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追求安逸,但川軍爲何如此彪悍?

單單單單車啊


並不是只有四川人才追求安逸,全國哪裡都一樣,大家都喜歡安逸。不過,四川人很會享受生活倒是比較有名,很多外地的朋友說去我們四川他感到非常幸福,他們覺得四川是一個有很多美食美女美景的地方,另外環境好,交通好,房價也不太貴,教育資源也很不錯(5個211大學),生活起來幸福指數很高,的確,我們四川的火鍋、川菜、麻將、茶館、白酒等全國聞名,作為一個四川人,我非常愛自己的家鄉。不過,這裡我需要指出的是四川人不是現代才有這麼高的幸福感的,最近在看歷史文獻,發現四川人生活幸福感強在古代就已經有記載了,《漢書》卷二十八說我們四川“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四川最舒服的在成都平原,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使這裡成為天府之國,四川人“俗不愁苦”的說法也為後世史家所引,《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蜀中廣記》、《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等皆載此說。萬曆朝《四川總志》第五卷,記載說四川人“俗不愁苦”之外還說四川人“俗好娛樂”,尤其是成都地區。嘉慶《四川通志》第六十一卷說四川“巴蜀土地沃饒其俗不愁苦”。我們知道成都美女帥哥很多,其實在古代就有人指出來了,《華陽國志》說咱們四川“土地活美,人士俊義”。

四川人生活這麼安逸怎麼川軍抗戰如此勇猛呢?其實川軍抗戰勇猛更多的是一種家國情懷。四川人生活安逸,但四川在北洋軍閥時代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別的地方軍閥是越打越少,就四川的偏偏是越打越多,當兵的多是窮苦人家,軍閥混戰也使讓四川人在物質上陷入了窮困,出川抗戰的川軍就是如此,雖然也是正規軍,但和別的軍隊比起來衣著破爛,武器彈藥不多。曾經川軍在第二戰區搶了閻錫山的軍火庫(不搶的話日本人也要佔領這裡),閻錫山大為光火,不要川軍了,這一支部隊後來被李宗仁第五戰區接收,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王銘章的川軍幾乎全軍覆沒,川軍從此一戰成名,打出了威風。四川人打仗不怕死主要是抗日時期打出來的名聲,整個抗戰期間川軍參戰人數最多(350多萬),犧牲最慘烈,所以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四川人追求安逸,但是誰願意當亡國奴呢?川軍武器裝備差,打仗沒有好的裝備就得靠勇氣去贏得勝利,越怕死就越死得快。當日本侵略者到來時,人人都有守土抗戰之責,打仗不怕死就是一種家國情懷,只有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在面對優勢裝備的敵人時才會不畏懼犧牲,打出中國軍人的血性。

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過去那些英勇的人們為我們贏來的,大家要好好珍惜。


史苑書生


川軍就是近幾年被網絡上的四川人吹噓起來的抗戰英雄,誰都知道當年川軍的形象吧:雙槍兵。論戰鬥力川軍和湘軍桂軍陝軍差太遠了,為什麼當年有一句順口溜:寧打川軍一個團,不惹陝軍一個連。說明當年川軍的戰鬥力了。


長安畢加索


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四川省有8600多萬人口,如果算上重慶市的話,文化意義上的四川人有近1.2億。人口基數大,所以川人分佈在世界各地,接觸到川人的人也就更多。不同人眼裡的四川人也許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通點:四川人聰明,有“川耗子”之稱;四川人豁達,放得開,什麼不如意的事都能一晃而過;四川人勤勞,什麼苦都吃得下,農民工大軍裡川軍佔了相當大部分;四川人會享受,川劇、麻將、蓋碗茶代表川人的慢生活;四川人好吃,不管什麼食材到了四川人的飯桌上都變成了美味,等等。四川人形成這些鮮明特點有幾個原因:

一是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國,從李冰父子都江堰治水成功之後,成都平原風調雨順,成為千里沃野,糧食豐收,人口聚集,是為人間天堂。大詩人李白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優越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四川人慢生活、會享受的特點,從視覺(川劇)到味覺(川菜)再到精神上的娛樂(麻將)一應俱全。

二是四川也並不是世外桃園,歷史上天災人禍從未間斷。四川處於長江上游,青藏高原流出的大江大河從崇山峻嶺傾洩而下,水禍不斷;四川盆地處於青藏高原的東沿,地質板塊極不穩定,鮮水河、龍門山、攀西等大型活躍的斷裂帶分佈較多,歷史上汶川大地震那樣的超大型災害多次出現。四川雖遠在西南,但並非偏安一隅,歷史上戰亂不止,從秦代司馬錯伐蜀到明末張獻忠屠川,成都平原多次十室九空。大災大難鑄就了四川人樂觀、豁達的習性,擦乾眼淚,依靠勤勞的雙手,川人照樣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三是四川本質上屬於一個移民省份。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四川人口銳減,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全省僅餘9萬餘人。康熙三十三年,朝廷正式頒佈了《招民填川詔》,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清末《成都通覽》曾記錄“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新中國成立後,1964年國家開始三線建設,大量軍工科研單位和軍工企業搬遷入蜀,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紮根四川。歷次大移民,既是民族的融合,也是生活習性的融合,造就了川人鮮明的性格特徵。

