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王子老師深度好文 中美之爭無懸念(上)

一、帝國木桶

面對這樣的未來世界,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全面復興,正面臨著真正的考驗和挑戰,中國能夠順利過關嗎,中國將如何迎接這次大考,如何贏得中美之間這場最後的競爭?

本文,我們就接著論述,中國將如何迎接這次大考,如何贏得中美之間這場最後的競爭。為了更深入淺出的論述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我們這裡需要提出一個新的思想,“帝國霸權木桶理論”。

在工業文明時代的世界,任何一個全球帝國,它從發端到登頂,都需要翻過五座大山,按照要登攀和翻越的先後順序,它們依次是工業大山,科技大山,金融大山,軍事大山,和文化大山。這五座大山,對應的便是工業霸權,科技霸權,金融霸權,軍事霸權,和文化霸權。

同樣,一個全球性帝國,失去它的帝國霸權,也是他逐步喪失工業霸權,科技霸權,金融霸權,軍事霸權,和文化霸權,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曾經的西班牙帝國如此,英帝國如此,今天的新羅馬美國,也是如此。

有一個問題,讓特朗普百思不得其解。特朗普說,我們掌握核心科技,為什麼我們和中國的競爭,卻輸掉了呢,為什麼中國賺了我們那麼多錢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美國之所以在經濟競爭上輸掉了,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逐步喪失了自己的工業霸權。特朗普單純的強調,構成帝國霸權的一個科技維度,而不去從帝國霸權全局的五個維度去思考,所以他才會感到困惑。

如果把全球帝國霸權,比喻成是一個木桶。那麼這個木桶,便是由五塊木板構成的,它們分別是工業、科技,金融、軍事、文化,五個維度。這便是霸權木桶理論。西班牙為什麼會輸掉競爭,英國為什麼會輸掉競爭,美國為什麼會輸掉競爭,都是因為,這個木桶的木板,有一塊先漏了。緊接著,整個木桶的水都會流光。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補桶匠人特朗普,大概也看到了問題的癥結,所以他急切的試圖引導製造業迴流,搔首弄姿不遺餘力地在進行招商引資。但是這樣做的一個問題是,即便工業短板修補好了,特朗普的做法,會同時造成文化短板,和軍事短板。也就是說,特朗普補木桶的根本做法,是鋸掉了其他兩塊木板,來補目前漏水的一塊短板。

特朗普拋棄民主革命,拋棄普世教意識形態,這是鋸掉了文化維度的霸權。戰略收縮,為了一點錢,拋棄北約,拋棄日本,這是鋸掉了軍事霸權。這麼一通折騰下來,如果特朗普幹兩屆,八年後,極其可能,剩下的科技霸權,和金融霸權,這兩塊木板也會被他鋸掉。本來只是漏一塊,特朗普折騰到最後,可能五塊木板全漏了。

看出來了嗎,特朗普比戈爾巴喬夫能幹多了。蘇聯帝國的霸權木桶是怎麼破的呢,戈爾巴喬夫,先主動拆掉了文化霸權。一個木桶,拆掉了一塊木板,它還能裝水嗎,當然是不能的。所以蘇聯就亡了。

戈爾巴喬夫只是拆掉了一塊,特朗普的狀況是,在一個已經掉了一塊木板的破桶上,再去鋸掉另外兩塊。

西班牙帝國,是先被荷蘭人拆掉了金融霸權,然後又在天主教聯盟和新教聯盟的戰爭中,失掉了文化霸權,兩塊木板都破了,最後一敗塗地,連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馳名商標,都被英國搶走盜用了。西班牙帝國,第一塊先漏的木板,是金融霸權。英國第一塊先漏的木板,是工業霸權。蘇聯第一塊先漏的,是文化霸權。美國第一塊先漏的木板,是工業霸權。

前面我們總括的論述了帝國霸權木桶理論。下面,我們分別從這五個維度來論述,為什麼說,中美之爭,已經失去了懸念。

二、工業之維

怎麼來形容中國工業能力上,對美國的碾壓般巨大優勢呢。要對比,首先就需要有個指標。最能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莫過於鋼產量。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排名。這個排名是2011年的數據,如果拿出來2016年的數據,會顯得更加的誇張。

全世界鋼產量排名:

第一名:中國(不包括河北省)

第二名:中國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

第三名:中國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瞞報產量)

第四名:日本

第五名:美國

第六名:印度

第七名:俄羅斯

第八名:韓國

第九名: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的瞞報產量

(2011年唐山市瞞報5000萬噸產量,剛好比第十名德國多了一點)

