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50億美元的中國WeWork 如何避免重蹈Uber的覆轍?

估值50億美元的中國WeWork 如何避免重蹈Uber的覆轍?

7月27日,中國WeWork宣佈獲得5億美元新一輪融資。兩年前,WeWork開始進軍中國市場。2017年7月,宣佈成立中國WeWork,僅僅一年後的今天,完成融資的中國WeWork已經成長為估值50億美元,會員(入駐工位)20000人的“獨角獸”公司。不過,對於這家國際巨頭來說,如何避免前輩Uber在中國市場所犯過的錯誤是當前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兩種模式之爭

不管WeWork願不願意,它都會成為中國同行們研究和競相超越的對象。相比於前輩Uber在共享出行領域遇到的問題,其在聯合辦公行業所面對的各種挑戰只會有增無減。

估值50億美元的中國WeWork 如何避免重蹈Uber的覆轍?

從2017年4月開始,WeWork在國內的競爭對手之一優客工場便開始了跑馬圈地。先後併購了洪泰創新空間、碎片空間、無界空間、Wedo共享創業社、Workingdom等。相比之下,WeWork只是併購了與其背景相似的裸心社。但在估值上,優客工場在今年完成C輪融資後達到110億人民幣,與中國WeWork最新50億美元估值相差甚遠。

這主要源於兩家公司不同的商業模式。聯合辦公行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優客工場為代表的併購、加盟模式,基於地產行業背景,毛大慶旗下的優客工場利用這一模式完成快速擴張,但問題也顯而易見,統一管理較為困難,品牌分散,難以確保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另一種模式則是以WeWork和氪空間為代表的自營模式,雖然規模擴張沒有那麼快,但是統一管理提升了服務質量和品牌認知度,並且可以提升大公司的聯合辦公入駐率。

所謂共享辦公簡單理解就是“租樓—裝修—出租工位”,更類似於一個二房東的角色。優客工場是這種模式的忠實擁躉。從優客工場收入佔比來看,其90%的收入來自於工位和辦公空間的出租,另外的10%的收入則來自於會員服務和少量的投資分紅。

估值50億美元的中國WeWork 如何避免重蹈Uber的覆轍?

​毛大慶曾多次表示:“雖然別人都說優客工場像WeWork,但我們的定位是‘70%的WeWork+30%的RocketSpace’。”RocketSpace是硅谷著名的創業加速器,孵化了美國近一半的獨角獸企業,包括Uber。

基於這種“WeWork+Rocketspace”的商業模式,毛大慶寄希望於盈利將包括四部分:佔比30%-40%的傳統商業樓盤房租收入;促成企業吸引風險投資的諮詢服務費用;自發創業投資基金,收取相應的管理費與分紅;自有資金參與跟投部分優質項目獲得的投資收益。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毛大慶在房地產圈雄厚的資源既讓他可以如前文所說快速通過收購、合併等形式拿到大量地產資源,使其成為國內擁有辦公空間總量最大的企業;但同時這些收購大多是合作經營或者加盟性質,除了在品牌上歸入優客工場外,管理與商業模式並未有更多提升。毛大慶在地產圈的資源也束縛了其在商業模式上的突破,當下優客工場依然是一家“賣工位”的商業地產租賃公司。

對比之下,WeWork的自營模式支撐起了其200億美元估值。在自營模式中,租金收入只有8億美金左右,更多收入則來自投資。創立以來,WeWork已經投資了超過90家公司,其中21家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

估值50億美元的中國WeWork 如何避免重蹈Uber的覆轍?

​自營模式的好處在於,通過統一的品牌與服務輸入,可以建立統一的創業社群和生態,在這一生態中,WeWork這樣的公司扮演著參與者的角色。除了參與投資外,WeWork還可以分享企業成長過程中各種紅利機會。

由此可見,支撐起WeWork高估值的背後更多投資者是將其視為投資公司進行估值而非一家商業地產租賃公司。對於WeWork而言,優客工場未來的路徑或許與其並不相同,但在中國市場,它將面臨另一個競爭對手——氪空間的挑戰。

聯合辦公行業的滴滴與Uber

成立於2014年的氪空間和WeWork採取了同樣的自營模式。與優客工場跑馬圈地打法不同,氪空間將資本更多用於快速拓展自營社區上。藉助資本氪空間擴張速度不斷加快,規模化採購使得成本大大降低,據氪空間今年公開信息顯示,氪空間的新社區工程造價比市場平均水平低20%,傢俱採購成本低40%,交付時間縮短至4個月左右,提升辦公使用效率30%。

估值50億美元的中國WeWork 如何避免重蹈Uber的覆轍?

對比氪空間與WeWork,數據更具說服力。截至2018年6月,氪空間在中國內地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蘇州、成都、廈門、合肥等11個城市,管理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工位數量超過35000個,服務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入駐率超過95%。

2018年4月,WeWork以4億美元價格併購了中國的另一家外資聯合辦公品牌裸心社。合併之後,中國WeWork的辦公地點提高到了40個,會員數量提升到20000,但服務城市依然只有北京與上海兩座城市。

針對這次合併,氪空間創始人兼董事長劉成城曾評論到,這兩家外企同行企業在國內的抱團發展,對全行業並無多大意義和影響。同時,他認為氪空間作為國內聯合辦公領域的領先者,暫時不考慮收購其他同行。

劉成城的自信來源於氪空間的快速擴張。在今年第十七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劉成城公佈了氪空間未來的發展規劃:到2018年底,氪空間運營的聯合辦公社區規模將達到50萬平方米,全年增長速度將達到300%,每月將新增10000個工位。

估值50億美元的中國WeWork 如何避免重蹈Uber的覆轍?

在他看來,氪空間高速擴張的基礎在於近兩年中小規模的公司數量越來越多,他們的組織形態,工作模式,以及獲取商業機會和客戶的方式都在發生很快的變化。另外,聯合辦公通過入駐企業共享會議室、前廳等設施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辦公樓面積的使用效率,同時節省了企業的成本,像氪空間的坪效已經可以做到傳統寫字樓的2-3倍。

顯然,氪空間的快速崛起是對中國WeWork最大挑戰。儘管完成融資後估值達到50億美元,但對於中國WeWork來說估值同樣也是巨大的“枷鎖”。要知道不論是工位數量還是入駐率,氪空間均已超越中國WeWork,而氪空間在今年1月完成融資後,估值僅為26億人民幣,即使坊間傳言氪空間將進行的新一輪融資,估值也僅為13億美元,對比WeWork的50億美元估值仍然可以算“便宜”。

此外,中國WeWork想要照搬美國WeWork的創業生態模式並非易事:一是中國創業團隊大多為初創團隊,對於價格因素更為敏感,氪空間已經明確提出像小米公司學習,將辦公空間服務的利潤控制10%以下;另一方面,氪空間背後有36氪這樣的創業社群作為支撐,在獲客與生態建設上比WeWork更有優勢。

對於中國WeWork來說,融資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而只是開始。面對中國聯合辦公企業的紛紛提速發展,中國WeWork如果不能變得更快,很可能重蹈Uber覆轍,敗給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