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美陪讀媽媽們的故事

隨著南加州華人的大量湧入,華人社團也層出不窮,尤其在微信圈各種各樣的“群”可謂五花八門,讓中國新移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這些“群”當中,近兩年出現了由陪讀媽媽們組建的“媽媽團”,記者今天就把鏡頭對準這一群體,和廣大讀者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與生活點滴。

來美陪讀媽媽們的故事

苗女士,陪讀媽媽,兒子10歲

苗女士介紹說,他和兒子是一年前陪著老公辦理“傑出人才”移民美國的,苗青本人在中國是企業高管,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毅然放棄自己的事業送孩子到洛杉磯讀書。開始的時候還擔心孩子不會英語,跟不上課程,但上學第4天回來孩子就在日記中寫了一篇中美教育的對比,說美國的課堂很自由,老師很NICE,中國的老師很嚴厲,課堂很緊張,課業壓力大。

來美陪讀媽媽們的故事

苗女士和她的兒子合影。苗女士提供

談到自己,苗女士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學,洗衣做飯家務外,每天還有很多空餘時間,為了給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充實一些,她利用自己的藝術專長開辦了成人和少兒書法班以及水墨畫班。此外,她還參加了免費英語班為自己儘快融入主流社會掃清語言的障礙。她還和“媽媽團”每週舉辦一次“週末生活體驗日”,一起去參觀博物館、參加社區活動,一起去爬山、郊遊……

劉女士,陪讀媽媽,兒子9歲

用手繪製了一套青藏瀕臨滅絕鳥類畫冊的劉女士通過“傑出人才”兩年前移民美國,她的“傑出”形象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電視。來到美國後劉女士洗去鉛華,專職陪兒子唸書,短短的兩年她和兒子都有了異國他鄉的不同感受。

先說兒子,剛開始聽不懂英文的兒子通過學校的英語補習班半年後就能聽懂課程了,兒子後來交了一個白人同學,兩人拍攝了微視頻放到YouTube網站,還在社區裡張貼廣告,讓街坊鄰居上網看他們的視頻並點贊,結果沒想到他們的視頻因為點擊量達到了YouTube的要求,兩人分別拿到了8元錢的獎勵,這讓兒子感到非常的自豪,媽媽也為年僅9歲的兒子學會了自立本領而感到驕傲。

再說媽媽自己,剛來美國的時候她有很多的不適應,晚上9點多鐘大街上就沒人了,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到,而北京這個時間正是夜生活開始的時候。雖然美國看上去很冷清,但鄰居看她家門前的草坪黃了,主動為它澆水,這讓筱青感到些溫暖。

讓她感覺不習慣的另一次經歷是洗衣服晾曬在院子裡被鄰居制止,感覺美國鄰居特別愛管閒事,她把晾曬杆放低一些,讓老美看不到就眼不見心不煩了。

為了和鄰里搞好關係,她邀請大家週末來家裡派對,做了一桌豐盛的中餐,老外鄰居們非常喜歡她做的麻婆豆腐和紅燒肉,唯獨不吃帶刺的魚。老外告訴她,他們沒有吃東西還要吐出來(魚刺)的習慣。閒聊時談到中日關係,劉女士表示中國不需要日本賠款,但日本人至今不願為南京大屠殺道歉,聽了這話一位白人鄰居非常生氣,“怎麼會這樣”?說著眼淚都快下來了。

來美陪讀媽媽們的故事

劉女士和她的兒子在洛杉磯合影。劉女士提供

周媽媽,陪讀媽媽,兒子上大二

10年前來自北京的周媽媽現在住在帕沙迪納市,19歲的兒子在她的辛勤培育下,一上大學就跳級進了大二。周媽媽除了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外,業餘時間喜歡攝影、種花種草,帶著兒子參加公益活動,為流浪漢送衣送飯,參加獅子會的活動等,從小培養孩子一顆愛心。

為了供孩子上學,周媽媽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包括中介、諮詢等。剛來美國的時候英語不好處處碰壁,出了車禍說不清被人欺負,買東西售貨員也聽不懂她在說什麼。為了攻克語言關,她除了到社區學院去上免費英語課外,平時在家都開著電視看英文節目,開車的時候也聽英語廣播,自己創造英語環境,10年下來她的英語已經達到交流無障礙的水平了。

來美陪讀媽媽們的故事

周女士(右)和兒子(右二)一起參加為流浪女(中)捐送衣物的活動。周女士提供。

李女士,陪讀媽媽,女兒14歲

來自臺灣的李女士的女兒14歲,在亞凱迪亞念高中,雖然在臺灣唸的是雙語學校,但來美后女兒的歷史課成績還是上不去。當媽媽問女兒原因時,女兒說歷史課都是英語很難,雖然學生群裡有歷史課答案,但她不想簡單地抄襲,認為那樣自己學不到歷史知識,對於女兒的做法母親十分地窩心。

來美陪讀媽媽們的故事

李女士和女兒在一起,李女士提供

為了解決來美生活的開銷和女兒的學費,李女士除得到臺灣丈夫的資助外,自己還通過上網繼續臺灣的婚紗諮詢工作。“美國的東西比臺灣貴,那我就多在家裡燒飯,儘量少在外面吃,以節省開銷。”

想要來美陪讀孩子,信宇小編有方法,美國E2簽證6個月快速赴美,想要了解詳情請再下方留言。

更多詳情請關注【信宇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