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晚年爲什麼性情大變,成爲了昏君?

是瓜不是菜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當年曹操對孫權的評價。

孫權是英雄,是三國時代名君之一。然而,英雄未必一生都是英雄,名君善始未必能善終。當一個人握有無限的權力,久而久之,會滑下腐敗、墮落的深淵。因為人不是機器,而是情緒的動物,人的觀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研究歷史時,發現人的複雜性,曾經英明的領袖,會變成嗜血狂魔,比如明代的朱元璋。據筆者研究,專制者越到老年,性格越發殘忍,其中之原因,大概因為自己對死亡的恐懼而導致漠視別人的死亡。當他發現權力、富貴以及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在死神到來時變得一文不值時,更會囂張地、肆無忌憚地在活著時享受權力的快感。當一個人漸漸蒼老時,壯年時那種自信漸漸消磨掉,身體的羸弱容易懷疑別人有圖謀不軌的企圖,隨之而來是疑神疑鬼。即便英明一世的漢武帝,晚年時也草木皆兵,屢興大獄,處死自己的妻兒子女毫不動心,儼然已是人間魔王。

公元238年,即司馬懿東征公孫淵的那年,孫權五十六歲,雖說不上老,卻已經掌權達三十八年之久。或許是公孫淵的下場讓他觸目心驚,別看坐在臺上風風光光,一旦風光不再,下場比誰都淒涼。孫權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開始相信權力,而不相信別人。獨裁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經常不約而同地做出同一選擇:加強特務機構,任用酷吏以威懾群臣。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原本不起眼的人物突然火箭般躥起,成為東吳帝國人人畏懼的大神。此人名叫呂壹,官職是中書郎,這本不是級別特別高的官,孫權交給他一個新差事,叫“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什麼意思呢?就是各級官府、州郡有監督權。這官權力有多大,光看名稱是看不出來的。起初呂壹還比較老實,不敢太過分,後來他發現一個事實,這個機構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皇帝通過它刺探、掌握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這個機構,有點類似明代錦衣衛、民國的軍統,論別級不一定很高,論實際權力則大得驚人。

很快,呂壹就嚐到甜頭。什麼叫權力,能操縱別人生死就叫權力。呂壹精通法典,凡看不順眼的人,他只要略施小計,引用法律條文發動巧妙的攻擊,可以把無辜的說成有罪,把活的說成死的。幾次打擊報復後,呂壹更加膽大妄為,自以為是皇帝的獵犬,自然有咬人的權利。於是乎,大臣們最細小的過失,也經他的口傳到孫權耳中,然後根據個人好惡添油加醋。

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圍所籠罩。其實,孫權時代的特務機構與明代錦衣衛、東廠是不能相比的,只是東吳政治清明四十多年,忽然急轉直下,沒人能夠適應。只有太子孫登還敢於進言幾句,可是他哪裡曉得父皇的內心世界,孫權一句也聽不進去。連太子的話都沒用,其他人只好閉緊嘴巴,不發表意見,遠遠望見呂壹,都不敢正面而視。

呂壹更加膽大妄為了。

江夏太守刁嘉與呂壹有隙,呂壹誣告刁嘉“謗訕國政”,就是誹謗、嘲諷國家政策。呂壹摸準孫權的性格,當了快四十年的領袖,“偉光正”的形象是要的,汙衊偉大領袖怎麼行!孫權怒了,刁嘉果然“刁”,拿下,入獄嚴審。這一審不要緊,呂壹乘機擴大打擊面,被株連者甚眾。

江夏太守是地方大吏,侍中是朝中重臣,都輕而易舉被呂壹構陷,還有誰能逃過其魔爪呢?很快,呂壹的目的竟然直指丞相顧雍。他暗地裡收羅顧雍一些過失,秘密向孫權檢舉揭發。晚年的孫權對臣屬防患心很強,大為震怒。關鍵時刻,黃門侍郎謝宏救了顧雍,他對呂壹說,顧雍若是倒了,潘浚必成丞相,而潘浚正是呂壹的眼中釘。

潘浚是東吳帝國重臣,與上大將軍陸遜堪稱是吳國的兩大支柱。潘浚為人耿直,絕不逆來順受。他與陸遜駐軍於武昌,兩人每每談及呂壹亂政,無不痛心疾首,說到動情處往往淚流滿面。

呂壹不死,東吳必亂。

一個計劃在潘浚腦海裡形成:進京面聖,扳倒呂壹。他上書請求入朝,目的是要當著孫權的面揭發呂壹的罪惡。潘浚回到首都建業後,令他倍感失望的是,連太子孫登的進言孫權都置之不理,兒子的話聽不進去,會聽他一個大臣的話麼?行動超越語言。既然扯嘴皮子沒用,那就真刀真槍地幹吧!

