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盜墓王溫韜,盜掘18座唐代陵墓,下場如何?

腦洞人物史


溫韜,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瘋狂又臭名昭著的盜墓賊,他帶著他的軍隊把“關中十八唐帝陵”挨個問候了個遍,更是成功進入了李世民的昭陵,進行了相當大的破壞,如果不是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如有神助”,很可能乾陵也被溫韜給糟蹋了。

溫韜的出生頗有傳奇色彩,傳說唐末有一顆匪星從天空劃過,降落在了關中唐陵這片大地上,這對唐陵來說意味著會有一場劫難發生,但誰也不知道這劫難究竟是什麼,但同一時間,在京兆華原有一個娃子降生,這個娃子就是溫韜。溫韜實際上既不溫也不韜,而且早年為盜,但他生在了屬於他的年代,那就是亂世,割據混戰,民不聊生,什麼樣的人都可能死在亂世,也可能在亂世有番作為。溫韜最開始跟了李茂貞,並取名李彥韜。

溫韜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是往好聽了說,實際上就是牆頭草,只認實力不認人,所以最開始,他在李茂貞和朱溫之間左搖右擺,後來李存勖滅了後梁,他又馬不停蹄尋找政治庇護,通過伶人景進,給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劉玉娘向來是要財不要命)進獻了大批珠寶,得以繼續在後唐時期受到重用。


溫韜在關中做刺史和節度使長達七年,在這七年裡,溫韜利用手中的部隊對唐陵進行地毯式的盜掘,這種盜墓並非遮遮掩掩的,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規模盜墓,關於溫韜對唐陵的盜掘,兩五代史和《資治通鑑》均有記載,在《新五代史》中更是記載了進入昭陵的詳細過程,讓人看過之後無比痛心。

除了真正的金銀珠寶被溫韜佔為己有,溫韜還將昭陵中數目眾多的名家字畫真跡(尤其是鍾繇、王羲之的真跡)都盜了出來,但是溫韜這個人自小就是一個混混,沒有讀過書,也不認識名家字畫,在他眼中,真跡反而不如裝飾品好看,所以很多名家真跡都被溫韜給撕毀了,而裝飾品卻保留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損失,尤其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很可能就是昭陵的陪葬品。它一直沒有面世,一種可能就是被溫韜給撕毀了,但根據溫韜編輯在冊的寶物清單來看,並沒有《蘭亭序》的身影;另一種可能就是《蘭亭序》是乾陵的陪葬品,這或許要等到乾陵發掘之後才會真相大白。


說起來,唐十八陵中只有乾陵沒有遭到溫韜的洗劫,當然這並非是因為溫韜良心發現放過了乾陵,而是天意不可違,溫韜率領軍隊曾三次上山試圖挖掘乾陵,然而三次都被詭異的天氣給阻攔了,只要溫韜靠近了乾陵,就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而當溫韜撤到山下,天立馬就放晴了,萬里無雲,一派好商量的景象。三次下來,溫韜心有餘悸,從此放棄了對乾陵的發掘。這個事件記載在宋人程大昌的《考古編》中,或許有誇大甚至編造的成分,但乾陵沒有被盜卻是事實,或許和乾陵的設計有關,或許真的明明之中自有天意。

溫韜靠著唐陵的寶貝在官場屹立不倒,然而這樣的人一旦遇到明君能臣,便不會有好結果,當初溫韜投降了後唐,郭崇韜就曾對李存勖說這樣的人不能用,但因為溫韜靠上了皇后劉玉娘,李存勖並沒有聽郭崇韜的,到了後來,李嗣源登基,將溫韜和段凝下獄,後來又將兩人釋放,勒令回家種田,到了第二年,段凝被流放遼州,溫韜被流放德州,然後都被賜死。

928年,溫韜被李嗣源賜死,而唐十八陵早已被毀的面目全非。


蕭曉四姑娘


五代盜墓祖師爺溫韜下場夠慘,被後唐皇帝給殺掉了

溫韜,陝西耀縣人,五代時的一方諸侯,被後世尊為一代盜墓祖師。

這個人有兩大特點:第一是反覆無常,特別能裝孫子,趨炎附勢;第二就是喜歡玩古墓,先後盜掘了唐代的十八座皇陵,除武則天的乾陵留存外,其餘唐代帝王陵都開了棺

,相信李家人一定特別憎恨他。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溫韜正好在西安鎮守,先後做了7年的地方行政長官,對管轄地所屬的唐陵悉數發掘,盡取其金銀,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等全部中招,《新五代史 溫韜傳》還記載了他挖掘出鍾繇、王羲之墨寶的事情,唯有在發掘乾陵時,風雨交加,他才沒敢動手。