四是川人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性格溫和,講理、講義氣,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但在大義面前,立場鮮明,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近代,川軍突出表現就是內戰外行,外戰內行。打內戰,決不趕盡殺絕,見好就收,川內幾個軍閥基本都能相安無事。打外戰,川軍毫不手軟,350萬川軍出川抗戰,佔全國同期實徵1405萬人的1/5還強。根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居全國之冠!建國後,搞美援朝、中印戰爭、對越自衛還擊戰,川人均衝鋒在前,戰功赫赫!


斗城70兵



川軍在抗日戰場上並不彪悍啊,當然四川為抗戰勝利貢獻很大,但是實事求是說,川軍表現並不如何出色,最多算及格,根本說不上彪悍。


早在1930年代中期,當時人對川軍的評價就不高,認為川軍“三多”:老婆比軍官多、軍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槍桿多;四川本地人士也認為川軍軍事技術拙劣,只配在四川當地耍耍威風,“技藝太低劣…只能騙騙自己人”。


另外,川軍在出川抗戰時也不得不承認從部隊開拔之日算起,部隊逃兵數量日益增多,“各連故參兵逃亡甚多,沿途拉夫充數者亦復不少”。


而同赴上海參加淞滬抗戰的桂系老兵回憶說,他第一次見川軍,還以為來了一群叫花子。


“怎麼看就像一支叫花子……他們的裝備,沒幾個人有鋼盔,身上扛著的步槍也是五花八門,甚至連鳥槍都有,不少人的腰上還彆著一根旱菸竿。也許是長途的跋涉,這些人的精神狀態很差,不少人面黃飢瘦的。行軍隊伍鬆垮垮,沒有隊形,三兩個一群,四五個一夥。一眼看過去,隊伍拉長得看不到頭,不像是打仗的軍隊,到像是逃難的難民。”


事實上早在北洋時代,川軍戰鬥力底下就“有口皆碑”,比如在護國戰爭期間,蔡鍔和唐繼堯等滇軍將領就對川軍戰鬥力評價很低,更別提由於四川長時間處於軍閥混戰,本身又遠離東南發達地區,造成川軍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在整個民國各派系武裝中墊底。


以死守藤縣的川軍122師為例,全軍裝備低劣,不少士兵還手持冷兵器,步槍也以“單打一”的四川仿製七九式步槍為主,就連“漢陽造”都沒多少,輕機槍往往一個師才十幾挺,重機槍一個師才有兩三挺;火炮就更是奢望,全師只有幾門自造的迫擊炮。


而在出川抗日之前,川軍不少將領甚至為了給自己留下“東山再起”本錢,甚至還故意留下了一批武器裝備,這讓本來就裝備就差的川軍裝備就更差了。



這樣的軍隊開赴抗日前線,怎麼可能表現“強悍”?正如桂系老兵回憶,面黃肌瘦,行軍隊伍鬆鬆垮垮才是當時川軍的常態。


我們還是以死守藤縣的川軍122師為例子,在藤縣保衛戰結束後,122師代師長王志遠給孫震的彙報,整個藤縣保衛戰期間,122師參戰官兵3714人,戰死111人,負傷166人,失蹤476人。也就是說真實的藤縣保衛戰,川軍122師死亡不足700人就已經全軍潰敗了,“官兵爭相奪路,秩序很亂”。


除了戰鬥力很差以外,川軍大部分部隊戰鬥意志其實也不怎麼樣。比如抗戰初期選擇自殺的川軍145師師長饒國華,他之所以選擇自殺真正原因是他自己的起家部隊145師好幾個團不聽他的命令,擅自從廣德撤退,導致廣德丟失,他既憤慨於自己部下擅自撤退,又認為丟失廣德無顏見江東父老,一氣之下選擇了自殺,在他最後的訣別信裡還專門控訴了自己下面的團長不聽指揮,擅自撤退,導致兵敗。



抗戰中後期,川軍29集團軍在五戰區軍紀之敗壞,令當時軍法總監何成濬中將異常憤慨,稱之為“土匪式軍隊”、“禍國殃民之軍隊”,之所以何成濬如此不留情面,實在是因為川軍軍紀在五戰區太差了,29軍在襄陽等地到處搶糧,還毆打政府官員,襄陽一帶因被川軍搶糧而餓死的民眾數以千計。