潘浚要幹什麼呢?刺殺呂壹!

他擺下酒宴,大宴賓客,朝中文武大臣皆在邀請之列。他的計劃,是在酒宴過程中,親自刺殺呂壹,結果這個大特務的狗命。要知道呂壹現在是孫權身邊的大紅人,刺殺的後果可想而知。然而,為了國家的未來,潘浚已經沒時間去理會後果,哪怕賠上身家性命,他也要為國除賊,為民除害。

然而,刺殺並沒有成功。因為呂壹根本沒去參加宴會。滿朝的人都知道他對呂壹恨之入骨,呂壹怎麼會不知。別看呂壹狐假虎威,其實很怕死,若一腳踏進潘浚家,恐怕是直著進去,橫著出來。

對呂壹的倒行逆施最為抵制的是軍方,眼看顧雍、陸遜、潘浚三人處境日益惡化,西陵督步騭上書皇帝孫權,認為三位大臣“志在竭誠,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進一步指出,不應該由其他官員監視、考核他們,試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評判品格高的?

孫權仍沒有理會步騭,這種態度助長了呂壹的囂張氣焰。作為一個政壇上後起之秀,呂壹對國家沒什麼功勳可言,唯有依靠網羅罪狀、屢興大獄來刷自己的存在感。左將軍朱據不幸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朱據案十分可笑,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呂壹這名酷吏羅織罪狀的手段。事情是由一筆錢款引發的:朱據的部曲有一筆三萬錢的中央財政拔款,但是這筆款突然不翼而飛。呂壹懷疑朱據私吞這筆公款,但懷疑歸懷疑,他沒有確切證據,不好直接找朱據對質,便逮捕其手下的財務主管,嚴刑逼供。嚴刑的結果,沒有逼出口供,倒把人給拷打致死。死幾個人算什麼,冷血動物呂壹沒放在心上,把死者屍體扔出監獄。

與呂壹相比,朱據比較有人情味,看到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冤死,心裡十分難過,便買了棺材,為他入殮下葬。沒想到這竟然成為朱據的罪據,呂壹當即奏報皇帝孫權:朱據為主管厚葬,肯定是因為主管為他隱瞞貪汙三萬錢的事實。沒有好處,你能做這好事嗎?呂壹的邏輯,倒是代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邏輯,就像當下“扶老人”被反誣時,訛人的一方總說:“你要沒撞,會這麼好心去扶嗎?”

這種邏輯看上去很可笑,可悲哀的是它有一定的市場。至少孫權看了後是認同的:對呀,你朱據厚葬嫌疑犯什麼意思,莫非你才是背後主犯?查,給我狠狠地查!朱將軍朱據現在才明白,自己能統率千軍萬馬,可是一個小人就可以把他打翻在地了。怎麼辦?他百口莫辯,那三萬錢怎麼不翼而飛,他的確不知情,沒找到那筆款,就沒法洗去嫌疑。唉,他長嘆一聲,看來是免不了坐牢了,他索性搬出家門,鋪了個草堆,畫地為牢,聽候定罪。

也算朱據運氣不錯,正當呂壹打算窮追猛打時,公款失蹤案有了重大線索。典軍吏劉助指證,這筆三萬錢的公款乃是被工匠王遂以詐騙手段冒領,與朱據及左右親信毫無關係。劉助的證據來得太及時了,不僅救了朱據一命,還揭露呂壹濫用刑法、草菅人命、構陷大臣的違法犯罪行為。

按理說,朱據這個案件所涉及的款項數額並不大,無須如此興師動眾。呂壹之所以想整垮朱據,不僅因為他是左將軍,更在於他另一個身份:孫權的女婿。要是孫權女婿都成為自己的囚徒,誰還敢與自己作對呢?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次,呂壹的好運是走到盡頭了。

呂壹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時間,朝臣們群情激昂,彈劾這個大特務。孫權重用呂壹,是想通過特務機構達到控制群臣的目的,說白了,呂壹就是條走狗罷了。在中國歷史上,酷吏的下場一般都不好,得勢時呼風喚雨,失勢時千夫所指、萬民唾罵,皇帝先放出走狗咬咬人,讓人畏懼,然後又宰幾條狗以彰顯恩德,這就叫恩威並施。