此後,溫韜的動靜實在太大,天下皆知,投降了後唐莊宗後,大臣郭崇韜進言,說他天生有反骨,務必要斬殺掉,最終被後唐明宗李嗣源誅殺。

看來,錢財身外物,還是不要貪財盜墓的好,否則結局就會很慘啊。

喜歡就留言、關注、轉發,與我一起討論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的精彩


亦文亦物


冤有頭債有主,溫韜欠唐朝的債,李嗣源來找他還。

溫韜因為挖了唐代17座(不是18座,乾陵沒有被他成功挖掘)帝王的墳墓,被後世稱為盜墓界的祖師爺之一,人稱“賊星”。

溫韜是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的一方諸侯。在他佔據長安的時候,由於長安臨近關中,而唐王朝多位皇帝的陵墓恰恰就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溫韜為了籌措錢糧,便把目光投向了唐皇陵。溫韜此人小時候就有偷盜的前科,掌權之後不但不收斂,反而膽子更大。溫韜發兵將唐皇陵中除了乾陵之外的17座陵墓全部挖開,將金銀財寶、名貴字畫等值錢的東西全部洗劫一空。

這些被盜的陵墓當中就包含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相傳李世民將王羲之的《蘭亭序集》作為自己的陪葬放在昭陵,也被溫韜盜走。溫韜不通文墨,不知道《蘭亭序集》的價值,以為它只是普通的字畫,便將《蘭亭序集》表面值錢的絲綢撕下來,然後將其丟棄!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真是太可惜了!

唯一一座沒有被溫韜挖開的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溫韜曾用幾萬士兵來挖乾陵,但是乾陵規模太過龐大,挖了半個山頭都沒找對方向,於是,溫韜便放棄了乾陵。乾陵此後又經歷過數次被盜,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找到墓葬的準確位置。

後來,溫韜依附於後唐明帝李嗣源。溫韜為人臣子依然不收斂,到處行賄,甚至連李嗣源的皇后他都敢賄賂。李嗣源本就討厭溫韜的所作所為,擔心自己他盜墓盜到自己家祖墳頭上,再加上韜依此人極為善變又被認為是有反骨,於是被李嗣源殺死並被滅門。

頗為諷刺的是,真李家人的仇,最後卻是被李嗣源(沙陀人,改姓李)這個假李家人給報了。

溫韜此人在歷史上的名聲極壞,為我國文明的傳承做出了不可逆轉的傷害,是歷史的罪人!


圍爐煮酒話春秋


盜墓王溫韜(?一928)五代梁國人。別名李彥韜,任耀洲節度史(相當於現代軍區司令員)。在任7年,利用手中的權力之便,將關中地區大小唐朝陵墓(乾陵除外)17座全部盜掘。給唐朝皇陵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後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

談起盜墓,尤其是利用軍權之便盜墓在中國也屢見不鮮,東漢末年的董卓,先後將兩漢皇陵挖了個遍。獲取了大量金銀財寶。近代有軍閥孫殿英以軍隊演習為名,盜挖乾隆、慈禧陵墓,收穫也是頗豐。但在盜墓史上,名聲大還要數五代梁朝的溫韜,他敢把盜取陵墓的成果登記造冊,大肆宣揚。這位狂妄至極的盜墓大王把唐朝的17座皇陵盜掘一空。

這是盜掘昭陵留下的洞口

溫韜是個武人,感興趣的是金銀財寶,對名貴書畫及藝術品卻不瞭解,唐太宗陵中的王義之的名作《蘭亭集序》就被他扔掉了。他挖出金銀財寶除了補貼軍晌之外,還要滿足他盜墓的變態心理。

他本想把18座唐朝皇陵全部盜掘,但最後盜掘乾陵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陵墓),據記載,乾陵周圍便雷電交加,風雨大作。嚇的盜墓隊伍趕緊撤離。好像冥冥之中有神靈,溫韜心中恐懼,只好作罷。

