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有没有权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还不让BOSS猜疑的人?

茳J鱼儿的淡淡心事


能达到这样一个高难度境界的,无可争议就是一位:

唐朝战神郭子仪。

虽然在几乎要掉唐朝半条命的安史之乱里,比起老战友李光弼来,同样有再造唐朝功勋的郭子仪,只能算是第二号功臣。但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里,郭子仪却多次担当起挽救唐朝的重任。吐蕃攻陷长安后,手里没兵的郭子仪只凭着心理战加巧妙用兵,就将吐蕃打的狼狈而逃,避免了唐朝半壁山河沦陷。吐蕃与回纥联合进兵,郭子仪单枪匹马进入回纥军营,说服回纥临阵倒戈,与唐朝一起痛击吐蕃。

可以说,从安史之乱起,一直到唐代宗年间,大唐王朝几次国难,都是郭子仪慷慨挺身,冒死救火。赫赫的战功,也造就了他风光的威权。昔日跟随他一起打拼的部将们,到了郭子仪七老八十时,基本都成了手握一方重兵的节度使。可这群人在郭子仪面前,却是从来恭恭敬敬。郭子仪对他们颐指气使,他们都是毕恭毕敬听从。
等于是大唐一多半骄兵悍将,当时都是唯郭子仪马首是瞻。

那风光到如此的郭子仪,有没有被皇帝猜疑过呢?说个事情就知道:郭子仪的儿子,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一次小两口拌嘴,郭子仪的儿子脱口一句浑话:如果不是我爹,你爹能不能当上皇帝还不一定呢!升平公主愤怒的去找唐代宗告状,听到如此大逆不道言语的唐代宗呢?却是呵呵一笑:我这好女婿没说错,没郭子仪我真当不了皇帝。

那如此功高震主的郭子仪,为什么就这么安全?一部分原因,是形势比人强。当时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需要这位战功卓著的战神来压场。但更重要原因,却是郭子仪的高情商。每次打完仗后,郭子仪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兵权,绝不贪恋权位。甚至他被太监妒忌,祖坟都被太监刨了,吓得唐代宗担心郭子仪要造反。谁知郭子仪见面就是一顿哭:“皇上,一定是我犯了错,所以上天降罪我,导致我的祖坟被刨啊”。
这样的战将,皇帝如果还猜疑,那就是没心肺了。

总之,能屈能伸的郭子仪,就这样完成了他多次再造唐朝的功业,换来了富贵终生的晚年。


历史风云录


其实,绝对意义上完全没有猜忌是不可能的,除非皇帝是傻子,但是确实有一些相对相处的还比较不错的:


1、郭子仪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郭子仪了,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中唐朝差点灭亡,而郭子仪正是拯救大唐于将倾的功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权利,不仅封王,而且在军中和朝堂上都有很高的威望,说是权倾朝野绝不为过。但是由于个人智慧比较高,所以皇帝并不猜忌他,史书记载“权倾朝野臣不忌,功高盖主主不疑”。我们熟悉的《醉打金枝》不就说的是郭子仪的故事吗。


2、诸葛亮

这个问题诸葛亮也是符合的,毕竟当时诸葛亮军政大权几乎一把抓,当然算是权倾朝野的,而且诸葛亮自古以来就是忠臣典范,毕竟出师一表真名世。至于君主是否猜忌还真说不准,刘备在世时可以说是对诸葛亮确实算得上信任了,不然也不会给他那么大的权力了。至于刘禅就说不清了,毕竟就算对诸葛亮有猜忌也没什么办法,不过,我估计乐不思蜀的刘禅应该不太会去想这些问题。



其他的,还有诸如周公之类的当然也算是。不过和珅我觉得不算,因为和珅虽然确实权势很大,但要说权倾朝野有点过了,毕竟很难对乾隆皇帝产生威胁,不得不说,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历代君王确实已经将君主专制进行到了极致,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清朝皇帝几乎不会遇到有权利失控的情况。

当然,国外也有很多,比如德国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还有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伊藤博文都可以说是此类人物了。

不知道大家还知道那些人物呢?欢迎评论指教,谢谢大家!


