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進下來講的這個是中華國術傳統形意拳(這個小編聽說很厲害哦)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形意拳,象形取意,為三大內家拳之一。為李洛能祖師所創。電影《一代宗師》中的馬三用的就是形意拳。在清末,民國也出現了一大批高手,如郭雲深,尚雲祥,孫露堂等。隨著《逝去的武林》出版後,掀起了形意熱,鑑於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學習需求,淺談形意拳練習之步驟。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伸筋拔骨,開肩開胯。

拉伸,不僅可以讓四肢靈活,腿踢向任何高度和角度,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力道在體內傳遞得更加順達,筋長則力大,可以保持力道在身體裡傳遞順達,民國中央國術館的,形意,八極都是以譚腿來開肩胯的。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站三體式。

九轉三回是一式,說的就是三體式。三體式不是拳擊等的格鬥警戒式,它是規範形意發力間架結構的,規矩就是二十四法。

形意拳有八須:頂、扣、圓、毒、抱、垂、曲、挺。每一須對應人體三處,合計為二十四法。拳式站定,此八須具備焉,皆所以蓄力養氣,使敵我者無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

三頂:頭上頂,有沖天之雄;手外頂,有推山之功;舌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

三扣:肩扣,則氣力到肘;膝胯扣則全身氣湊;手足指掌扣,則周身力厚。

三圓:脊背圓,其力摧身;前胸圓,則兩肘力全;虎口圓,則勇猛外宣。

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觀兔之飢鷹;手毒如撲羊之餓虎。

三抱:丹田抱氣,氣不外散;膽量抱身,臨事不怯;兩肘抱肋,出入不亂。(另一說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

三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肩垂則肩能摧肘;肘垂則肘能摧手。

三曲:兩肱宜曲,曲則力富;兩股宜曲,曲則力湊;手腕宜曲,曲則力厚。

三挺:頸挺則精氣實頂,腰挺則力達四肢;膝挺則有彈力。 ——摘錄於李仲軒《逝去的武林》

少林的基本功馬步,詠春拳的二字鉗羊馬,形意的三體式,不同的基本功服務於不同的拳種。三體式也是形意拳區別於其母拳心意拳的一個顯著特徵。

1.三體式主要是練在放鬆中的剛性結構,

2.手足相通,外六合,達到六合整勁,太極,八卦掌練的也都是這個整勁,六合整勁。

3.啟動速度更快,後腳蹬地的力迅速傳達於前手。也就是豎勁。

常見誤解:

三體式是類似於拳擊的警戒式,(打人不見形,見形不為能)

三體式是練後腿力量的。(練整勁,勁力周全的六合整勁,不是練某腿的力量,練一腿之力,何談整勁?不要用現代體育的思維來理解。)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五行拳

五行拳,劈,崩,炮,鑽,橫拳。

起手先練劈拳,劈拳要在開闊的地方練幾趟先把氣息練開,劈拳含鑽拳,鑽橫不分家,可以很好的體會形意拳的起、鑽、落、翻的翻浪勁。

崩拳,郭雲深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半的美譽。崩拳起手半陰半陽,有舟行浪頭之勢,後腳之蹬地之反作用力,腰胯扭轉協調之力,拳打一陰返一陽。

炮拳和後手直拳相似,走偏門多了個炮架。

橫拳,起橫不見橫,不離中線,多用於防守,顧打合一。

鑽拳主攻敵之咽喉。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十二形

形意拳十二形是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臺)、鷹、熊十二種動物的合稱。

虎撲,老虎捕食的時候,縱身跳躍,用前爪撲倒獵物,後腿的蹬,脊柱身軀的蓄力與束展,虎撲之勇。

蛇有撥草之能,纏繞之巧。

猴有縱山之靈,攀援之巧。

。。。。。

形意拳,象形取意,用語言說不好理解的時候,就用動物來形象的表達出來,更容易理解,是不同的勁力以及勁力的用法,身法,步法。長期練習後,身體,反應,速度都會發生變化,有結實的肩膀,有力的兩腿,剛爪,非常快的啟動速度,腰胯的靈活,腰胯蓄藏力量的開發,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性的學習。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最後就是實戰了,有了功力,放不到人身上也是白搭。不能僅僅滿足於說手。步法,身法,速度,力量;時機,距離,角度,節奏的把握。。。既得藝,必試敵,要讓拳從實戰中來打實戰中去,到實戰中檢驗,完善自己的功夫,增長自己的經驗,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