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中的「安慰劑」效應辨析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誤入邪教的人群中,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會強調自己信教後疾病好轉了,人生“心結”解開了,煩惱痛苦減輕了等,這些不同程度的良性身、心體驗,成為他們相信邪教教主十分神奇的最初誘因和直接證據,進而愈加泥足深陷,在邪教歪理邪說的反覆洗腦下,最終痴迷成癮,難以自拔。本文正是分析在此類現象中存在的“安慰劑”效應,以幫助大眾建立科學認知,正確面對自己的身心變化,從邪教的精神控制中掙脫出來。

二、“安慰劑”效應的相關概念

1、定義。“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受試者期待效應”,是指病人雖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安慰劑”是指沒有藥物治療作用的片、丸、針劑、甚至虛假手術或言語暗示等。

邪教中的“安慰劑”效應辨析

2、在醫學和心理學上的應用。1955年,亨利·比徹(Henry Beecher)醫生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首次發文指出,如果對病人採取藥物治療,很多患者的病情都會明顯好轉,但如果僅採用純鹽水或非藥用成分進行治療,約有1/3的患者仍會被治癒,這種療效不僅表現在心理上,在生理上同樣如此。多年的研究證實此效應的廣泛存在,目前,政府管制機關規定新藥必須通過臨床的安慰劑對照(placebo-controlled)測試,證明該藥物或手術在雙盲實驗中,療效明顯優於安慰劑的療效,方能視其具有真實的療效,獲得認可,否則申請不予獲批。

同時,“安慰劑”效應在心理諮詢和治療領域亦得到深入的研究、應用。心理諮詢中的“安慰劑效應”,是指諮詢師在諮詢中向來訪者提供“安慰劑”,包括心理或病理性藥物、生物意義上的中性物質(如維生素)、諮詢者的形象、言語和非言語技術及環境的建構等,使來訪者由於期望而促進心理障礙減輕或病情好轉的心理現象。

3、“安慰劑”效應的易感人群。容易對安慰劑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效應的人,被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類人的人格特點是: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人群中,大約有35%的軀體疾病病人和40%的心理、精神類問題患者都會出現此種效應。

安慰劑藥物和安慰劑醫療過程已證明對一大批病症有效,包括長期性疼痛、高血壓、心絞痛、抑鬱、癔病、精神分裂症、甚至癌症等,這是對神秘魔術、巫術、用水蛭放血、拜藥王廟、仙丹等亂七八糟的療法的實驗繼續。也正由於普遍人群都具有此心理特點,才使江湖醫生、巫醫術士、邪教教主得以有活動市場,施展其術。

4、“安慰劑”效應的解釋。

(1)受試者期待效應——積極心理暗示的強大力量。患者的病情緩解和生理變化,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的,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必將如此”而產生的。換言之,使你產生不同感受的信念真的能讓你感受到不同。

(2)條件反射。巴甫洛夫(Pavlov)經典條件反射實驗表明,每次給狗餵食前搖鈴,多次重複後,鈴聲一響,狗就會自動分泌唾液,原因是狗已經學習到將鈴聲和食物關聯起來,形成條件反射。所以,安慰劑使病人產生與有效藥物相似的生物性條件反應,也許是其有效的原因之一。

(3)情感支持。研究安慰劑效應的哈佛大學教授託德·凱普查克(Ted Kaptchuk)認為,我們都渴望被關注、被傾聽以及被愛,僅此即可使病症緩解,並刺激身體產生相應舒緩性生理反應,再次驗證了心、身的聯繫。

(4)病情自愈。人體是一個具有自然康復能力的機體,會不斷努力達到整個生化系統的動態平衡,即使被遺忘在無人問津的角落,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病情也會自行好轉。

(5)其他治療產生的效果。有可能部分患者偷偷地尋求其他的治療方式,才是疾病好轉的真正原因。

三、邪教中的“安慰劑”效應分析

安慰劑效應本質上屬於暗示效應,藥物的安慰劑主要是通過患者對藥物的認識、感受以及服藥行為本身引起的心理、生理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效果的;而在心理學領域,則通過催眠治療、暗示療法、認知療法、意向對話等,引導來訪者心理向積極方向發展,進而改善身心症狀。邪教正是利用了這一現象,以塑造教主無所不能的權威形象、語言暗示和設置特殊環境作為“安慰劑”,誘使信徒“服下”,把由此安慰劑效應所帶來的疾病和心理症狀的改善,歸因為教主的神奇和偉大,進而實施精神控制,矇騙世人。