呂壹得罪的人太多,乾的壞事也太多。審理呂壹案件的人,正是曾被他陷害過的丞相顧雍,這次難逃一死了。

大特務呂壹如一陣風,旋起旋滅。

然而,在大家拍手稱快時,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回顧呂壹擅權的來龍去脈,可以清晰地發現吳國曆史已然走到一個轉折點。孫權已經從一代明君滑向暴虐的深淵,清明的政治將籠罩恐怖的陰影。這背後的原因,正是帝王權力無限制膨脹的結果,“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以孫權之賢,也不能倖免於此。

敢於觸犯孫權的人,只有老傢伙張昭。張昭病逝於公元236年,僅僅兩年後,便出現呂壹亂政。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張昭對於東吳帝國的政治有著何等重要的作用。孫權並不太喜歡張昭,但好歹一直記得他是母親臨終前指定的託孤大臣,這也是張昭敢於叫板孫權的底氣所在。有張昭在,孫權總有所顧忌,不得為所欲為,這一點點限制是彌足珍貴的。連這點限制也沒有,一代大帝孫權離暴君的日子也不遠了。

在讀了許多歷史之後,筆者發現人是複雜善變的,人的道德在權力的衝擊下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在巨大權力面前仍保有一顆仁愛之心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且其中有些人只是因為死得早而已。“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倘若王莽死得早,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道德楷模;有人說,希特勒要是在1938年前死掉,他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英雄。歷史就是這麼會開玩笑,從道德楷模到騙子,從民族英雄到民族罪人,其中的鴻溝並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君山話史


人老了就會犯糊塗,比如那個誰?早年揮斥江山,晚年稀裡糊塗。老糊塗老糊塗,不就是這麼來的麼?別想多了,我說的是漢武帝、梁武帝、孫權和乾隆這幾個老糊塗。



吳大帝孫權,乃虎將孫堅之子,小霸王孫策之弟。在他九歲的時候目睹父親去世,十八歲的時候又目睹哥哥去世。父親給他留了一套可靠的武將班底,哥哥給他留了一套不太可靠的文臣班底以及江東六郡之地。也就是說,孫權就是命比別人好,落地就能直接撿三級頭,98 K,把他妹夫劉皇叔羨慕的不要不要的。

當然了,孫權也不是吃素的。十八歲繼承父兄的基業,江東在他手上沒有沒落,反而愈發的昌盛繁榮了。就連曹操也讚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不過曹操這話就說的有點噁心了,魏武帝到處佔人便宜!先噁心了劉表父子一把,諷刺劉琦劉琮哥倆是豬狗;接著又噁心了孫權一把,彷彿在說孫權這廝只配給我曹操當兒子;最後連劉皇叔也噁心了一把。為啥?誰讓皇叔要給孫權當妹夫的。這倆犢子都得給我老曹當兒子!



跑偏了,再回來說孫權。

孫權的前半生還是很努力的,雖然五次伐合肥失利,被後人譏笑為“孫十萬”。但這並不能掩蓋孫權的光芒,起碼父兄的基業在他手上沒有垮掉,相反還有擴張。並且東吳一班文臣武將在他手下都還算賣力,很少有聽說東吳不服孫權的情況。這就足以證明孫權是個人物!

但是,孫權的性格在長子孫登病死後,突然大變。變成了一個看誰都像奸臣,整天疑神疑鬼的人。

孫登,孫權長子。出生於赤壁之戰之後的第二年,當時東吳打贏了赤壁,又奪取了南郡,步入了一個大擴展時期。孫登在此時出生,可謂是喜上加喜,孫權對他寵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就立為了繼承人。

黃龍元年(公元229 年),孫權稱帝,並立孫登為太子。稱帝后沒多久,孫權就帶著兩班文武大臣回到了建業,將孫登留在武昌攝政,還給他配了一部分的官員。儼然有一國兩都,兩套班子的模式。(後面再解釋孫權為什麼要把孫登留在武昌)

孫登在武昌待了三年。三年後,實在是待不住了。為什麼?喜歡看宮鬥劇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道理:太子離皇帝太遠太久,容易被別人做文章。孫權雖說信任兒子,但父子倆畢竟相隔千里,如果別人在後面偷偷使了什麼絆子、下了什麼圈套,惹得孫權大怒,孫登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因此孫登乘弟弟孫慮病死之機,以弔喪的名義回到了建業,然後就不走了。他跟老爸說:我離家多年,一直都不在您的身邊,這樣於孝道有虧。而且我是真的特別特別的想您,所以您還是讓我留在建業吧!孫權最終同意了孫登的請求,讓他留在了建業。

