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姜文的《邪不壓正》或許是7月不得不看的電影之一了,也已經有太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了。雖然譭譽參半,但這些評論至少有一點共識:儘管《邪不壓正》脫胎於張北海先生的小說《俠隱》,但姜文已改得基本面目全非了。

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張北海

表面上,確實如此。除了一個復仇的主線和李天然、關巧紅、藍青峰、朱潛龍和唐鳳儀這五個人名,姜文似乎並沒有繼承原著中的太多東西,二者的氣質也完全不同。

比如對主人公李天然的塑造。原著中,帶著血仇歸來的李天然雖也偶爾衝動,但基本上是成熟內斂的。而《邪不壓正》中,彭于晏扮演的李天然,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莽撞的——稚氣懵懂少年的成長故事,也是姜文電影愛用的一個主題。

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其實,看過原著小說的人都會認為,比起人物,1936年至1937年的北平是一個比李天然份量更重的角色,甚至說白了,《俠隱》就是少小離京的張北海思鄉情感的全面釋放。

他58歲時開始構思這部小說,查閱了幾百本資料,還整理出一份1935年北平市街道圖。所以,小說中經常有“出乾麵衚衕上哈德門(今天的崇文門)大街,奔東四牌樓”,以及對老北京小吃及民俗的細緻且地道的描寫。而《邪不壓正》裡除了一個老城樓和北平綿延的屋頂,姜文這個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人,對老北京的體現其實並不多。

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但《俠隱》也並不僅僅是一份寄託作者情懷的“老北京歷史地圖”或“深度遊攻略”,它更是一份給北平城的“輓歌”。

在復仇故事的包裹下,它真正描寫的是一座古都正在消逝的過程:北平的文化、北平的傳統、北平的那些人與事,關於北平的記憶以及江湖和俠義的傳奇,都逐漸隨著時代的裂變而消亡……

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老北平

戰爭當然是造成這種“消逝”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書中也明確指出,即使戰爭結束,北平這個古都也再也回不來了。

這種對逝去時光濃濃的眷戀和無奈,熟不熟悉?沒錯,《俠隱》其實更像是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書中,李天然起初執意堅持的用下戰書一對一決鬥的方式復仇,以及不給官家做事,甚至面對國家大事也試圖置身事外的做法,也是在固執地秉持著他心中的那已不合時宜的江湖規矩——就像《老炮》中的“六爺”。而最後或是迫於時代的改變,或是為了更大的家國概念,他一定程度上地放棄了“規矩”(改用槍,並殺了仇人以外的人),也和六爺如出一轍。

而對於這種情懷,《邪不壓正》其實也有一些體現。其中一個代表就是由許晴扮演的交際花唐鳳儀,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和正邪無關的人,反而最後是唯一一個以死來對抗時代改變的人。有意思的是,同是許晴,在《老炮》裡則是一個雖對過去有眷戀,但在新時代適應得也還不錯的人。

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老炮》中的許晴

在接受高曉松採訪時,姜文曾說過,他改編小說,從來都不會看第二遍,就憑著大概印象構思劇本,把最感興趣的部分拎出來,這樣可以不受限於原著,有更大創作空間。對於《俠隱》,他也是如此。

我相信,書中那京城遺老遺少心中逝去的老北平,當然會在姜文心中留下一些痕跡,但地上的北平,經不住槍炮火藥,一捅就破。所以姜文在老北平的屋頂上創造了另一個更美好,也更夢幻的空間,這是屬於姜文的浪漫。

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然而,《邪不壓正》的結尾,同樣是在代表著“理想”的屋頂上,關巧紅與報了仇的李天然還是分開了,英雄最終仍然是孤身一人——正如同《俠隱》,即使報仇雪恨、伸張了正義,對於戰爭的來襲、北平的陷落,英雄仍然是無力的。

除了《邪不壓正》,《俠隱》完全可以再拍一部民國版的“老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