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寶馬:30億歐元增資背後的博弈

华晨宝马:30亿欧元增资背后的博弈

今年,恰逢華晨寶馬成立15週年。

10月11日,在合資公司15週年慶上,寶馬集團和華晨汽車集團聯合宣佈,股東雙方將延長華晨寶馬的合資協議至2040年(從2018年至2040年);與此同時,寶馬集團對華晨寶馬的投資將增加30億歐元。

寶馬集團在其官方聲明中表示,寶馬計劃將其在華晨寶馬的股份從50%增至75%,雙方已簽署了相關協議,但該交易仍需相關監管部門審批和華晨中國股東的同意。

其實,早在今年7月,外媒便報道,寶馬將增持華晨寶馬合資公司的股份,並計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75%。另有消息指出,華晨寶馬股東雙方將於2022年完成股權調整變更工作。

而根據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佈的《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今年7月28日起,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如果華晨寶馬的股權結構在2022年完成交割,且寶馬集團的股權比例由50%變為75%的話,那麼,寶馬將成為乘用車領域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後,第一個在華合資公司中擁有實際控股權的豪華品牌。對寶馬來說,這將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機遇期。

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野心

與華晨合資15年,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野心愈發凸顯。

眾所周知,最近兩年,在乘用車市場整體下行的情況下,豪華品牌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態勢。去年,在豪華品牌銷量“冠軍”的爭奪戰中,一向強勢的奧迪最終走下神壇。這意味著奔馳和寶馬的市場份額正逐步擴大。

今年,乘用車市場的持續下滑並沒有阻擋豪華品牌前進的步伐,而寶馬也保持其在華一貫的穩健增長態勢。8月份,寶馬在華單月銷量為5.35萬臺,同比增長12.9%;今年前8個月,寶馬在華累計銷量已突破40萬臺,同比增長4.2%。

在市場企穩的情況下,寶馬一方面尋求新的合作伙伴——長城,另一方面,又加大與華晨的合作。據華晨寶馬宣稱,此次寶馬對華晨寶馬增資30億歐元,將用於未來幾年瀋陽生產基地的改擴建項目。

去年,寶馬在華交付新車56萬輛,其中有三分之二由華晨寶馬鐵西和大東兩座工廠生產。2017年,華晨寶馬鐵西和大東工廠年產量接近40萬臺,未來三到五年內,華晨寶馬的年產能將逐漸增加到每年65萬臺。

據華晨寶馬透露,從2020年開始,純電動的BMW iX3也將於大東工廠下線,這款車型將只在中國生產,不僅供應中國市場需求,也將出口全球市場。

作為在新能源領域有著突出表現的豪華汽車品牌,寶馬當前在中國已經推出6款新能源車型,且今年前9個月,寶馬集團旗下新能源車型在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近5倍,其中兩款國產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超越一萬臺。未來,鐵西新工廠將能夠實現純電動車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和燃油車型的共線生產。

對寶馬來說,無論現在,還是未來,中國市場都將成為其銷量和利潤的主要來源。合資公司成立15年,同時也是中國市場快速發展的15年。雖然當前的中國市場正處於變革期,但電氣化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最為明顯的趨勢之一,寶馬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期,擴大布局新能源市場,未來將極有可能成為在華新能源產品佈局最為成功的豪華品牌。

而對中國市場的“野心”和為未來趨勢的把握,促使寶馬成為第一個在華擁有控股權的跨國車企。那麼,對合資的另一方,華晨來說,股權的變更,帶來的或許是短期的“陣痛”。

股權調整後,華晨如何自處?

前文提到,早在今年7月,“寶馬對華晨寶馬的持股比例將由50%提升至75%”的消息一經外媒報道,華晨中國的股價應聲下跌,且至7月17日,其盤中跌幅一度達到19.71%,創2008年10月以來日跌幅最大值。但隨後寶馬和華晨均對股權調整的消息進行了否認。

10月11日,在寶馬宣佈對華晨寶馬增資30億歐元的同時,華晨中國在港交所發佈停牌公告,以發佈擬進行出售的有關事項。

當“傳言”近乎變成“現實”後,華晨應該如何應對呢?

华晨宝马:30亿欧元增资背后的博弈

今年4月25日,在“改革開放40年:致敬中國汽車人物”活動上,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祁玉民稱,只要國內車企在技術和產品上能夠做到與外資車企“同臺競技”,不用擔心放開股比限制的問題。

話雖如此,當前,華晨自主具備了從容面對的實力了嗎?

從華晨汽車的財報數據看,華晨寶馬為華晨集團貢獻了大部分利潤。2017年財報顯示,華晨汽車實現綜合收益53.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股東應占淨利潤43.76億元,同比增長18.85%。其中,華晨寶馬對集團淨利潤的貢獻,從2016年的39.98億元增加31%至52.38億元。

也就是說,如果扣除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利潤,華晨中國實則虧損8.62億元。

對此,業界曾戲言,寶馬是華晨汽車集團名副其實的“利潤奶牛”。但,未來,這頭“利潤奶牛”或將很大一部分利潤收益劃歸寶馬集團。

华晨宝马:30亿欧元增资背后的博弈

當然,華晨汽車領導層或早已預料到這一現象,在多年前,就積極謀劃將寶馬的光環“賦能”華晨自主品牌。但就市場表現來看,華晨自主並沒有在寶馬的“光環”加持下表現出應有的“輝煌”姿態。

數據顯示,2017年度,華晨自主在三大類別細分市場中表現不盡如人意,除了轎車有一定增長外,SUV銷量下滑超過40%,MPV銷量下滑超過20%。今年,華晨自主的市場表現並沒有好轉,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8月份,華晨汽車單月銷量僅為3604臺,同比跌幅達48.7%。

華晨汽車集團走到今天,一方面是寶馬在華的高歌猛進,另一方面卻是華晨自主的持續低迷。面對合資雙方的博弈,天平的兩端出現了失衡。但,好在留給自主品牌的時間還有五年,這五年,將成為如華晨汽車處境般的自主品牌,補齊短板的重要機遇期。

天平將傾,該拿什麼增加籌碼?期待華晨汽車在未來五年內的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