當然,川軍也有表現很好的部隊,比如楊森的20軍,可謂是從最差雜牌軍經過8年抗戰的磨礪成為了國民黨甲等軍,再比如藤縣保衛戰外圍的川軍124表現就比122師強得多,給日軍殺傷也要大得多。但是這在整個川軍裡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川軍表現確實不佳。


陳誠在回憶錄裡也表示,武漢會戰後川軍各部幾乎處於崩潰狀態,軍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軍官,並且士兵企圖回川情緒嚴重,大批川軍士兵在宜昌等地徘徊。


總而言之,四川人民在整個抗戰過程中犧牲很多,為抗戰最終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都是應該大書特書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承認由於長期的軍閥混戰,使得作為一個派系存在的川軍無論從戰鬥力、裝備和軍紀在抗戰各派系中都是最差的。


最後我還要提醒大家注意,派系的川軍和四川軍人不是一回事,正如奉軍不等於東北軍人一個道理,抗戰後期3萬四川青年報名參軍,加入遠征軍和駐印軍,這些四川青年表現就非常好,戰鬥意志更不是老川軍可以相提並論的。


蘭臺


你不瞭解抗戰以前的四川軍閥,劉文彩家裡的劉湘和他么爸劉文輝之間的爭奪四川王讓四川戰火不斷最後在抗戰前夕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劉湘打贏了做了四川王,整個四川軍人上百萬,抗戰爆發後劉湘致電南京擁護蔣介石為領袖調撥川軍30萬出川抗戰,由於在後方指揮的劉湘病重,致使川軍群龍無首有其他戰區接收,當時川軍裝備差,技戰術更不用談起,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面對日軍時根本不是對手,剩下的就只有拼命,不怕死,說白了,川軍就是一群炮灰,一群不怕死的炮灰,具統計抗戰時期出川抗日川軍350萬,陣亡70萬。瘦小的四川出川抗日的人,基本上和人高馬大的北方漢奸和偽軍人數差不多。


中山狼42


小時候在北方上學,因為老山前線的宣傳,大家都讚美英雄,希望國境平安。後來到四川工作,國境戰事已平息多年。重勾起那場保衛戰的話題,是個滑頭能幹的業務員同事,他幾次主動提起,每次都瞬間嚴肅,摘下眼鏡揉著眼睛說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深度近視不能當兵上老山前線,最難過的是因消息封鎖誤過了迎接凱旋在子夜的英雄。在北方沒聽過有人這樣說遺憾上戰場的話,因為說了要被罵“二愣子”,在這裡說這話的人深情的說,旁邊一大幫男女替他遺憾。就是在十年前,四川幾輩子人都知道和自嘲著自己或家鄉軍隊是抗戰時是最大的“炮灰”,但居然沒聽過一句怨恨,反倒男人嘴裡隨口說的一句最看不起對方的罵人話就是“日本人”。久了就深刻的理解了這裡人了,不讓好好過,寧可與入侵(指外族)同歸於盡,也不讓自己和子孫淪為外族的奴隸(同族沒這個顧慮,當然沒勁頭打仗了,早點兒投降統一好早點悠閒過日子)。入侵者不一定害怕你裝備好人數多,就怕你團結不怕死,抗日時東北軍就是空手衝上去掐死幾個敵人或死守家鄉,而不是裝備整齊都那麼聽話的撤出來(同種情況四川軍隊會把土地自己的老人老婆孩子留給入侵者嗎?歷史上沒這種記載)。抗日時淪陷的各省區要是都還有些炮灰精神(而不是像樓主一樣只計算著各種優劣、利益得失、數據多寡上),而不是怕打不過就撤退或一味不戰而退中,不但進一步鼓勵入侵者的囂張氣焰,還擊垮了民族最後的自信。要不是後來的朝鮮戰爭中先烈的血肉之軀重新換回尊嚴,今天的你我,再過的好,也會在曾經的侵略者後代面前是一顆“奴才的心”。。。“炮灰”也好,“無川不成軍”也好,都是那個時代經歷過的人有資格評價的人的評價,但國人除了幸在盛世,笑看歷史,指摘前人的同時,實際也是有更多人意識到,與其算那麼多好賴賬,更不妨鼓勵下有情懷不怕死的人吧!畢竟再單薄襤褸也是擋在你前面為你(或前輩)擋過子彈的人。今天對川軍的感恩話題實際也沒幾年開始的,其實也是開始對半個世紀的輕蔑嘲諷的一種糾正而已。


回家去了


四川人追求安逸純屬打胡亂說,整個四川省包括以前的四川省重慶市人民都是勤勞的,追求安逸,好吃懶做,騙吃騙喝的只有成都市區遊手好閒要嘴皮子的一群廢物,包括一天到晚在網上亂吹的個別成吹吹。成都個別惡習騙吃騙喝人員不能代表整個四川省,這是個誤導。