第十名:德國

按照佔比來說,中國的鋼產量,超過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按照數量來說,2016年,中國的鋼產量大概是11億噸多。可能很多人對11億噸鋼鐵缺乏概念。我們橫向對比一下,就能理解這鋼鐵洪流的力量了。

蘇聯在二戰時期,造了將近10萬架飛機,4萬輛坦克。而蘇聯在二戰時期的鋼產量呢,最高的時候是1800萬噸左右。我們換算下就知道了,如果中國開啟戰時經濟,把鋼鐵都用來造武器,那麼中國的11億噸鋼產量,就可以造出來600萬架飛機,250萬輛坦克。

考慮到現在的飛機和坦克,比二戰時期重量增加很多,我們再打個對摺,那也有300萬架飛機,120萬輛坦克。

平時,經常會聽到一些聳人聽聞的話,比如C形包圍呀,肢解中國啊,第二次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呀,等等等的無知言論。這些人,真的完全不懂,什麼是鋼鐵洪流的力量。如果大家都別用核武器,倒真希望他們一起上包圍我們,跟我們打一仗,那樣中國就能終於找到藉口開疆拓土了。快來打架嘛,在線等,挺急的。

武器上不存在代差,那麼戰爭比的就是戰爭潛力。以中國的人口,中國的鋼產量,中國的戰略縱深,如果不使用核武器,中國用武力統一歐亞大陸,還是很輕鬆的。可能很多人,還沒有真正能理解300萬架戰鬥機意味著什麼,更沒有理解和中國打總體戰意味著什麼。

很多無知的言論認為,鋼鐵水泥,不等於工業就發達。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他的鋼產量規模是低下的。也就是說,鋼產量,是工業能力的必要條件。工業發達,鋼產量一定高,鋼產量不足,工業能力一定低下。

除了鋼產量這個硬指標外,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還有另外的兩個主要指標。第二個是,看工業體系是不是完整。中國目前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全體系,全門類,全產業鏈工業體系。反觀美國,美國已經掉隊了,用特朗普的話來說,美國現在連一隻鉛筆都造不出來。

第三個標準,是看一個國家的工業,在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中的位置。中國目前處於中高端的位置,離攻破發達國家最後的工業堡壘,越來越近。這個最後的工業堡壘,就是高端產業。這方面,美國還存在一些優勢,比如生物製藥產業,比如半導體產業,比如軍工產業,比如大飛機航空產業。

特朗普逆勢操作,他要想贏得中美工業之爭。那麼美國就需要在這三個方面全面超過中國。首先,鋼鐵產業,先追的上唐山再說。光這個就挺難的,曹德旺說,他在美國開玻璃廠,根本招聘不到年輕的產業工人,最後沒辦法,找的都是70多歲的老爺爺去生產玻璃。70歲的老爺爺,還幹這麼重的體力活,美國真是水深火熱啊。

美國的年輕人都在幹嘛呢,他們都去了硅谷,去了華爾街。沒學歷,沒能力的年輕人呢,他們就躺在家裡,負責生孩子,吃低保,吸毒,搞同性戀,犯罪。

製造業目前在美國最大的問題,便出在這裡。美國要變成鋼鐵大國,要追得上唐山,美國還需要更多的70歲老爺爺,並且還要把他們都變成嫻熟的鋼鐵產業工人。另外,即便這些老爺爺都到齊了,美國生產的鋼鐵,怎麼保證能比中國的鋼鐵便宜呢?怎麼保證這些鋼鐵廠不被衝擊破產呢?顯然他沒法保證。所以特朗普只能加關稅,把中國鋼鐵的衝擊,阻擋在國境之外。

第二個方面,特朗普還需要為美國,重新建設一個超過中國的完備工業體系。這可能嗎?這比在鋼鐵產量上超過唐山,要難得多的多。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是說,特朗普不僅要能造出來中國目前能造的所有商品,並且,還得比中國造的便宜。一個鋼鐵產業,就把美國的70歲老爺爺用光,其他產業去哪裡找更多的老爺爺?

