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崇拜的形成2

经过了近百年战乱、重新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宋,最高统治者在价值观、统治方法与统治风格上都与隋、唐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重实利的世俗时期,对于意识形态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开国皇帝赵匡胤于乾元元年(963)到武成王庙(祭祀周代的开国功臣姜尚)视察。当他看到两廊壁上参与配享的历代武将画像时,当场指示,只有“功业始终无暇者”才有资格配享武圣姜太公,并命令吏部尚书张昭等人议论一下去取。结果是将汉代的班超、唐代的秦叔宝等二十三员战功显赫的武将晋升到两廊接受配享;关羽、张飞等二十二人被黜(见《续资治通鉴》卷3)。由此可见,宋代初年在统治者眼中,关羽的地位不仅等同于历史上的一般武将,而且,由于其功业未就,还受到歧视(这种做法受到当时一些臣僚的反对)。

到了北宋中叶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关羽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地位、而且还有所提高。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佛道两教的推动起了重要作用),其中通俗文艺的兴起对社会潮流和意识的影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虽然通俗文艺,在宋代以前也有,但是其规模、内容、影响都是与宋代无法比拟的。唐代的通俗文艺还是以讲唱佛经故事、民间故事(如孟姜女的故事)和历史故事(如王昭君)为主的,很少有演讲现实平民故事的,而且很少有专门演出的场所和大量从事演出的艺人。北宋城市形制的变迁(从唐代的城坊制变为街巷制)和商业(特别有关日常消费的商业)畸形繁荣,为通俗文艺的演出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大中(十万户以上的中等城市有四五十个之多)城市中大多有了通俗文艺演出的固定场所——瓦子,并且产生了一批在瓦子定时、定期、定地演出和“冲州撞府”随地随时“打野呵”的江湖艺人。他们演出的通俗文艺作品也比前代大大丰富了,他们在通俗文艺作品中所散播的各种思想意识必然在民众中产生强烈的影响。

在各种通俗文艺作品中与关羽密切相关的是“说三分”,也就是说“三国”的故事。这个节目也是当时“说话”的热门,也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喜闻乐见。在北宋汴京的瓦子里还出现专门“说三分”的艺人霍四究。我认为《三国志平话》虽然刻于元代,其主要的故事情节宋代就已形成。例如形成于北宋和金国之间的《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梁史平话》的入话,言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刘备,乃是被汉高祖刘邦杀戮的功臣韩信、彭越、陈豨等人转世,备受曹操欺压的汉献帝乃是刘邦转世,整个三国历史就是一个冤冤相报的故事。《三国志平话》的一开始讲的也是这个故事,只是把陈豨改成了英布。

前面所说的关羽为后世人们所崇拜的特征,绝大多数已经在《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中出现。这部平话中,关羽成为主要的人物形象之一,江湖艺人为这个艺术形象创作了许多具有特征性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反映了游民的理想与追求。如“桃园三结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所作“不求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温酒斩华雄”和过关斩将的勇武精神,千里走单骑和不忘旧恩的义气,这些都是游民向往而又难以达到境界。这些也都播撒到整个社会,我们从北宋文人和承继了北宋文化的金国文人的一些记载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影子。

例如,关羽的兵器,在他的战斗生活与其英武形象的塑造中关系至大。从《三国志》看关羽似乎是使剑,因为本传说到关羽斩颜良时有这样的句子“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既能“刺”,又能“斩”,只能是剑。南朝梁·: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剑录》(四库馆臣认为,此书有后人窜入文字)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不过这个说法不为后世关注,大多人提到关羽使用的兵器时,还是说他使剑。如唐代郎士元在《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见《全唐诗》卷248)还说关是“一剑万人敌”。到了北宋中叶,有些变化,如苏轼的好友李廌的《关侯庙》诗中则言“横槊勇冠军”(见《济南集》),“槊”同“矟”,乃是丈八蛇矛,到了元好问的《续夷坚志》中言“济源关侯庙大刀,辛丑岁忽生花十许茎”。这才是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关侯所用的青龙偃月刀。元初郝经的《汉义勇武安王庙碑》中描写的“旌甲旗鼓,长刀赤骥”则完全是《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的形象了。帝俄时期的大佐柯兹洛夫于1908年在我国甘肃黑城子挖走金代所刻年画“义勇武安王位”,其中有关羽、周仓、关平等人的形象,周仓所执的就是一把长刀。其中人物的服饰打扮与近世很接近了(见《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郝经在上面所引“庙碑”还提到刘备与关羽“约为兄弟,死生一之”,这种说法也只见于民间传说,而不见于文人士大夫正式记载的。

