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總監余隆率上海交響樂團昨晚獻演-太廟前亮出古典樂中國之音

晨報記者 殷茵

昨晚,夜涼如水,天安門東北側的太廟,燈光投在享殿鋪滿黃琉璃瓦的屋頂上,流光溢 彩。三層漢白玉臺階前的廣場上,隨著音樂總監餘隆的鏗鏘一揮,上海交響樂團在有著近600年曆史的古建築前,向世界迸發出強有力的古典之音。從中國作品《良宵》到馬里斯·裡希特的《11月》,從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到史詩鉅製《布蘭詩歌》,這場特別的音樂會不但連接起古典音樂的過去與現在,而且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展開了一場跨文化對話。

臺前 天氣雖冷,樂手內心火熱

“太廟是中國地標性的建築,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在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看來,此次演出意義非凡,“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世界推廣代表中國的交響樂團和文化品牌。”

不過,戶外演出與劇場音樂會不同,如何保障音色,是所有樂團都會面臨的嚴峻考驗,更何況,入秋後的北京城氣溫驟降,夜晚的最低氣溫已下探到3度,寒冷的天氣對所有演奏員們來說,都是挑戰。“交響樂團大多以木質樂器為主,氣溫對木質樂器影響很大。”上海交響樂團豎琴演奏員孫之陽告訴記者,氣溫的影響,說沒有是不可能的,“但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演奏,是一個專業演奏員應該具備的素質。”小提琴手蘇婷也表示:“室外演出相對室內,樂器的音色更加真實,拉法上需要更軟一些。”在如此震撼的中國古代建築前演出,對於許多演奏西洋古典音樂的樂手來說,是一次難得而特殊的體驗。在蘇婷看來,恢宏壯觀的太廟讓人激情澎湃,“在這麼古老的太廟,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演繹我們的音樂,對於整個樂團來說是第一次。雖然天氣很冷,但我們內心火熱。”

對於餘隆而言,這場音樂會不僅是融貫東西的一次探索,更是向世界唱響中國、唱響上海聲音的機遇,“古典音樂源於歐洲,上海又是古典音樂在中國的肇始之地,也見證著中國交響樂的百年發展歷程。這座城市用音樂連接起了東西方文明,而上海交響樂團身為城市的音樂使者,理當勇立潮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用世界通識的語言,向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傳遞中國聲音,傳播中國文化。”

幕後 中國聲音,引來世界注目

近600年曆史的太廟,第一次插上“科技”的翅膀,藉助新媒體的力量,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而一切才剛剛開始。

2018俄羅斯世界盃開幕式上驚豔亮相的女高音阿依達·加里芙琳娜、小提琴家馬裡·薩穆埃爾森、鋼琴家丹尼爾·特里福諾夫……本次音樂會不僅集結了目前全球範圍內炙手可熱的音樂家,更拉開了DG120週年系列慶典活動的序幕:四個月前,世界第一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G)宣佈簽約餘隆及其麾下的上海交響樂團,這也是DG簽下並向全球發行唱片的首箇中國樂團。

據悉,即將於2019年上海交響樂團建團140週年之際發行的首張唱片包含了第二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規定中國曲目——陳其鋼的小提琴協奏曲《悲喜同源》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同張專輯中還將收錄克萊斯勒的《中國花鼓》和陳其鋼的《五行》,充分凸顯中西方音樂對話的主題。目前唱片錄製已經完成,定於明年6月全球發行。在未來連續三年的唱片發行計劃中,雙方還約定,每張唱片中都將包含一首中國原創曲目。

此舉不僅意味著餘隆率領下的上海交響樂團將中國古典音樂躍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更是站在全球的平臺和視野下,為中國作品通達世界創造了新的機遇。從第一張唱片錄製到太廟音樂會,上海交響樂團與DG深入肌理的多層次合作,“中國聲音如何走出去”這一課題, 也許有了新的答案,中國交響的新篇章也正緩緩打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