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尧化门是由猺化门演变而来

众所周知,尧化门原名姚坊门。关于姚坊门是如何演变为尧化门的,王国樑在《趣谈栖霞那些以讹传讹的老地名》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栖霞区地名的同音讹变,较著名的要数尧化门了。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公元1366年至1368年建造了13座内城城门,即:神策金川钟阜门,仪凤定淮清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而且后来还围绕内城扩建外郭城,外城辟18门,袤延120里。在外郭城仙鹤门与观音门之间有座城门,因附近有座‘姚坊山’,人们便将这座城门取名‘姚坊门’。1905年,清政府修建沪宁铁路,英人翻译误将‘姚坊门’译成‘尧化门’,从此姚坊门遂称今名。”

“老南京”:尧化门是由猺化门演变而来

今尧化门区域

这段文字并非王国樑首创,如今,几乎所有资料、工具书基本都认可“英国翻译错译‘尧化门’的”观点。比如:较为权威的《栖霞区志》就说:“明代,在此筑外城墙及外城门‘姚坊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国人修建沪宁铁路时误译为‘尧化门’,沿用至今”。南京其他媒体也多引用“英国翻译人员误将‘姚坊门’译为‘尧化门’”这个观点。

“尧化门”之变或来自太平天国

尧化门的真实名字是“姚坊门”,这是毋庸置疑的。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下令在此地修建一座外郭城的城门,因为附近有一座姚坊山,便将城门命名为姚坊门。但姚坊门是如何演变成尧化门的?通过研读文献,笔者偶然发现,事实上“姚坊门”变成“尧化门”,可能并不是来自英国翻译人员,而是出自太平天国。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随后,向荣率领清军一路追随,并建立起江南、江北大营,双方在“天京”周边地区展开了激战。

1855年,李秀成在镇江得到攻打向荣部的命令后,率领解救镇江的太平军,返回“天京”外围燕子矶一带驻扎。在权衡利弊后,他与陈玉成、涂镇兴、陈仕章等入京,面见东王杨秀清,向东王杨秀清提出了不攻打清军在姚坊门一带向荣部的理由——“向营久扎营坚,不能速战进攻”。杨秀清大怒:“不奉令者斩!”李秀成等人“不敢再求”。

这次太平军与清军在姚坊门一带的激战经过,被李秀成详细记录在《忠王李秀成自述》中。

当时,太平军在燕子矶一带扎下四座营垒,准备进攻驻守姚坊门的清军,驻守姚坊门的清军守将,则是向荣麾下的将领。清将张国樑奉命率部由丹徒赶来增援,并驻扎在孝陵卫。

随后,太平军与张国樑部展开激战,从早上七八点钟,一直战到将近十一点。张国樑部败下阵来,退回到孝陵卫。太平军获胜后,营盘向前推进,将姚坊门清军营垒团团围住。

第二天,张国樑重整旗鼓,再率部前来与太平军交战。双方开战,从早上七八点,激战到下午一点钟。紧要关头,翼王石达开率曾锦谦、张遂谋等援军前来增援。清军的满兵马队率先败下阵来,接着向荣和张国樑部随之溃败。

这一次,向荣、张国樑未能解姚坊门被困之围。太平军乘胜追击,攻破孝陵卫的满、汉营垒二十余座。清军仅剩下向荣的数座营垒和张国樑位于七桥瓮的数座营垒,此次交战,以清军大败而告终,第一次“天京”之围遂解。

《忠王李秀成自述》收录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篇《太平天国》(二)中,文中多次提到了“猺(yao)化门”,这个“猺(yao)化门”,就是今天的尧化门。

据《忠王李秀成自述》记载:“次日开攻,移营由燕子机(矶)猺(yao)化门扎寨四营。猺(yao)化门清将是向帅发来镇守……我等移营,重困猺(yao)化门清营……是日向、张所救猺(yao)化门未能……是夜向、张自退,我天朝之兵并未追赶。”

《忠王李秀成自述》是据1962年台湾世界书局影印曾家原稿本付印,保存了历史文献原貌,以此进行考据,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随后,笔者查阅了195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二)《李秀成自述》。《李秀成自述》是据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罗尔纲《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付印的,而《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 一书系根据1944年前广西通志馆从湘乡抄回的抄本,中有错误和脱漏。在《李秀成自述》中,既有写成“姚坊门”的,也有写成“尧化门”的,显然此版本失去了原貌。

由《忠王李秀成自述》可见,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已经将“姚坊门”改称为“猺(yao)化门”。

那么,就是否可以认定是李秀成将“姚坊门”改成“猺(yao)化门”呢?笔者综合考查后认为,可能还不能认定是李秀成个人所为。由于太平天国有着严格的避讳制度,比如说:将“上元”改成“尚元”,将“上海”改成“尚海”,遇到“秀”、“全”、“清”等规定避讳的字,必须用其他字替代。还有,太平天国也改造了一些字,如“亥”改成“开”,“丑”改成“好”, “卯”改成了“荣”。故笔者推测,很可能是太平天国官方将“姚坊门”改成“猺(yao)化门”的。“姚坊门”与“猺化门”一度共存有意思的是,笔者查阅《辞海》时发现,《辞海》并没有收录“猺”字。而《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的:“兽名。又獏猺,狗种也。”显然,“猺”字是“犬”旁,在这里带有贬义。太平天国曾将清政府、清军,贬为“妖”。因此,将姚坊门贬称名为“猺(yao)化门”,是可以理解的。与此同时,在清方的文献里,仍然称“姚坊门”,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篇《太平天国》(四)佚名著《粤匪纪略》记载:“初难民居姚坊门高庙,后移于栖霞寺。”《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胡恩燮《患难一家言》所说:“二十八日,余至姚坊镇……二十九日,携禀复至姚坊镇,晤医周某……三十日,余在姚坊镇闻行人云……”考查表明,“姚坊门”和“猺(yao)化门”,在太平天国时期是同时存在的。由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长达10多年之久,姚坊门一带长期属于太平天国的地盘,因此,在1855年时,“姚坊门”称为(yao)化门,并口口相传,不是没有可能。何时“猺”演变成“尧”,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暂时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从1912年4月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书中图片标注:“江宁之红十字会,随民军进尧化门之摄影”来看,至少在清末,已经改称为“尧化门”了。目前,并未见到清末“英国翻译人员误将‘姚坊门’译为‘尧化门’”的确切史料,因此,这句话也就值得商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