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进下来讲的这个是中华国术传统形意拳(这个小编听说很厉害哦)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形意拳,象形取意,为三大内家拳之一。为李洛能祖师所创。电影《一代宗师》中的马三用的就是形意拳。在清末,民国也出现了一大批高手,如郭云深,尚云祥,孙露堂等。随着《逝去的武林》出版后,掀起了形意热,鉴于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学习需求,浅谈形意拳练习之步骤。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伸筋拔骨,开肩开胯。

拉伸,不仅可以让四肢灵活,腿踢向任何高度和角度,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力道在体内传递得更加顺达,筋长则力大,可以保持力道在身体里传递顺达,民国中央国术馆的,形意,八极都是以谭腿来开肩胯的。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站三体式。

九转三回是一式,说的就是三体式。三体式不是拳击等的格斗警戒式,它是规范形意发力间架结构的,规矩就是二十四法。

形意拳有八须:顶、扣、圆、毒、抱、垂、曲、挺。每一须对应人体三处,合计为二十四法。拳式站定,此八须具备焉,皆所以蓄力养气,使敌我者无所措,此亦五行拳特有者也。

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

三扣:肩扣,则气力到肘;膝胯扣则全身气凑;手足指掌扣,则周身力厚。

三圆:脊背圆,其力摧身;前胸圆,则两肘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

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扑羊之饿虎。

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事不怯;两肘抱肋,出入不乱。(另一说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

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肩能摧肘;肘垂则肘能摧手。

三曲:两肱宜曲,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手腕宜曲,曲则力厚。

三挺:颈挺则精气实顶,腰挺则力达四肢;膝挺则有弹力。 ——摘录于李仲轩《逝去的武林》

少林的基本功马步,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形意的三体式,不同的基本功服务于不同的拳种。三体式也是形意拳区别于其母拳心意拳的一个显著特征。

1.三体式主要是练在放松中的刚性结构,

2.手足相通,外六合,达到六合整劲,太极,八卦掌练的也都是这个整劲,六合整劲。

3.启动速度更快,后脚蹬地的力迅速传达于前手。也就是竖劲。

常见误解:

三体式是类似于拳击的警戒式,(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

三体式是练后腿力量的。(练整劲,劲力周全的六合整劲,不是练某腿的力量,练一腿之力,何谈整劲?不要用现代体育的思维来理解。)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五行拳

五行拳,劈,崩,炮,钻,横拳。

起手先练劈拳,劈拳要在开阔的地方练几趟先把气息练开,劈拳含钻拳,钻横不分家,可以很好的体会形意拳的起、钻、落、翻的翻浪劲。

崩拳,郭云深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半的美誉。崩拳起手半阴半阳,有舟行浪头之势,后脚之蹬地之反作用力,腰胯扭转协调之力,拳打一阴返一阳。

炮拳和后手直拳相似,走偏门多了个炮架。

横拳,起横不见横,不离中线,多用于防守,顾打合一。

钻拳主攻敌之咽喉。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十二形

形意拳十二形是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鸟|台)、鹰、熊十二种动物的合称。

虎扑,老虎捕食的时候,纵身跳跃,用前爪扑倒猎物,后腿的蹬,脊柱身躯的蓄力与束展,虎扑之勇。

蛇有拨草之能,缠绕之巧。

猴有纵山之灵,攀援之巧。

。。。。。

形意拳,象形取意,用语言说不好理解的时候,就用动物来形象的表达出来,更容易理解,是不同的劲力以及劲力的用法,身法,步法。长期练习后,身体,反应,速度都会发生变化,有结实的肩膀,有力的两腿,刚爪,非常快的启动速度,腰胯的灵活,腰胯蓄藏力量的开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性的学习。

形意拳亦或行意拳

最后就是实战了,有了功力,放不到人身上也是白搭。不能仅仅满足于说手。步法,身法,速度,力量;时机,距离,角度,节奏的把握。。。既得艺,必试敌,要让拳从实战中来打实战中去,到实战中检验,完善自己的功夫,增长自己的经验,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