春,正月,吳主少子建昌侯慮卒。太子登自武昌入省吳主,因自陳久離定省,子道有闕;又。乃留建業。——《資治通鑑•卷七十二•魏紀四》

PS:生在帝王家,親戚死了,尤其是親兄弟死了,對於其它皇子來說,真的不見得是什麼壞事。





到這裡,填前面的坑。孫權之前為什麼要把孫登留在武昌呢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留太子登及尚書九官於武昌,使上大將軍陸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二郡事,董督軍國。

從史書記載來看,

孫權並不是把兒子一個人留在千里之外的荊州,而是讓他和陸遜一起鎮守荊州。並且孫權還給了陸遜當時最高的行政權利——大將軍兼任荊州牧,董督軍國

這也就是說,陸遜才是武昌乃至荊州的實際控制人。名義上,孫權讓陸遜輔佐孫登,實際上是孫權讓孫登留在武昌,監督陸遜

為啥要監督陸遜?因為信不過唄!陸遜的權力實在是太過於位高權重了。東吳有三個州,陸遜佔了一個,東吳二十三萬大軍,陸遜統領一半左右。陸遜當時的權力,幾乎能夠跟孫權五五開,他要是心懷叵測,造反成功的概率是百分百。那要是換掉陸遜行不行呢?不行!別的人沒有陸遜的能力,荊州還是會丟

換而言之,孫權是用陸遜的實力防著魏國的軍事入侵,然後又用太子孫登來防著陸遜可能出現的異心。

一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當年的劉備。為什麼劉備要讓關二爺守荊州,別人都不行?因為只有關二爺的才能和忠誠能夠符合劉備的標準。其它的張飛、趙雲、諸葛亮都不合適。



所以孫權晚年昏庸的根源就在於此,他是既要用人,又要防人。

當時三國鼎立,打仗是常有的事。孫權要維護東吳的基業,就要捨得放權,給大將們足夠的權力,否則東吳的江山要完。這就跟諸葛亮在蜀漢獨攬大權,曹爽在曹魏一手摭天是一樣的道理。孫權當時安排孫登和陸遜相互牽制,也是為了磨合他倆的私人交情,以免自己死後倆人不和

應該說這個安排是好的,只不過孫登早於孫權和陸遜先死了。這一下孫權就急眼了!他自己六十歲了,誰知道還有幾年能活的?所以要馬上立新太子,保證東吳的基業能傳承下去。而就是因為立太子的事,導致孫權和陸遜的矛盾激化,促使陸遜最後鬱鬱而終。孫權也是渾渾噩噩,糊里糊塗的。

孫權一開始想立孫和為太子,可偏偏孫權又很鍾愛另一個兒子孫霸,哥倆的待遇一樣高。這樣一來,政局的平衡打破了,也給某些陰謀家提供了投機的機遇。

像陸遜、諸葛恪、顧潭、等手握重權、奉禮而行的大臣就堅決支持孫和,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畢竟當時儒家盛行,陸遜自幼飽讀儒家詩書,奉行一貫的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正統。他認為太子和魯王,一為長、一為次,該擁護誰是最清楚不過的。但孫權卻不這麼認為,他認定陸遜等人就是在押寶,而且你陸遜在荊州,揚州的事犯得著讓你操心?

於是孫權和陸遜的矛盾又回到了起點,皇帝不信任鎮守邊疆的大將!他最怕外邊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內臣,特別是太子勾結,一旦有了野心,裡應外合,他的江山就不保了。於是孫權就派人質問陸遜,而陸遜也是個直腸子性格,他想回京解釋,希望孫權會接受他的建議,豈料孫權懷疑他的意圖,不但不同意他回京,反而又多次派出使者趕赴荊州,責問他意欲何為?因此陸遜遭受了巨大的壓力,結果就是鬱鬱而終。

陸遜的死,不僅沒有讓矛盾緩和,反而讓東吳的矛盾更加尖銳了。最後事態鬧大,孫權也不得不下狠手,廢黜太子,賜死魯王,而另立了孫亮為太子。而孫亮又因為能力不行,淪為權臣的傀儡。東吳也因此一蹶不振……