溫韜盜墓,名聲之大。各種正史、野史均有記載。他把盜來的金銀財寶賄賂當朝權臣,活的也很瀟灑。不過好景不長,當後唐明宗李嗣源上臺之後,有大臣進諫:溫韜既能盜唐朝皇陵,就不能盜我後唐皇陵。後唐明宗把溫韜也就明正典刑了。


夢想成臻3


溫韜是一個臭名昭著的盜墓賊,在《五代史》和《資治通鑑》裡都有對他的記載。先簡單介紹下他的身世,他是五代十國時梁國人,祖籍京北華原人,後改名李彥韜,官至耀州節度使,原先是一個混混,後來做了山賊,之後靠盜墓發家。他在耀州擔任刺史時,用了7年時間就盜了唐代18座皇陵中的17座,從而獲得盜墓祖師的稱號,要不是天氣原因,剩下的一座皇陵也難以倖免,他對皇陵的破壞是毀滅性的,許多珍貴文物都被他毀了,對我們現在的考古也是一種強力的毀滅性衝擊。



盜墓所得用來為自己的仕途鋪路,靠死人財上位;做官之後更加運用自己的職務來瘋狂盜墓,再將盜墓所得用來升官。其實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戰亂,他也不會一帆風順的升官,因為戰亂所以各國都缺錢,而他盜墓所得的財富剛好各求所需,我給你官職,你給我錢財。


再來說說他是怎麼死的。到了後唐的時候,天下暫時太平了,沒有打仗了,當然也就不需要很多軍費了,溫韜的方法也就行不通了,加上後唐明宗繼位後,對溫韜非常不喜歡,所以在山東德州下令把溫韜抓了扔在大牢裡,賜了一杯毒酒,讓他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死了也就死了,死後才叫慘,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人死後要落葉歸根啊,就是要回到出生地入土為安。溫韜死在德州,離家幾千里路,他手下把他運回去安葬是不可能了,在路上就得爛成什麼都不知道了,而且就算運回去也怕仇家刨了他的墳,因為他拋了太多別人的墳了。

手下們一商量,得了,就近安葬了吧,就在德州城外找塊地吧!可是當時封建社會土地那都是私人合法擁有的,不是你想埋個棺材就能埋的,你得付錢給地主,地主同意了才能讓你埋,結果沒有一個人同意溫韜埋在自己的地裡,因為溫韜名聲太臭,都不敢跟他沾邊啊。

最後,沒辦法,埋在了亂葬崗,那就是貧民窟裡的人死了用個席子裹了埋的地方,古代有錢人家才用棺材。溫韜死前風光無限,靠死人財平步青雲;死後沒有墓碑,埋在亂葬崗,化為烏有。


一噸重的答案


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很多迷信人物就開始說一個能給唐帝王陵帶來災難的人出世了。溫韜—原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

(不良人溫韜)

溫韜為官七年,趁戰亂時期,唐朝帝王陵墓幾乎都遭到溫韜的毒手,現在無論是民間野史記載還是官方記錄,溫韜盜帝王陵都是有明確記載的。那麼他盜了17座帝王陵(武則天的乾陵溫韜好幾次都失敗而歸,下面解釋)。

那麼溫韜犯下如此罪行,其行為臭名遠揚,最後下場如何?

溫韜盜帝王陵的行為是極其可恥的,且不說給帝王陵墓帶來的毀滅性破壞,最主要是他把當時很多帝陵裡的文物以及很多字畫,帶出來之後都沒有保管好,遭到損毀,用現在考古界給他所定的罪名來說是——千古之罪!而溫韜的下場也是很慘的,溫韜為人善變,風吹兩邊倒,雖說他經常用盜來的寶物去賄賂上級,甚至皇宮貴族,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他的花言巧語和行賄所矇蔽,這不就出現了後唐明宗李嗣源,他認為溫韜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今天背叛後梁,明天就有可能背叛後唐,再加上他對盜墓極其反感,留著難道以後盜自己的墳墓嗎?後唐明宗李嗣源滅門。




溫韜為何對乾陵束手無策?

根據宋人程大昌《考古編》記載:“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次當溫韜接近乾陵時,天空就出現異象,狂風、驟雨、電鳴。溫韜總共三次盜乾陵,都因此無功而返,最後被嚇的不行,只能作罷。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