我選擇這樣去做,而是我的內心的想法與東方哲學相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基督教起源於中東,所以它並不是典型西方的想法,卻與東方的理念相近,這之中也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邊界劃分中西方的差異。也許這些觀念就存在於我的血液之中,讓我自然而然地這樣進行著表達。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你是如何選擇材料的呢?

歐立仁:我嘗試過很多種素材,但我更傾向於石膏,因為它是最簡單的材料,只有水與土混合而成,經典且純淨,越是簡單的材料越有著強大的力量,從中可以產生很多種可能性。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約翰·保羅二世的雕塑讓你備受爭議,那你怎樣看待藝術創作與市場需求?

歐立仁:約翰·保羅二世的披肩讓這件雕塑作品看起來好像是“空”的,而人們站在“空”的面前時,總是會感到很不安,尤其是西方人。但我的作品就是這樣,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的問題……人們有一些特定的期待,但我的作品並不是傳統的。在東方環境中,它們是象徵性的身體,像是空氣一樣,無法觸摸,但是精神性的“身體”是可以接觸的。

爭議一開始確實讓人難以接受,因為每個藝術家都期待認可,但都是表揚的話也並不太好。我覺得爭議性對我是一件好事,這會促進我的創作一直向前,而藝術家總是先於人們一步, 我統計過,有一千二百多個關於我的作品的報道,也是很好的宣傳。哈哈……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為什麼會選擇水墨來代替丙烯呢?這似乎讓“形”變得更縹緲更不易捕捉了,這樣做的意圖是什麼?

歐立仁:也許是因為水墨是最強有力的表達形式,具有象徵性的,你無法修改它,必須一筆準確表達,而不是像油畫那樣,你可以一層一層地去堆壘,所以在創作之前,就要確定自己的想法,直覺性的一下子表現出來。

YT:你會怎樣來選擇媒介?在你的創作中繪畫與雕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歐立仁:以情況而定,我不是以對材料的喜好來創作作品,而是根據想法來決定媒介,但是石膏除外,因為我真的很喜歡石膏。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YT:你為本次展覽做了一件新的作品,可以談談這件作品嗎?

歐立仁:在這次的創作過程中,我與上海當代藝術館之間的合作就像是拍攝電影的夥伴。策展人充當了導演的角色,我們一起來思考怎樣來創作和完成這件作品。在展廳中我的作品面對著嚴培明的作品,這是兩個作品之間的對話。嚴培明的作品在嘗試用無數次的筆觸與母親的靈魂之間產生對話。而我剛剛完成的一件作品《憐憫》也是關於生死的,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生死,因此當我知道嚴培明與母親的故事的時候,就決定在這次展覽中要與之呼應做一件作品。對於已經逝去的人來說,他們就是我們的未來,而我們生活在他們的過去。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上海當代藝術館“眾妙之門”展覽現場

歐立仁:沒有四肢的“身體”更能聚焦於內心、他者與深層次的意念

上海當代藝術館“眾妙之門”展覽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