其實縱觀孫權的一生,他並不是晚年才防著大臣,實際上他早年就已經如此了。比如赤壁之戰時,他讓周瑜帶兵先行,自己再帶兵隨後更進,就是怕周瑜有什麼小動作,隨時都在防著他,只不過周瑜早死,他跟孫權才沒有什麼矛盾。

但是陸遜賊能活,孫權對他的戒心也是伴著年紀與日俱增。孫權也因為年紀大了,對性格中多疑、好殺的缺陷也不再加以掩飾。對東吳的文武官員,只要稍有差錯,就要起殺心。這不是他晚年的問題,而是一直都有的問題

所以說,孫權為什麼晚年性情大變?因為他原本就是這種性格!只不過人到晚年,對自身的剋制力沒有那麼強了,原本人性中的陰暗面顯現出來了而已。

另一方面,打擊吳國的江東大族,也是孫權必須要做的事。所謂的江東大族,是指在東吳本地的顧、陸、朱、張四個土著大姓。他們人口眾多,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家族與家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人不僅有錢,而且還在東吳政壇身居要職。在孫權看來,這些土著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強地主,如果他們的勢力過於膨脹,那是不利於孫家在東吳的專制統治的。

說的再直白一點,東吳這個政權,實際上是一個封建領主聯盟。孫權是最大的領主,各將領是小領主,各家都有兵。

在三國那個年代,魏蜀吳都存在士族膨脹的問題,但只有東吳的問題最嚴重。這個事,孫權必須要管,否則留到兒子再來管,就鎮不住場面了。畢竟曹爽和司馬懿在曹魏篡權,孫權是看在眼裡的。



最後做個總結:

第一、孫權並不是真的昏,他只是對士族坐大的現象不能再忍了。從本質上,這是也維護自己的權威;

第二、孫權的資歷擺在那裡,東吳沒有人能跟他抗衡。比他老的都死了,比他小的又不如他他強大。以前想做不敢做的,到了晚年也都敢幹了;

第三、孫權精明的很,臨時前還坑了陸遜兒子陸抗一把。他跟陸抗說,自己以前因為聽信讒言,有對不起令尊的地方,這是我的過錯。你把以前我給令尊的詔書,全都燒燬吧,千萬別讓人看見,免得流傳出去影響我的英名。臨死還要跟晚輩耍花招,玩心眼,這哪是老糊塗的人吶?

當然了,要非說他昏也可以。畢竟中國歷史上能活過七十歲的皇帝(包括國王)一共只有十四個,基本上沒有晚年不昏的,孫權也是其中之一。漢武帝劉徹早年雄才大略,晚年還不是糊里糊塗的。畢竟年紀大了,不能用年輕人的標準來要求老齡人。


Mer86


孫權最突出的特點是用人,能做到知人善任,周瑜稱讚自己的這位領導“親賢貴士,納奇錄異”,既能與下屬樣近、打成一片,又能發現和任用各種各樣的人才,《三國志》評論孫權有“識士之明”,這方面的例子比較多。

孫權很重情義,對待臣下能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對他們充分放權、充分信任,這是孫權用人上的特長,是他受到部下擁戴的重要原因,也是孫吳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到了孫權晚年這些優點似乎都沒了,孫權有幾件事沒有處理好,尤其在對內方面,都與人事有關,最重要是立儲和託孤問題。

孫權的長子名叫孫登,孫權稱帝后立他為太子,本來一切按部就班,但孫吳赤烏四年(241年),年僅33歲的太子孫登患病去世了。

孫權有7個兒子,長子孫登,次子叫孫慮,早於孫登而死,孫登臨終前向孫權上疏,希望立三弟孫和為太子,孫權答應了,於孫登死後的次年下詔立立孫和為太子。

本來也是挺好了,孫和是孫權當時在世兒子中年齡最長的,沒有犯“廢長立幼”的大忌,但孫權發現孫和身上有許多普通人的優點,比如善良、好學、待人誠懇、能體諒別人等,但作為孫吳未來的皇帝,又得他缺少帝王的霸氣,駕馭不了群臣。

基於這些考慮,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不久,孫權突然下詔封孫和的弟弟孫霸為魯王,並對他“寵愛崇特”。這向外界釋放了一個信號:孫權可能改立孫霸為太子。

與袁紹當年面臨過的情況一樣,孫吳的大臣們很快分成的兩個陣營,一方支持太子孫和,一方支持魯王孫霸,太子一般居東宮,孫吳的東宮又稱南宮,所以這場鬥爭被稱為“南魯之爭”。經過魯王一黨的不懈努力,孫和最終失寵,孫霸勝出,但這時孫權更為憂慮。孫權曾對侄孫孫峻說:“子弟不和,臣下分成兩派,將導致袁氏之敗,被天下人恥笑。太子只能立一個人,怎能不引起爭鬥?”