老劉2516014


亂世出川蕩寇志,盛世安享太平年。

毫無疑問,喜愛麻辣的四川人性格也是火辣辣的豪爽熱情。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的川中盆地讓四川人過著安逸祥和慢節奏的生活。


然而追求慢節奏、安穩生活的四川子弟,並不意味著他們身上缺少血性。國破山河碎。4億中國同胞中國百姓正遭遇家破人亡的痛苦,四川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腹地,不僅僅成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堅強後盾和後勤保障根據地和中國革命軍的大本營,更成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兵源所在地和武器裝備製造生產基地。為全國抗日戰爭源源不斷的輸送血氣方剛的中華好兒郎、人民子弟兵。一批批川中子弟兵開赴前線,加入到了全國抗日戰爭前沿戰線上。

無論是在遼闊的中原大地,亦或是在控制華北和華東地區溝通大動脈的魯西南蘇北地區。還是在晉綏地區的太行山下,都留下了川中子弟兵的身影和鮮血。川軍作為地方軍在武器裝備和武力支援上沒法和中央軍相提並論,在後勤補給和軍餉配給上更是無法和中央軍相比擬。



但是川軍確以不怕犧牲敢於拼命的精神,在抗日戰爭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得任何一個瞭解抗日戰爭抑或是熟悉抗日戰爭的人都無法繞開的話題。無不對川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做的貢獻讚歎不已、欽佩有加。

川軍的彪悍就如同四川人的性格一般,如同四川的辣椒一般純粹自然!由內而外自然散發著一種愛國精神,由內而外自然追求著中國的民族獨立和國土完整。豪爽火辣的川軍都深知這樣的道理:那就是民族矛盾大於意識形態的哲學思想。

其實不僅僅是川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大地上每個省份每個地區的好兒郎們都在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完整而拋頭顱灑熱血,無論是川軍還是湘軍,無論是桂軍還是粵軍。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都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記者自己該盡的貢獻。

讓我們再次向英勇的英雄先烈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情的緬懷。


珞珈山的貓


其實說四川安逸,也只是極少數城市,比如成都。在30年代,40年代,絕大部分四川人(包含重慶)都是非常刻苦耐勞的。

雞叫出門,鬼叫進門,上班下班兩頭黑,這些30年代四川城市民謠,都說明了當時工作的艱辛。1934年,成都45.2萬人口,其中無業15萬人。因此,當時只要有僱人的工作,就會有人排隊去報名。

安逸實際上說的是當時的四川極少數有錢人,比如那些四川軍閥:“並無何等遠大思想,只求其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金錢狼藉,於意已足”。據統計,在30年代,在成都附近當佃戶,可以租到20畝地,已經是中等以上人家。

抗戰徵兵,絕大部分四川新兵,都是農村家庭出身,首先就是刻苦耐勞,習慣在山區行走。根本沒有幾個新兵是城市有錢有閒家庭,每天喝茶打麻將出來的。

新兵每人發一套汗衣褲、一套單軍衣褲、一頂軍帽、一床灰氈。按規定由縣政府糧食倉庫撥給,軍糧“發給新兵部隊時,“每人每日八兩,還要求每餐3分鐘吃完,美其名曰“培養戰鬥作風”。

1938年11月,制定的“第二期抗戰指導方針”,“側重於整訓部隊,恢復和培養戰鬥力”。中國軍隊242個師、40個旅的整訓內容,“主要是加強教育訓練與改定部隊編制兩大方面”。

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四川大規模徵兵,所有新兵都交往各個部隊。其實,抗戰四川新兵,真正的川軍數量非常少。90%以上的四川新兵,都是補充了嫡系部隊。

這些新兵,無論什麼出身,都會進行軍事基礎訓練。野戰部隊實施的戰地教育,受時間之制約而成績有限。基本作戰,還是依靠士官級老兵帶領新兵,在排長連長監督指揮下進行戰鬥。

二戰軍事學家估算,作戰期間,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費4000至7000卡的熱量。就算非激戰狀態下的正常訓練和駐紮,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而當時,一個士兵一天實際供應6兩米,根本沒有多少熱量。對戰鬥力限制很大。

抗戰那些打得好的部隊,比如第5軍,一天能吃到三頓飯,還有副食。抗戰精銳部隊不看省份,其實主要看武器配備程度和後勤供應程度。真正的精銳部隊,都是要投入大把經費的。


烽火觀察


你們外省人體會不到我們四川人對於四川的歸屬感有多強烈!我不知道有沒有這類民調,我們的方言就註定了我們只能在西南使用,所以我們把雲貴川都看作是一家人,你有東三省,我有西南三省,我們不說老鐵雙擊666,我們只要用一個西南官話就能讓兩個不同省份的陌生人聊的很歡。說真的,作為一個四川人,去雲南貴州不用說普通話是很爽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