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降薪」到「活下去」 房地產市場怎麼了?

從“降薪”到“活下去” 房地產市場怎麼了?

近日,滬上老牌房產中介,中原地產推出了一系列內部改革措施。其中,“自2018年10月1日起,針對原有公司福利待遇政策及薪酬進進行調整,所有崗位的福利待遇減至五折發放,多部門佣金打八折發放。”

同時,上海中原地產總經理陸成對內部員工寫了一封《致兄弟姐妹的公開信》,他除了給中原地產全體員工打氣之外,還悲觀表示:“我預計這次行業生存危機不會像2008年金融海嘯一樣那樣快就過去。對於中原地產來說,只能是通過主動節流來度過,現在最重要的是,看這輪淘汰賽誰生存到最後。”

無獨有偶,與房產中介“降薪”相類似,大型開發商也同樣不看好房地產市場。國慶假期前,萬科在總部大梅沙舉行2018年度秋季例會,“活下去”的主題讓人感到不寒而慄。更具畫面感的是,會議現場的每一個LED屏都被“活下去”三個字佔滿,頗像一幅幅大字報。

從“降薪”到“活下去” 房地產市場怎麼了?

從房產中介的“降薪求存”,到開發商的“活下去”,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的冬天即將來臨。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房企們總愛上演唱衰戲碼,背後卻一直悶聲發大財,因為今年1-9月份,萬科的銷售業績突破了4000億大關。

而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了,萬科的王石就喊出“拐點論”,那一年的樓市陷入低谷,萬科在的上海、杭州等地的樓售處被砸。但在第二年,萬科就成為了國內首家銷售破千億元的房企。萬科的“白銀時代”論,再次淪為笑柄。

對此,我們認為,像中原地產和萬科這兩家房企,一家是大型的房產中介,擁有員工近萬人,門店數近500家。而另一家是去年銷售額衝進5000億的萬科,排名業內前三甲。他們都已感受到房地產業寒冬即將到來,更何況其他業內中小型企業。那麼這一次房地產業的寒冬的到來,與過去歷次降溫有何區別呢?

首先,過去房地產調控持續時間沒有現在這麼長,往往是半途而廢。而本輪房地產調控持續時間之長,密集程度之高,為歷史所罕見,這足見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決心。所以,無論是銷售新樓盤的萬科,還是從事二手房買賣的中介,都覺得這個市場已經不好做了。

今年的“金九銀十”對房企來說都感受到了絲絲涼氣。國慶假期當週,主流46城一手房周成交323萬平米,環比下降39%,其中,一二線環比跌26%、三四線環比跌了72%。同樣,二手房市場也是成交慘淡,國慶期間,一二線城市每天二手房產銷量只有幾十套,很多房產中介都提早回家休息。

從“降薪”到“活下去” 房地產市場怎麼了?

再者,2008年萬科的王石算到了房地產市場進入了蕭條期,但他沒算到當年中央政府推出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和10萬億天量信貸,一下子房地產業又起死回升了。但是10年之後的今天,儘管也有央行第四次降準,釋放出7500億流動性。不過,這些資金主要流向實體經濟。再像過去搞“大水漫灌”已是不可能了。

所以,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倒不是故意看衰後市,自己悶聲發財,而審時度勢。面對國內的房地產去槓桿化、去投機化進程正在到來,投機炒房需求正在退出,房產中介若再不降薪節支,開發商若再不降價促銷,恐怕真的連“活下去”的資格都沒有了。

面對樓市成交的低迷,大型房產中介既不能降低鋪租成本,又不好大規模裁人,也就只能是通過“降薪”的方式來節流了。而萬科便將自己名下的新開樓盤六折甩賣。廈門翔安新圩鎮的“首開萬科白鷺郡”開始調整價格,原價500萬,現中間套一口價278萬,邊戶一口價298萬。我們看出,房企們都在竭力苦撐危局,生怕被淘汰出局。

從“降薪”到“活下去” 房地產市場怎麼了?

最後,過去房地產形勢再不好,最多是再等一段時期,危機自然會過去。而現在,房企都不抱太大希望,都在嘗試“突破困境”的各種措施。中介行業除了“節流”, 在資本的介入下,有的中介做APP、有的做系統、有的做數據……。不過目前市場總體形勢不佳,再搞業務升級,投進去的錢,肯定難以有效收回,目前處於兩難境地。

而開發商的轉型升級的空間會更大一些。除了打出城市配套服務商的口號開始,萬科的多元化觸角已經先後涉及商業地產、長租公寓、養老地產、特色小鎮等多個業務板塊。但是轉型升級又談何容易?目前還是住宅地產項目佔万科業務的絕對大頭。多元化發展思路沒錯,但實際做起來是任重而道遠。

從“降薪求存”到“活下去”,都顯示房企生存舉步艱難。不過,還是有人認為,房企在假裝唱衰,暗中是在“悶聲發財”。但實際上,房地產的寒冬真的來了,現在無論是新房銷售,還是二手房銷售都步入低谷期。對於各領域的房企來說,恐怕真的是“熬得住”、“活下去”才是頭等大事。畢竟如果生存都發生困難,又何談轉型發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