第三,美國要全體系和中國工業進行競爭,剛好是從產業鏈從高端往中低端吃。中國過去之所以能從低端吃到目前的中高端,是因為中國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和環境紅利。特朗普要做的事,目前美國並不存在如此巨量的人口紅利和環境紅利。首先,美國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並且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製造業。其次美國的公會惹不起。再次,美國的環保教徒惹不起。最後,美國造的更貴。

經過上面幾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特朗普的再工業化,製造業迴流,其實就是一廂情願,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在挑戰不可抗力。特朗普的亡羊補牢之舉,註定要失敗,中美的工業之爭,大局已定,根本不存在什麼懸念。特朗普死鴨子嘴硬,只是不肯面對失敗而已。奧巴馬也提出過再工業化的口號,結果呢,結果就是不了了之。工業,有它自身的客觀規律,違背並去挑戰這個規律,結果肯定不會成功。

美國不僅在工業上挑戰中國不可能成功,而且,它目前僅剩的一些高端產業堡壘,在中國步步為營的進攻下,也會被攻破。特朗普守不僅進攻上要失敗,而且他想在高端產業,防守住中國的最後衝鋒,也守不住。這便是中美之間的工業競爭,最基本的格局和判斷。

為什麼說,美國守不住最後的高端產業堡壘呢。高端產業,說白了,就是科技之爭,所以,要論述為什麼美國連最後的堡壘都要喪失,我們就要進行科技之維的分析和闡述。

三、科技之維

工業革命是怎麼來的,技術積累,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從西方爆發,而不是從中國產生呢。

這些問題,主流權威的科技史學者們聲稱,西方之所以會爆發工業革命,是因為西方是思辨文明,中國是靈性文明,中國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和思辨。是因為西方有《幾何原本》,中國沒有《幾何原本》。所以中國產生不了科學。

這種說法,很有市場。但它實際上,就是一種智障式結論。

我給你一個雞蛋,你能把它生出來一隻老虎嗎?顯然不能。我給你一顆葡萄樹種子,你把它種在地裡,然後就能長出來一艘核潛艇嗎?顯然更不能。那麼我給你一本《幾何原本》,為什麼你就能把它種在地裡,長出來一臺蒸汽機呢?

可見,蒸汽機的種子,根本不是什麼思辨,理性,和幾何原本,而是水力紡織機。那水力紡織機的種子,又是從何而來呢,從手工業而來。在工業革命之前世界上最發達的手工業文明在哪裡?在中國。

首先,第一個論斷,工業文明,是脫胎於手工業文明。而不是一些西方人看了幾本阿基米德,畢德哥拉斯,歐幾里得,拍腦門拍出來的。其次,第二個論斷是,西方手工業文明的科技種子,來自中國。

那麼,中國的手工業科技,是怎麼傳播到西方的呢。讓我們先回顧一下科技發展和傳播史。

東方文明,第一次大規模孵化西方文明,是蒙古人西征對西方所進行的科技和文化輸出。蒙古人的手工業技術積累從哪裡來的呢,從大宋來的。大宋為什麼要對蒙古人進行技術輸出呢,因為大宋想讓蒙古人幫著自己打契丹人,打女真人。

隨著蒙古人把東方手工業文明傳入西方,也把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了西方,這讓西方出現了知識爆炸。而蒙古人帶來的火炮,則讓奧斯曼土耳其,終於攻破了拜占庭的城牆。

拜占庭亡國,地中海文明的火種,流入歐洲,主要是流入了意大利。這樣,蒙古人帶來的技術,和拜占庭帝國的技術,合在一起,都流入了歐洲那片和文明無關的蠻荒之地。蒙古人西征,為什麼會出現壓倒性的勝利呢。因為它背後所體現的,是東方手工業文明,對西方手工業文明的壓倒性優勢。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繼續擴張,逐漸掌控了地中海的制海權,也掌握了地中海的貿易。巴爾幹半島淪陷後,歐洲人連亞平寧半島也守不住了。歐洲人節節敗退,退到了伊比利亞半島。技術的火種,手工業匠人,也就一同隨著意大利商人們,逐步的湧向了西班牙。

在這段時期,中國明朝,又對西方文明,進行了第二次孵化。利瑪竇所代表的耶穌會傳教士們,把大量的中國手工業著作,翻譯到了西方。其中就包括手工業集大成的《天工開物》。兩次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孵化,同時加上奧斯曼帝國的向西擴張,使得西班牙成為了西方手工業文明的中心。

西方人學習了中國的科技,因為後發優勢的存在,他們在突飛猛進。這時期的中國呢,很不幸,隨著滿人入侵併殖民中國,這些只懂得在森林裡面狩獵打魚的野蠻愚昧民族,他們把《天工開物》這樣的書,都變成了禁書。中國人在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三重禁錮下,徹底喪失了創造力。

西方在日新月異,中國則陷入了停滯。

隨著西班牙完成技術積累,西班牙帝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統治面積達到3000萬平方公里,它的國王自稱日不落帝國。那是哈布斯堡王朝最輝煌的歷史時期。西班牙帝國在歐洲的統治領土,主要有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尼德蘭地區,也就是現在的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地區。還有奧地利地區,和意大利的部分地區。