盛唐小民


这个当然是诸葛亮啊。刘备死的时候,把诸葛亮叫过来,正式托孤,话说到了极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连君自取之都说了出来,胡三省评价: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刘备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甚至做好了把江山交给诸葛亮的打算。又把阿斗哥叫过来,让他视诸葛亮为父: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就托孤而论,刘备是三国中最为成功的一位。

要放到曹魏家或者孙家,早就变天了。

阿斗当皇帝后,也没有起什么坏心思,马上让诸葛亮主持大局,自己就管一下给祖宗上腊肉点香的事。而且这话说得很明白: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也毫不客气: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亮哥一上台,就推翻了刘备对东吴的敌对政策,马上跟东吴和亲,重新树立了蜀汉的外交走向。三年后开始南征北伐,每一次都是军权在握,全权掌控,要是诸葛亮有一点想法,完全可以办到。要是阿斗有一点猜忌,那事情就会变了样。

这种权臣领兵是帝王大忌,因为随时会亡国,但整个诸葛亮主政期间,没有任何不和谐的事情发生,阿斗总是听从诸葛亮的, 诸葛亮也完全不用什么自污这些手段,光明磊落,实是君臣之千古的典范。

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失败,诸葛亮要负领导责任,主动上书请罪,阿斗马上让诸葛亮不要在意,没有一点借机削弱诸葛亮权威,然后自己话事的意思。

这两人,一个是光明磊落,一个是聪明,光明者,诸葛亮,聪明者,阿斗也。阿斗的聪明,不是那种帝王式的聪明,而是一种本份的聪明,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的聪明。

历史上倒霉的人,往往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聪明,是谓人生三大忌: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阿斗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虽处位尊,但没架子,不谋权,知道自己智小,就不谋大,知道自己力小,就任重于人。

因为这两者的默契,才造成了历史上的奇迹,功高而主不忌,权重而君不疑。


脑洞历史观


郭子仪,就是醉打金枝的里的郭子仪,安史之乱后收复大片领土,加进太尉,尊为尚父,风光一时无二,二复京师,抵御吐蕃,几乎是当时最大的兵权掌握者

但是他为人低调,记得好像有个人嫉妒他,掘了他家祖坟,皇帝听了大惊失色,因为当时郭子仪还在外拼杀,后来郭子仪回京师哭诉这件事但没有责怪这位官员,而是自己为错,功高不震主,你看他之后的封号和尊号就知道了

相比于武安君白起,楚王韩信来确实要好太多,一般到这个地步,要不然就像前者被皇帝杀,要不然就像隋文帝杨坚那样,自立,手握这么多兵权,皇帝不疑的估计只有郭子仪,其实汉武帝时的卫青也是和郭子仪一样,但是这个人还是被皇帝疑心,所以才会有霍去病啊,但是郭子仪真正是做到了主用之不疑!


苏霍姆林斯基JK


本答案约800字,阅完需2分钟。

国外的事咱不清楚,不过要说国内几千年以来,符合这些条件的人,还真有一个。他就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珅。



大家别慌着质疑,先看看这几个要素:权倾朝野,忠心耿耿,不让皇帝猜疑。这三个要素在和珅的身上可是都具备的。咱们一一道来。

第一,权倾朝野。这个肯定不用说。和珅从23岁开始得到乾隆赏识,一直到被处死,近30年间升迁多达47次。特别是在后期,和珅担任的官职全是要职,并且大多数时候是集多个要职于一身。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珅一个人就当了吏部、户部、刑部三部尚书,还有内阁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领班),并且兼任内务府总管、步军统领等,集朝廷内外、军政大权于一身。清朝异姓爵位主要有公、侯、伯、子、男等9个等级29个级别,和珅不仅是最高的公爵,而且还是一等忠襄公。可以说,爵位上已经高得不能再高,官职已经多得不能再多,权力已经大得不能再大。



