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的生態建設好工程

1.三北防護林工程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的生態建設好工程

三北地區是中國林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佔全國沙化土地的85%;水土流失面積240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67%。三北地區也是中國林業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三北地區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現有宜林地面積3936萬公頃,佔全國宜林地面積的68.7%;全國近50萬平方千米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區;黃土高原45萬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積,基本上分佈在三北地區。

中國實現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和2050年26%的戰略目標,增值空間重點在三北地區。三北工程對於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發展,發展現代林業,推進生態文明,提高中國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2.退耕還林工程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的生態建設好工程

退耕還林是指從保護和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補貼制度,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還林面積,在一定期限內無償向退耕還林者提供適當的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費和現金(生活費)補助。黃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原糧100公斤、現金20元,還生態林的至少補助8年,還經濟林的補助5年,還草的補助2年。每畝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補助種苗造林費50元。

退耕區多屬於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的山區或半山區,平川穀地很少,我們調查的市縣平地多在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佔90%以上,這種自然環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水土流失。以神池縣為例,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27740公頃,佔到土地總面積的88.6%,年侵蝕模數8900~22000噸/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萬噸,全氮含量約4.6萬噸碳銨,速磷含量858噸過磷酸鈣。水土流失使退耕區的耕地變得更加貧瘠,糧食平均每市畝產量只有150斤左右。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的生態建設好工程

如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雲南省累計完成工程建設任務1337.1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518.1萬畝,荒山荒地造林729萬畝,封山育林90萬畝。據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結果顯示,雲南省退耕還林工程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生態效益顯著。

3.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區

然保護區又被稱作自然禁伐禁獵區、自然保護地等。它是一個泛稱,實際上,由於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備的條件不同,而有多種類型。廣義的自然保護

截至2005年底,中國自然保護數量已達到2349個(不含港澳臺地區),總面積14994.90萬km2 ,約佔中國陸地領土面積的14.99%。在現有的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43個,佔保護區總數的10.34%,地方級保護區中省級自然保護區773個,地市級保護區42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912個,初步形成類型比較齊全、佈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不僅包括自然保護區本身,而且包括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遺蹟地等各種保護地區。不管保護區的類型如何,其總體要求是以保護為主,在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把科學研究、教育、生產和旅遊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它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自然保護區保留了一定面積的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可以為子孫後代留下天然的“本底”。這是利用、改造自然時應遵循的途徑,為人們提供評價標準以及預計人類活動將會引起的後果。

4.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教育

近些年來人們的意識不斷提高,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教育和宣傳達到空前的力度,在央視的報道和各種宣傳片的製作,支持國家各種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的建立,提出的低碳生活,節約能源,光盤活動,地球一小時,植樹,循環使用書籍,共享單車,各城市的公共自行車,保護野生動物的一系列的能將對環境保護起到作用的行為。我也相信以後大家會更加的降低自己出現碳排放,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為了我們的環境和空氣我們需要付出我們的一份力量。

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的生態建設好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