但是好景不長,被統治地區的荷蘭人,逐步掌握了西班牙帝國的金融命脈。這時候爆發的宗教革命,成了奏響西班牙帝國走向衰落的序曲。西班牙帝國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國家,他們特別憎惡新教徒。於是規定,凡是新教徒,男的處死,女的活埋。

這樣的宗教政策,引發了荷蘭人的起義和獨立革命。荷蘭人雖然有錢,但是人口很少,正面對抗西班牙,顯然是不自量力。怎麼辦呢,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有錢,當然能找到人幫自己打仗。

荷蘭人找到了英國和法國,來為自己賣命,和西班牙打仗。在戰爭中,荷蘭人的金融資本,引導著手工業匠人們,湧向荷蘭,湧向英國,湧向法國。這樣以來,荷蘭,英國,和法國,便完成了技術積累。哪裡有錢,哪裡有戰爭,手工業匠人們,就會湧向哪裡。蒙古帝國如此,西班牙帝國也是如此。

隨著戰爭的升級,不僅是西班牙對英法荷聯盟,而是爆發了天主教聯盟對新教聯盟的全面戰爭。整個歐洲,陷入一片火海。這場延續幾十年的戰爭過後,西班牙帝國很無奈的宣佈新教合法。這樣,荷蘭人攻破了西班牙的金融霸權,英法荷聯盟,攻破了西班牙帝國的軍事霸權,宗教戰爭,攻破了西班牙帝國的文化霸權。

屬於日不落帝國的時代結束了。

扳倒西班牙帝國之後,英國人又拉著法國人,扳倒了荷蘭。在這段時期內,荷蘭成了霸主。因為歐洲存在天然的均勢策略,所有的國家,都不想一個國家一支獨大,其他國家,都會自覺的聯合起來,攻打最強大的那個國家。所謂均勢策略,就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合縱之策。

為了打倒新霸主,英國跟荷蘭打,法國也跟荷蘭打。三次英荷戰爭,終於扳倒了荷蘭。但是法國卻坐收漁利,成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這時候英國人傻眼了。為什麼呢,因為法國人口,是英國的四倍。工業發展程度,和英國都同樣的級別。英國怎麼對抗法國的霸權呢。靠英國一個國家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這時候英國就要扶植普魯士來對法國進行均勢平衡。德國迎來了統一,法國迎來了當年西班牙與荷蘭那樣的被群毆的遭遇。

德國的技術積累,是怎麼來的,源頭上來說,是英國人給它的。為了扶植普魯士夾擊法國,所以要對普魯士進行技術輸出。從那之後,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反法聯盟。

法國人,相比之前的西班牙和荷蘭,面對群毆,似乎更加的抗揍。連番幾次的反法聯盟,終於把法國揍趴下了。英國成為了歐洲霸主。在反法聯盟中,俄國人也得到了成長。俄國的技術積累是哪裡來的呢,首先是彼得大帝從荷蘭學了一些基礎。其次,是英國人給的。到了二戰期間,蘇聯的技術積累,則是希特勒給的。

雖然反法同盟,把法國人扳倒了,但是法國人不服氣啊。為了出這口惡氣,路易十六在美國和英國繼續戰鬥。他聯合英國北美殖民地上面的造反土匪,向英國開戰。華盛頓的土匪軍,沒有像樣的武器,沒有制服,甚至連鞋都沒有,就是一群摳腳大漢。

這群摳腳大漢對英國軍隊,屢戰屢敗,幾乎到了被消滅的邊緣。就在這樣十分危急的時刻,路易十六,派大軍入北美,和英軍作戰,在約克敦之戰,英軍被美法聯軍全殲,英國只好承認美國獨立。美國國父路易十六,為了締造美國,掏空了法國。在北美打贏英國,終於出了一口惡氣,沒過幾年,憤怒的法國人民便把美國國父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

美國的技術積累是哪裡來的,這些土匪,從歐洲逃過來的時候,會帶一些技術和資本,美國初期的技術積累,主要來自意大利移民過來的的產業工人。但主要的,還是法國爸爸給的。隨後呢,一戰二戰,美國又大發橫財,很多資金和技術,為了避難,都湧入美國。二戰後,又把德國的技術給搶了過來。這樣美國才完成全部的技術積累。

日本的技術積累,是怎麼完成的呢。首先,日本被美國用大炮敲開國門,美國爸爸給了一些基礎。其次,英國為了制衡俄羅斯在東亞的擴張,大力扶植日本來制衡俄羅斯,對日本進行技術輸出。二戰後,美國為了制衡蘇聯,再次對日本進行大規模技術輸出。日本97%以上的技術,都是英美直接輸入的。這跟日本人的創造力,幾乎完全沒什麼關係。

