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里的書樓遺蹟

北京胡同里的书楼遗迹

北京胡同里的书楼遗迹

我居住的地方離傳統的北京宣南文化圈子很近,因此很有“宣南”歸屬感。今年國慶節,家門口的護城河西南角掛起了“金中都公園”的牌子,《醒世恆言》裡金海陵的“昭明宮”一角在今人眼前亮相。只可惜金宮殿的“太液池”(魚藻池)原址還是鴨子橋一片長滿了野草的廢墟。這裡曾是金宮“同樂園”,池亭之勝遠過當年的離宮,今天的釣魚臺。我甚至懷疑這裡是真正的“太液秋風”,所謂燕京八景之一。

我的理由是:晚清的太平湖(今天的西便門)還斜陽映紅城堞、白柳千章地被詩人吟頌呢。太平湖的東側是“清代第一女詞人”顧太清的“天遊閣”所在地,深藏在奕繪貝勒府裡。如今中央音樂學院的東牆依然有建築遺存。我在鮑家街紅牆中段一個偏東院裡發現一個保留舊味的小四合偏院,覺得這就是顧太清居住過的地方。這個地方因為她跟清代文學家龔自珍“丁香花案”謠傳而別有一番錦箋朱樓的令人遐想。遐想是睹物者的歷史翩躚思維作祟,終究當不得史料的。《天遊閣集》庚子之亂後流落日本,先歸內藤湖南,今天屬於某財團的“杏林書屋”。

奕繪貝勒府的東南側宣武門外路西上斜街裡有一條金井衚衕,衚衕的1號就是晚清大臣、法學家沈家本的“枕碧樓”。這個倒座於兩進小四合院的兩層小藏書樓目前還在,樓上住著一位慈祥的老太太。這個經小樓梯上去的西式小樓裡,據說當年藏書5萬冊。我前段時在海王村中國書店看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新版的《枕碧樓叢刊》,於是問店員知道不知道“枕碧樓”就在附近,老師傅一臉好奇驚喜。

琉璃廠西街西北,今天崇光百貨東南側金代時建了個海波寺,地以寺名。今天叫海柏衚衕,也在拆遷中。清代詩人、藏書家朱彝尊的“曝書亭”幸虧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倖免於難。方亭還在。今天的浙江嘉興王店鎮朱家“曝書亭”即此亭的母本,一而二,二而一的藏書之所。朱彝尊所著《日下舊聞》據說是他騎著毛驢找遺蹟聽掌故得來的素材。今天喜歡逛舊京的人,喜歡拿它當葵花寶典。海柏衚衕也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居住的地方,可惜不知是哪一處。東北側香爐營是晚清詩人、政治家黃遵憲的住處。

虎坊橋東有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閱微草堂”,這是大家知道的。韓家潭在此地北側,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的“芥子園”在這條衚衕,這是喜歡逛八大胡同的人不太注意的細節。我只知道後來這個園子是廣東會館,具體未考。出韓家潭西口過南新華街就進了前後孫公園衚衕了,這裡李鴻章時期以安徽會館出名。早先在明朝是大藏書家孫承澤的藏書之處。今天逛香山曹雪芹故居,能看見郊外的“承澤園”。虎坊橋孫公園衚衕左近是梁家園,一個至今不確主人,卻屢見詩文的所在。往東能到著名報人邵飄萍、林白水寫文章辦報紙的地方。南柳巷永興寺對面有住過《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的晉江會館。北屋裡今天的居民都還唸叨她。

菜市口西南北半截衚衕有瀏陽會館,是譚嗣同“莽蒼蒼齋”所在。毛澤東主要秘書之一田家英的“小莽蒼蒼齋”即源於此。校場口有達智橋衚衕,衚衕南側是楊椒山祠堂,也是楊家居所。清末“公車上書”就發生在這裡。南半截衚衕紹興會館有魯迅的“補樹書屋”,這裡是五四新文學許多傳世篇什的誕生地。爛漫衚衕北口有民國初期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姚茫父(姚華)住過的“蓮花寺”。《紅樓夢》裡有水月庵,距城裡有十里遠。今天中國移動通信大樓就蓋在原水月庵上。我查過清乾隆北京地圖,有“水月庵”條。我到芝麻街找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琴南(林紓)的“畏廬”,遍尋不到。我也在校場衚衕找古典文學研究家、私人藏書家吳曉鈴的“雙棔書屋”,也沒找到,連合歡樹什麼樣子也不清楚。今天報國寺有“顧炎武祠”,這是真去處,可惜沒有當年的藏書。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