关羽被人们崇拜形象的形成的标志还是这个人物形象受到观众的爱戴,张耒的《明道杂志》记载了一个故事:

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一日弄者曰:“云长古猛将,今斩之,其鬼或能祟,请既斩而祭之。”此子闻甚喜,弄者乃求酒肉之费,此子出银器数十,至日斩罢,大陈饮食如祭者,群无赖聚而享之,乃白此子,请遂散此器,此子不敢逆,于是共分焉。

虽然这个富家子显得愚蠢了一些,但是他为斩关羽而泣不能自已,被人欺骗而无恨无悔,可见关羽的戏剧感人之深。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江湖艺人的创作影响下,民间对对关羽的崇拜已经达到一定的热度。关侯庙也在大江南北许多地方出现。李廌诗、郝经碑文、元好问的笔记小说到涉及到关庙。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江湖艺人把游民所向往的品德都集中表现在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上?由于有关“三国”平话故事的文献不足,很难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从宋代以前关于关羽的记载和传说来看,有以下几点是游民感兴趣的。

1.关羽有与游民大体相同的出身与经历。《三国志》关羽本传言关羽早年“亡命奔涿郡”;《三国志平话》把这句话敷衍成为“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这段经历与脱离了宗法网络的游民十分接近,使他们感到亲切。

2.关羽对于刘备的忠诚是很感人的,而刘备对待关羽的态度又较为“平等”,于是江湖艺人便把这种君臣关系改造游民易于接受的“义结金兰”的关系。把连接这种关系的思想意识,阐释为“义气”,而“义气”是游民组织起来的纽带。

3.关羽极为勇敢和武艺超群,这与宋代出现的游民尚武精神非常合拍(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因此尚武之风下沉于游民群体)。游民一无所有,大多又没有文化,他们只能靠力气和武艺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道路。

4.宋代以前就有关羽神灵“显圣”的传说,而且保佑下民(这些在胡小伟的论文中有很详细的介绍)。落拓江湖、脱离了宗法庇护的游民们时时会有不虞之灾,需要强有力的神灵的护佑。

5.作为脱离了户籍管理的亡命者是官方所要缉拿的人,他们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关羽只是依靠自己个人的力量不仅生前成为名将,而且死后还化为流传千古的神灵,这是最易于引起处于社会底层的游民共鸣与钦佩的。

6.还应该注意到,关羽一生辗转四方,只是晚年才稍稍安定,镇守荆州。死后又被弄得身首异处,也给人们以漂零之感。这些都容易引起过着不安定生活人们的同情与共鸣。因此,关羽特别受到流落到他乡的游民、辗转四方的行商和漂流到海外的华侨的崇拜、成为他们的保护神。

综合这种种原因,可以看出关羽的历史以及宋代之前有关的传说就已经具备了被缺少安定生活的社会群体人们崇拜的因素。这样,就为江湖艺人把关羽塑造成为能够表达自己理想的英雄形象提供了素材与可能性。有悠久的传说和历史事实为基础,关羽这个形象一出现马上就各个阶层(包括一些主流社会的人们)的欢迎与尊敬(当然欢迎和尊敬的角度不同)。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关羽的故事自然易于引起他们的创作冲动,这个时期产生大量的有关关羽题材的戏剧作品。著名的如《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大破蚩尤》等。这使得关羽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更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