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夏朝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開天闢地第一個朝代,因為是開天闢地所以夏朝五行屬土。

夏朝大約在4500年前,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不到500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年。

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蹟。

帝王

姒啟,姒太康,姒少康,姒桀等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深入人心。根據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的記載,大禹因治水有功成為天子,開啟了夏朝的歷史。

夏朝,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夏代黃河中下游地區

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

夏族起源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

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

《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后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夏朝建立者啟的父親大禹像

鯀禹治水

參見:大禹治水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

鯀,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之後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族早期活動於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氾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嶽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

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說明鯀在領導治水時,有不少部落對他不滿。

說明鯀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鯀治水失敗後,被殛死於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受命,又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夏禹王立像

由於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後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氾濫的黃河,由於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後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討伐三苗

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次打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

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建立王朝

參見:禪讓制、塗山之會、世襲制、有扈氏、皋陶作刑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

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浙江紹興)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因遲到而被禹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

夏王啟

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

禹死後,益(伯益,也有人認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說法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但其共同觀點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誌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臺,此即鈞臺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獻傳說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啟為其原作者。

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太康失國

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

奪取夏朝政權的后羿

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徵》,在戰中取勝。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後,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不降死後,讓其弟扃繼承了後位。扃死,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了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著重恭順天帝。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產生了不滿,但華夏族與東夷族的關係仍然友好。這有可能是東夷族與華夏族的同化度較高的原因。

孔甲死,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內亂不止。

孔甲亂政後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發死後,其子履癸(夏桀)繼位。桀善武,“手搏豺狼,足追四馬。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地減少。桀因此還常常討伐那些不順從的部落。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夏桀失政圖

古文獻中說桀貪色,擊敗某個部落後會從那部落中挑選出所鍾愛的女子帶回宮作為妃子。

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

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商湯在亳稱“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滅亡。

張芳碩館長說五行講歷史:夏朝五行屬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