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美国制裁也压制不住的中国式创新

中国”创客教父“李开复在美国并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有人认为,这个夏天是属于他的。为了推广他的新书《人工智能超级大国:中国、硅谷和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李开复在过去三个月来在美国从西岸到东岸展开了旋风式路演。

这些密集的推书活动,在中美贸易战火对峙激烈的氛围中,一方面像是对于美国的“警世通言”,另外一方面又像是为中国的政策辩解。在此之前,中美之间人工智能的较劲已经在过去两年得到中美媒体广泛的注意,但是许多学者仍然认为中国人有一段超赶的距离,尤其中国的发展偏重在应用方面,对于基础科学不够深耕。

人工智能是美国制裁也压制不住的中国式创新


但不能否认的是,全球的人工智能——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是由中国在拉动的。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中国2017年的销售台数增长58%,创出13.8万台的纪录。占到世界的3成以上。劳动力短缺和中国政府的扶持政策起到推动作用。中国正掀起空前的机器人热潮。

除了机器人外,中国也在新的经济特区里推动“中国式创新”。中国的新经济特区“雄安新区”与北京相邻,将把自动驾驶汽车作为交通的核心。据悉,在雄安某处,自动驾驶的汽车拥有一大片“试验田”,随处可见规格化一的停车位——当地人说,这就是汽车的随取随停场所。

提到中国,自行车的共享服务很有名。但在雄安,据称在不远的将来,采用自动驾驶汽车的共享服务也将问世。汽车仍采用随取随停模式。从中国的共享单车来看,夜间由人通过卡车回收,运回原来的停车场所。但是,如果是汽车,卡车也无法运送很多辆,据说正在讨论“汽车自主返回原来场所”的方法,这是让每辆汽车具备“归巢功能”的庞大计划。

人工智能是美国制裁也压制不住的中国式创新


将汽车视为社会的基础设施,纳入共享经济积极利用,最近被称为“MaaS(出行即服务)”。北欧对验证试验持积极态度,但在目前并未大规模推进。另一方面,雄安将成为最终开发面积超过“深圳”的庞大人工城市。自动驾驶用车道大量设置,成为MaaS在世界范围内最早以巨大规模获得实用化的城市基本已成定局。

这个举措被东京大学伊藤亚圣副教授解读为“中国特色的社会实际应用型创新”。伊藤亚圣是日本国内著名的“中国通”,他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时称,中国式的实际应用指的是“在服务未成熟时就推向市场,经过竞争、淘汰和修正,在短期间内使其在社会上扎根”。这是在实用化的速度上超越其他国家的战略。

伊藤表示,在中国能看到的创新还有其他类型,比如以美国苹果和深圳的关系所代表的“供应链型”、阿里巴巴集团等互联网平台企业拉动的“数字经济型”、和基于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型”。

所有领域都在诞生巨大企业,并取得了成果。但是,要问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最能发挥优势性、正在成为拿手好戏的方式是什么,或许就是社会实际应用型。

人工智能是美国制裁也压制不住的中国式创新


有观点指出这种创新类型“只有国家主导才成为可能”,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不论是共享服务还是移动支付,考虑到业务模式,投入资金的都是民营企业和外资。这些企业在监管的夹缝中创造出巨大市场,中国政府随后给予政治背书,加以推动——在中国本土,这种案例多不胜数。

虽然李开复对中国的人工智能大唱赞歌,但也有人质疑其观点。FT中文网专栏作家刘裘蒂认为,这些不只是美国贸易战的延伸影响对中国AI科技的挑战,而是中国本身改革开放必须面对的问题。她说:“在李开复对于中国AI产业的乐观预期背后,有一个中国正在面临的拐点挑战:科技的创新和商业运用可以完全独立于法治的强弱吗?经济改革可以没有相应的政治改革吗?” 不管怎样,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快车已经驶离车站,矩阵已成气候,在平行的宇宙世界里,不会因为美国阻遏而推迟——不管是李开复,还是他的反对者,倒是没人否认这个铁一般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