第二,忠心耿耿。这个更不用说。和珅为人虽贪,但对乾隆皇帝是没得说的,忠心耿耿,别无二心。和珅的忠心,不光是表现为对乾隆皇帝的奉承,更多的是自身有才华、能力强。比如,值得一提的是和珅处理李侍尧贪污案,乾隆当时派了好几个官员都没有查实,和珅去了之后,略施计谋,从李侍尧的家人下手,打外围战,很快就把李侍尧贪污案查得清清楚楚。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四大名著之《红楼梦》,当时差点儿被朝廷当成禁书,是和珅加以保护,推荐给乾隆得以流传,并且和珅还把书名从《石头记》改成《红楼梦》。



第三,乾隆皇帝从不猜疑和珅。和珅对乾隆忠心耿耿,乾隆对和珅也深信不疑,两个人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黄金搭档。甚至乾隆为了表达自己对和珅的信任,爱屋及乌,把自己最喜欢的女儿也就是十公主,赐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当老婆,足可以看出乾隆对和珅是一点儿猜疑之心都没有的。

当然,和珅最后被处死,是乾隆死了之后的事。嘉庆不信任他,但嘉庆不萌算是他的BOSS。单就乾隆这个BOSS来讲,和珅是做到了极致的,也符合如题所讲的三个要素。

一家之言,如有异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祝大家新年快乐!


快乐宝妈团


秦桧

提起秦桧,大家肯定想到的是害死岳飞。一手促成南宋和金国议和之人。这个人在当时是宋高宗最宠信的大臣,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当了20年的宰相,也迫害了无数忠良。不过此人虽然不能用忠心耿耿来形容,但是的确是毫无称帝或者不忠的迹象,而宋高宗对秦桧也是相当信任,从来不会怀疑一丝。

最终大汉奸秦桧也算是风光数十年,最后得了善终(现在也有一种声音,说秦桧是背锅侠,这个就不讨论了···)


郭子仪

唐朝悍将郭老将军,这也是一位了不得的武将,郭子仪可以用功高震主来形容,但是老将军的确是忠心耿耿,不过一开始由于功劳实在太大,皇帝的确有过猜忌。宝应年间,郭子仪曾镇压绛州之乱,之后被皇帝解除兵权。在之后发生吐蕃叛军造反,朝廷窝囊将领太多,

一个叫程元振的废物,害怕上面怪罪,叛军都打到长安了,都隐瞒军情,皇帝最后吓得没办法,都可以说是求郭老镇压叛军了,之后郭子仪不负众望,不但镇压了叛军,吓得吐蕃逃离长安,之后又说服回纥,大破吐蕃。

这之后皇帝屁都不敢放,一见面老郭自己先说要告老还乡,皇帝怂了硬是不答应,还把老郭当爹供起来(尊称老郭为“尚父”)一直到去世前两年,才交了兵权,安享晚年。最后出殡时,德宗亲自送葬,并且不顾礼制,将老郭坟墓加高一丈,也算是超级风光的大葬了


还有一个太监叫陈矩

历史上有名的太监几乎全是反面形象,从赵高开始,什么王振,刘瑾,魏忠贤,李莲英每一个好东西。

太监的正面形象,几乎只有一个郑和和陈矩,郑和就不说了,主要成就就是“郑和下西洋”说说这个陈矩

陈矩当时是东厂提督,但是这个人以清正廉洁闻名,嘉靖年间陈矩年轻时曾跟随另一个太监高中全一起参与抵抗俺答在边境的叛军,从此对高忠全钦佩不已,励志要成为一个经世济民,百姓敬仰之人。(记载,陈矩身材消瘦,声音嘶哑,皮肤白皙就跟下面这张中形象很相似↓↓↓)

他出任东厂提督后,改判了很多冤假错案,当时朝廷很多跟他不相识的官员都钦佩不已,陈矩在当时也算权倾朝野,除了东厂提督外,还兼掌司礼监印,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

但是却丝毫不滥用职权。皇帝心情不好要杖刑一些忠良,陈矩都苦苦劝谏,最终阻止。神宗也非常信赖陈矩,很多大案要案都和陈矩商量并听取意见。他当东厂提督时,也是京都秩序最好,抓捕人最少的一段时间。

