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

这辈子干急诊,值了!

——记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

记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
记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指挥抢救患者

王维展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抗感染专业组委员

河北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衡水市急救医学会会长、衡水市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哈院急诊科主任。

如果说疾病如凌霜之迅疾,急救工作者就如松柏,以自身之力为患者遮风避雪。

别看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维展长得个子不高、脸膛黝黑,甚至有些孱弱,却也犹如这松柏一样。已经在急诊科整整工作16年的他,也记不清有多少濒死的病人通过他的手转危为安。“确实记不清了,只是锦旗有十几箱子,这是患者对咱的信任。”

有人问他“这么大岁数了,还始终早出晚归,不累吗?”而他却乐呵呵地说“习惯了,我只要一上班,感觉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呆在家里,反而觉得浑身不舒服”。

对于急诊工作的理解,王维展用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来概括。他常说“遗憾和成就是我们职业的一部分,永远无法摆脱,但我们全力以赴。”哈院急诊科3楼靠落地窗位置是王维展的办公室,窗下正是急诊中心大门。每次救护车警笛一响,他的心总会不自觉地“揪”起来。

“这意味着一条生命可能正在鬼门关徘徊,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救人!让他们恢复呼吸和心跳,但是这里却交织着悲伤和欣喜!”在王维展和同事们眼中,人活过来,大家高兴得一天可以不吃饭,人没过来,大家心照不宣,谁也不愿意多说话。

急诊室每时每刻都有可能经历生老病死。对于生者,王维展和同事们都是竭尽全力,不放弃,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挽救;而对于逝者,他同样用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心生芝兰。

那一年冬天,一名20多岁的年轻脑动脉瘤患者送至哈院急诊,患者来医院之前就已经没有了呼吸。“您再救救她,救救她吧”,面对家属哀求,王维展和值班护士医生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持续近一个小时。就这样前前后后共抢救了两个多小时,最终还是没有生命迹象出现。“只要家属不放弃,我们就抢救,毕竟是一条人命啊。”其后,家属要等患者母亲过来,王维展就一直陪伴直到最后送逝者离开。这一天,王维展一天没说话,虽然身为医生不应有过多的情感掺杂,但是他心里头总有个疙瘩。“她太年轻了,我们没能救过来,可惜啊……”

对于医生而言,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不可能拯救全部的患者。有空余时间,王维展还会给每一个患者和家属普及急救知识,示范急救要领,传授急救经验。他常说“呵护生命,医生只是那最后一道防线,更多时候,自身的健康饮食、规律生活、积极心态,才更加重要。”

半辈子历经沧桑,王维展早已看淡世间荣辱得失,但唯一不能看淡的,是病人的期待和需要。这,才是他从医之根,也是大医济世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泰坦只要在大地上,就可以从大地母亲盖亚那里获得力量,从而战无不胜。可一旦离开大地,他就变得手无缚鸡之力。患者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天大地大,患者最大,失去了患者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将一无是处。”王维展说道。

急诊科没有固定休息日,患者的呼唤就是冲锋的号角。在接近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王维展走下来的累计步数往往轻松超过30000步。无论何时,只要听到急救车的铃声一响,王维展就会积极来到抢救床旁,亲自指挥抢救;无论何时,只要患者需要,他就会飞快跑到他们身边。

那一年,我市连续发生多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哈院急诊科当时就接收了十多名中毒患者。如此大面积、多人数的集中中毒事件在我市历史上尚无记载,救治经验更是严重缺乏。为了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王维展和同事们24小时吃住在医院,一名患者配备两名医务人员,时刻监测生命体征。他们困了就挤在七八平方米的值班室休息一会儿,衣服来不及换,就让家人给一趟趟地送过去。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于让中毒患者转危为安,为此他们得到了市政府的褒奖。

不久前一天,临近中午,急诊科收治了一名年仅28岁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恰巧被下班的王维展碰到。职业习惯驱使他一直陪着患者,参与会诊和治疗,直到下午5时患者病情平稳才离开,这一站就是五个小时。

多次作为座上宾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急诊高峰论坛、首都医科大学急诊高峰论坛,并作为专家授课;身为研究生导师,他带教的学生不下百人。在科室里,王维展不但带领全科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模拟抢救演练,还经常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培训和三基技术理论训练,极大提高了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如今,哈院急诊科作为河北省重点专科,其综合实力在全省50多所三甲医院中名列前茅。年急诊人数超过5万人次,出诊近万次,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这些数据无一不承载着王维展作为急诊科带头人的辛勤汗水与无限智慧。

王维展鼻梁上金丝边眼镜,遮不住总是含着笑意的眼睛。他曾说道:“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只要努力坚持,你就一定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他心中的“那个人”是什么样?患者说:“王主任把我们当亲人,大事小事从不厌烦,真是个好医生”;同事说:“王主任淡泊名利,一心扑在工作上,这样的人真难得”;院领导说:“王主任抓工作有板有眼,抓业务精益求精,这样的人放心”……

从急诊中转站模式到急救中心模式,从无固定医护人员到如今拥有88人的大科室,王维展是见证者更是领导者和建设者;对于一些无钱医治的患者,王维展会带头捐款,100元、200元、300元,他也记不清自己捐出去了多少钱……

急诊是个全科医学,送来的病人涉及病种全身各个系统,为了能够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医学需要,王维展一方面自己加强学习,一方面督促同事进行业务学习。每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上午是雷打不动的病例讨论、业务学习时间,人人当老师,分享急救经验,这来不得半点马虎。

急诊科副主任王璞和王维展共事十多年,对他的脾气性格再了解不过。“很严、真训斥,在业务上,王主任确实不给大家留面子。”有几次主讲人授课课题准备不充分,王维展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医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差一丝一毫,患者的生命质量要大打折扣。”

正是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急诊经验,王维展对急诊医学学术发展方向把握异常敏锐和准确。他会将关注的课题交给下属去做,并且提供研究思路、文献资料,利用夜里的时间对论文修改,往往一坐要到夜里一两点钟。近年来,经由他指导的论文和科研课题多篇被SCI收录、多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并且荣获省市级奖项,出版了《心血管内科急救》《实用内科急危重症诊断与急救》两本医学专著。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临床诊断标准层出不穷,医务工作者绝不能闭门造车,夜郎自大,“扶上马、再送一程”,这对年轻医护人员尤其重要,因此王维展鼓励年轻医护人员多外出进修学习,开阔视野。他鼓励所有急诊科医生在全面掌握急救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技之长”,如有的擅长危急症的抢救,有的擅长呼吸机使用与维护,有的擅长血液透析技术……经过多年奋斗,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敢打硬仗朝气蓬勃的队伍。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锋刃未曾试,把剑问世人,谁有不平事。王维展就如同医学之剑,经过十几年的锤炼,锋利无比,他与他的团队将始终坚持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