邪教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無限拔高、神話教主,號稱其擁有超自然的神力,能掌控宇宙和人類的命運,極力打造其高於一切的權威形象:如邪教“法輪功”的教主李洪志,鼓吹自己擁有四大功能,能幫弟子“消病業”,能推遲“地球爆炸”,是宇宙“主佛”;而“全能神”邪教的“女基督”,則自稱為宇宙中的獨一真神,創造宇宙萬物,人類的一切禍福都由她決定。這些邪教,一方面誘導信徒,若能聽從教主的指示行動,則能受其神力保護,避禍得福,滿足了信眾求身體健康、平安、家庭幸福、甚至“圓滿”、“上天堂得永生”等心理;另一方面,則通過謊言騙局、發毒誓、恐嚇等手段,使信徒對背叛教主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建立了教主的絕對權威,為心理暗示效應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老、病、死是人間常態,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甚至遭受重大打擊都是普遍現象,例如久病不愈、家庭不和、事業受挫、人際困境、精神空虛、死亡恐懼等。當問題遷延日久,無法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時,總會尋求外在的幫助,如從親人朋友的經驗中,從科學、心理學、哲學、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甚至迷信風俗中尋求解決方法,部分群眾卻在此過程中,誤入了冒用宗教的名義,剽竊、拼湊宗教及民俗迷信中的術語和做法,作為“良藥”提供給信眾的邪教。

當人們面對人生困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而誤入邪教後,在其強大的心理暗示下,相信一切都是命運或神的安排,只需把一切交給“師父”或“神”即可,客觀上會促使他們放下之前糾結難化的“心結”,產生原來如此的“頓悟”,心理上有所放鬆;同時,當他們相信只要按照教主的要求去做甚至只要信仰,就一切必然好轉的心理預期下,安慰劑效應啟動,必然引起部分人身體的相關反應,將有助於其身心症狀的緩解,甚至疾病痊癒。這在很多邪教痴迷者中都有報告,他們多是具備相應人格特質的安慰劑反應者,其好轉的身、心疾病亦與安慰劑效應研究中有效的病症相對應。

同時,信徒在邪教組織精心設定的拒絕一切外界信息輸入(不看書報、不看新聞等)的“感覺剝奪”環境中,注意力集中在“學法” “講真相”或“吃喝神話”、“傳福音”中,反覆接受邪教的心理暗示;此外,邪教通常要求信徒只講練功或信教後的好處,嚴禁傳播對其不利的負面經歷,在有意設置的神奇“見證”中,心理暗示效應在從眾心態下相互加強;而且,在逐漸形成了以“功友”或“兄弟姐妹”為主要生活人際圈後,信徒的情感支持、愛與歸屬等心理需要在小範圍群體中得到滿足,進一步擴大了安慰劑效應。這些身、心症狀的良性轉變,成為了他們深信邪教的第一手證據,影響深遠。

天長日久的重複下,邪教信念進入潛意識的自動化模式,將會形成相應的身心條件反射反應:在邪教痴迷者從事有關邪教活動時,生理上會表現為腦內類嗎啡類物質大量分泌,肌體產生放鬆、舒適反應,心理上產生積極、愉悅的感受。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若這種體驗式的經驗得到反覆強化,將會改變其大腦的相關物質分泌,激發、建立相應的生化電磁通道,形成牢固的神經迴路,甚至改變基因表達,進而“成癮”。如此,則他們沉迷的時間越長,痴迷越深。

四、如何破解邪教中的“安慰劑”效應問題

1、充分說清“安慰劑”效應的原理和適用範圍,讓邪教痴迷者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

2、分析清楚邪教痴迷者身心產生變化的過程與安慰劑效應間的關係,讓他們對自身有更清晰的認識,學會科學理性的思維。

3、運用大量的反面事實例子,指明邪教痴迷者只是“感覺好轉”、身體病症仍在的現象,指出邪教並不是如其所宣揚 “包治百病”的神奇,療效並未能超出安慰劑效應有效人群比例。

4、辨析清楚科學、傳統文化或正教等在指導我們解決人生難題時,提供的是正確的觀念、行為和後果間的因果關係,強調的是通過自身努力所取得的效果,與邪教把一切功勞歸因到教主一人的邪惡用心截然不同。

5、指導邪教痴迷者建立科學、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確面對疾病和人生挫折。

五、值得關注的反安慰劑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這個現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我們在反邪教工作中發現,當邪教痴迷者剛脫離邪教時,有部分人會出現原有疾病反覆或身體不適的現象,從而造成心理壓力和思想波動。此現象與邪教預先埋設了“若背叛教主將會歸還病業或遭受懲罰”的負面心理暗示有關,若如此則其思想未能真正脫離邪教的精神控制;或與他們明白自己上當受騙後,原來的安慰劑效應消失有關。我們應在工作中仔細辨別,幫助學員釐清思路,徹底走出邪教的精神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