陈矩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

陈矩死后,满朝文武百官和皇帝亲自吊唁,赐谕祭九坛,祠额题为"清忠"。送葬时,百姓自发穿着素色衣服吊唁,甚至一度堵塞道路,陈矩的遗像被供在德胜门祠堂内,百姓尊称其为“佛”


武天老师


外国历史上有没有我不清楚,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个权倾朝野,将唐帝国硬生生的从崩溃边缘拉回来,又不被猜忌的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状元郭子仪。

郭子仪的生平是极赋传奇色彩的,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伍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击败了史思明和安禄山,平定安史之乱,并官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他虽然曾两次被解除兵权,但是依然在朝中做官,每次国家遇到危险时又重新披挂上阵,击败入侵者,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他一生经历了七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而有四个朝代郭子仪都在为将,虽然两次被解除兵权,但是又两次重新掌握兵权,每一次都是力挽狂澜,救唐朝于倾覆之间。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不让猜忌的人呢,有一个故事特别的有意思。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叫郭暧,唐代宗的驸马,娶升平公主,有一次郭暧因为公主给郭子仪祝寿不愿下拜而与公主吵架,并扇了公主一个耳光。郭暧说:皇帝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只是不想做天子。就这样把公主骂回了皇宫,唐代宗听到公主的哭诉后对公主说:郭子仪如果要当皇帝,天下岂是我家所有。然后皇帝安慰了一下公主,就叫公主回家去。郭子仪知道后,气得将郭暧囚禁起来,等着皇帝来治罪。之后郭子仪自缚儿子去皇宫请罪,唐代宗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在私房吵架,咱们当亲家的,怎能当真。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这在任何朝代都是杀头的大罪,而且郭子仪又是大权在握的人,从他儿子口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帝居然只是不痛不痒的说了几句,而且宠幸不减,这多么难得啊。

一个能权倾朝野几十年,两次解除兵权又两次重新启用,而且官越做越大,最终能被皇帝尊为“尚父”,封太师,还能得善终,可以说是极其难得的。

为什么他能做到不被皇帝猜忌呢,我认为和他的为人处事很有关系,他能文能武,但是很低调,不巴结,不结党,对于一次相州兵败,自己主动上书要求处分,解除兵权,可见他为人正直,让皇帝也看不出一点有反叛的迹象。当然除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但是在唐朝中后期,可以说郭子仪在那样的乱世,经常有人叛乱又经常被少数民族入侵的时代里,皇帝不疑心,太难了。

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些这样的人,比如说诸葛亮,又比如说姜子牙等等,都能算是这样的人吧。


二手人才


诸葛亮虽然是忠心耿耿,但是刘禅明显还是对他有点意见的,所以其死后一直用礼制来压着不给诸葛亮立庙。和珅那叫做忽君败国,而不是忠君爱国,不遭猜疑那是乾隆老年昏聩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古代忠心耿耿又不遭猜疑的是文官或者没有军权的人居多。像是白起这样的武将,正因为其功劳太大了,哪怕其再忠心耿耿也难逃一死。不过后世有些武将还好,虽然遭到猜疑,但是冰释前嫌之后就算没事了。



也有很多忠心耿耿的人,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就不会贪恋权势了,反而功成身退的居多。所以可以留名,且又没有被帝王猜疑。像是张良就是这样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已经完成了,所以开始削弱存在感,这正是他聪明的地方。

不过也有在一朝之内忠心耿耿,权倾朝野,皇帝也不猜忌的。不过换了朝代就没有那么风光了。像是李斯在秦始皇手下算是权力非常大了,也受到秦始皇的信任,但是到了秦二世那里,就被赵高给害死了。而长孙无忌就是深受李世民信任,权势也是滔天,而且他也是为唐朝忠心耿耿,而到了唐高宗手里面,唐高宗为了完全掌权,长孙无忌难逃被害死的结果。



总得来说,既是忠心耿耿不遭帝王猜疑,又是权势滔天,而且可以终老,家族还能在自己死后享受高福利待遇,且自己不被鞭尸也还是有一些,不过这些人大部分只是在一朝之内且死的比当朝皇帝早,像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玄武门之变前唐太宗试探了一下)、徐达等等。若是这些权臣活过了两朝,那么其下场就多样了。