反觀這些國家,中國的技術積累,則完成的異樣艱難。因為中國是世界大國裡面,唯一的一個,被技術封鎖長達一百多年的國家。為什麼那些國家都對中國進行不約而同的技術封鎖呢。很簡單,中國體量太大,一旦中國強大了,其他的國家,都會變成中國的點心。

好比說,一群猴子在外面打來打去的,但是誰敢去給鎖在籠子裡的老虎,把門打開呢。很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日本人科技好像很容易就起飛了,怎麼中國技術積累這麼難。然後便陷入自我懷疑,自我譴責,認為是日本人太優秀,中國人不夠優秀。能得出這樣結論的人,都是因為無知。

後來,主席藉著冷戰的東風,又跟聯合國軍打了一仗,誘逼斯大林把技術封鎖的籠子打開。斯大林呢,拿著技術積累的鑰匙,心裡七上八下的給中國開了個小門。他也不知道,放出來中國這隻巨龍,未來世界會怎麼樣。但是,在美國的威壓之下,他已經沒有選擇了。這是中國技術積累的第一桶金。

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同時得罪了美蘇兩強。遭到了整個世界的技術封鎖。這段時間,技術積累,靠的只能是自力更生。

中國人給美國人出了口惡氣,把越南人打了一頓,中美80年代,有了一段短暫的蜜月期,美國人也假惺惺的賞了中國一些技術。這是中國技術積累的第二桶金。

廣場事件之後,中國再一次遭到全世界的技術封鎖。如飢似渴的中國,只能跟烏克蘭,俄羅斯,以色列,這樣的國家蹭技術。

2001年入世之後,“中美國”成立,中國倒向美國,同時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美國人搬磚。騰出手來的美國人,則專心去收割歐洲俄羅斯和伊斯蘭。這筆交易給中國帶來了中國製造,全球的資本和技術,紛紛湧入中國。中國完成了第三波的技術積累。

在長期的歧視,封鎖環境下,中國的技術積累靠什麼完成的呢,拿命換的,自己鑽研苦出來的,做血汗生意換的。這是中國完成技術積累的三個路徑。

到這裡,我們把全球主要強國,和歷史上的強國,技術積累的來龍去脈都簡單的交待完了。中國呢,也從籠子裡走了出來。用李光耀的話來說,中國才是歷史上最大的參與者,這才是美國思考中美關係的第一齣發點。現在,歷史上最大的參與者,參與了世界歷史。世界文明史,科技史,未來會走向哪裡呢?

我們缺席的時候,他們侵略我們,侮辱我們,審判我們,剝削我們。現在我們出場了,鎖鏈打開,想再鎖上,就比登天還難。就好比說,你把籠子裡的老虎放出來了,你還能把它裝回去嗎?

中國現在盯上的,正是特朗普嘴裡說的,美國所掌握的核心科技。這是中國產業升級,最後的衝鋒,也是中國技術積累大廈竣工最後的一塊磚。美國現在想在科技上把中國重新裝回籠子,顯然是不可能,不現實的。

所以,中美科技之爭,關鍵就看,美國能不能守住它的核心科技。中國的攻擊方法很簡單,就是國家資本的力量,大產業技術攻關的力量。這些產業,是汽車,半導體,大飛機,新能源,通信,精密製造,信息科技,生物製藥。

經常有人說,美國掌握核心科技,所以美國不會衰落。這樣的說法,就是分析問題的時候,忘記了帶腦子。如果掌握核心科技就不會輸的話,那西班牙為什麼輸了,荷蘭為什麼輸了,法國為什麼輸了,英國為什麼輸了,德國為什麼輸了呢?

在互聯網時代,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已經基本完成技術積累的情況下,具備自主技術創造和技術更新的情況下,美國想守根本是守不住的。現在的技術擴散那麼容易,而且中國有錢了還可以到處買買買。你不賣技術是吧,我直接買你的工廠行不行。並且,中國的科技工作者那麼聰明,你不給我看,也不賣給我是吧,我直接發明一個比你更好的行不行。

也就是說,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們,已經具備了顛覆式創造的能力。比如特高壓比如量子通信,等等等等,都是中國科技工作者,顛覆式創造的體現。

人類科技,始於中國,最終大成於中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葉落歸根。歷史才是真正的不可抗力。不僅科技如此,金融也是如此。下面我們來說中美之爭的金融之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