淡看天上月


首先,就此问题而言,我们需要理清三个概念,来看一看有没有这样的人:

一是怎样算权倾朝野。权倾朝野不只是一个话语权较大的重臣,而是在内政、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都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也要十分倚重,言听计从。和坤显然算不上,诸葛亮算沾边。和坤确实是权臣,内阁首席,但乾隆皇帝是比较有主见、有作为的皇帝,还轮不到和坤指手画脚。况且和坤之外,还有其他三殿大学士、三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比如刘墉、阿桂等,一点儿不比和坤能耐小。

诸葛亮算是一个。不过,一开始,刘备托孤时还有李严,分工很明确,诸葛亮主要是内政,李严统领内外军事。经过一番斗争,诸葛亮才扳倒李严,独揽大权。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少,大多数到这种地位都有野心,比如曹操,野心在于给儿子创造条件。

二是忠心耿耿与有无篡位的区别。忠心于皇帝本人,和忠心于本朝,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有的朝代,皇帝确实无能,权臣就会废了皇帝,另立新君,这是常有的事儿。但权臣并没有想自立为王,对社稷是忠心的。比如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西汉权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刘贺,辅佐幼主实现“昭宣中兴”。虽然后来霍光的儿子谋反,但不能算在霍光头上。这与阴谋篡位的王莽等人有本质区别。

三是Boss都有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一朝的权臣,等到新君即位,很有可能被冠以谋反的罪名予以清洗。宫廷剧我们经常见到。更有甚者,便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以应当阶段性地来看待。有的忠臣,却被弃用的也不少见。比如于谦等。

最后要说,拥有废立之权,又无条件忠于皇帝的,而又名垂青史的,历史上确实有,但这样的人不超过3位。

1.刚才说到诸葛亮算一个。

2郭子仪算一个。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掌握着全国军队,想要登基易如反掌。但郭子仪一旦完成任务,马上交权,可算忠心无两。

3.但最突出的当属名相伊尹。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商汤死后,伊尹先后扶立汤的儿子外丙、仲壬、孙子太甲三王。而太甲一开始沉迷酒色,不理政事,伊尹屡次规劝无果,便放逐太甲于陵园宫舍,自己摄政。三年后,太甲终于醒悟。伊尹就亲自迎回太甲,归回国政,太甲自此勤政廉政,成为一代明君。


无限轮回


小生不才,回答一二!顺便反驳前面看到的几位权臣。纵观中国历史,还未有一人权秦朝野,但完全不让老大猜忌的。只不过最后区分的是结局是否善终罢了。其实老大猜忌与否很多情况下在于老大能否控制你,所谓君强臣弱,又怎能翻云覆雨?

相信很多人不服,毕竟史学家们首推:功高盖主主不疑,位极人臣臣不忌,号称再造大唐的郭子仪。没错,郭子仪是善终并且权倾朝野,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但他当时确实受到猜忌。

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郭子仪威震天下、即将剿灭叛军的时候,唐肃宗听信谗言,强令郭子仪停止进攻。郭子仪停止进攻后,安史叛军立刻抓住机会进行喘息,形势开始逆转。偏偏唐肃宗还派出太监前期监军,用以牵制郭子仪。

安史之乱平定后,鉴于郭子仪功劳太大,对皇权构成威胁,唐代宗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只不过郭令公谨小慎微,乃顶级政治家,通过自己的处事化解了而已。

诸葛亮,范蠡,显而易见,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难道真的是有心让孔明取而代之?乃试探而。范蠡更不用说,退隐前就劝说文种明哲保身了,并且范蠡也并非权倾朝野,如同张良乃谋臣。

王猛,前秦谋臣,大秦天王苻坚心腹,但当时却并非权秦朝野。

霍光更不用说了,汉昭帝,汉宣帝个个对其又爱又怕的,猜忌他一辈子。

至于和珅,我就呵呵了,清朝特殊的制度决定了诸如王爷,文臣,武将等没有反叛的资本与实力,而且他还很怕阿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