猶豫了一年多,孫權下令將太子孫和軟禁於宮中,後來將他廢黜,但孫權對魯王一黨也失去了好感和信任。孫吳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下詔立年齡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孫亮年僅7歲,孫權將原太子孫和貶為平民,將魯王孫霸賜死,孫霸身邊親近的人全部被誅殺。

這時孫權已經60多歲,身體、精力都衰老得很快,得考慮後事了。新太子年幼,只能像曹魏和蜀漢那樣來一次託孤了。

孫權跟大家商議可向誰託付後事,朝中文武一致認為非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莫屬。孫權雖然從小就喜歡諸葛恪,也對他進行了刻意栽培,但孫權認為諸葛恪有剛愎自用的毛病,心中猶豫。

不過,孫權也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人選,猶豫了一年多,最後孫權還是託孤給了諸葛恪,正如孫權所擔心的那樣,諸葛恪的才能遠不及他的叔父諸葛亮,這是一次失敗的託孤。

孫權死後孫吳內部接連發生了數起內鬥,一再挫傷了孫吳的元氣,孫吳後期其實只能勉強自保,根本談不上進取中原、統一天下了。

同樣是孫權,為何前後判若兩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有三個:

一是功成名就,有些驕傲思想,孫權很有能力,18歲接班,建立了孫吳的帝業,確實可以笑傲群雄,又把曹操、劉備甚至曹丕都熬死了,有些自負,容易剛愎自用。

二是孫吳在事業不斷做強做大的同時,內部卻越來越複雜,這是因為孫吳大族的勢力很大,能左右朝局,孫權需要制衡他們,但孫權又是個在下屬面前拉不下臉的人,只能私底下進行防範。

三是孫權的年紀大了,精力不如青壯年時,更容易滋生多疑的性情,越是想在自己身後給接班人一個穩妥的班子,越容易犯錯誤。

不過,總的來說孫權仍然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儘管也有嚴重的失誤,但他身上的優點多於缺點,孫權也是三國時代的一個能人,是可以與曹操、劉備並列的一代英豪。


南門太守



孫權晚年為何會性情大變,成了昏君?

地壯孫權氣,雲凝庚信愁。孫權自幼聰慧,博學多識,曾歲父親孫堅討伐董卓,途經荊州,孫堅被荊州牧劉表射殺,年僅七歲的孫權隻身遊說劉表,要回了父親的屍體。孫權不但有勇有謀,而且壯志凌雲,在孫策死後,孫權繼承父兄大業,任命周瑜為大都督,赤壁之戰,大破曹操百萬大軍。


後來又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陸遜在夷陵地區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一敗塗地。可以說孫權是一個之人善任的明君,然而在孫權晚年,他卻犯了許多不可饒恕的錯誤,太子之爭,陸遜之死,自己重用奸臣呂壹等,孫權晚年為何性情大變,成為昏君,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孫權在位長達三十多年,由於年老體衰,疑慮重重,加上遼東公孫淵被司馬懿誅殺,這些都加上了孫權對於權利的控制慾,於是他重用了奸臣呂壹。孫權年少輕狂,胸懷天下,也是難得的明主,但到了他晚年時期,思維遲鈍,加上孫權對與整個東吳朝政的把控並不是很緊密,尤其是一直被大都督架空。後來238年,司馬懿征討遼東,誅殺公孫淵,更讓孫權認識到權利的重要性,一但君主失去權利將會任人宰割。於是孫權開始重用奸臣呂壹。


呂壹被任命為中書典校郎,這個官職是專門檢查地方州郡官吏的,呂壹這個人為人陰險毒辣,其實他的官職並不是很高,但卻直接受孫權管制,呂壹開始到地方巡視並沒有膽大妄為,後來有一些人得罪了他,他就開始嫁禍別人,由於孫權信任呂壹,很多大臣都蒙冤被害。呂壹見到孫權對其不聞不問,就開始肆無忌憚,其魔爪伸向朝廷大臣,開始大肆剷除異己,就連太子的話孫權也聽不進去,只相信呂壹一人,久而久之,整個朝堂烏煙瘴氣,忠臣都不敢諫言,東吳由此走向衰落。


其次孫權由於長期的隱忍壓抑,導致晚年性情大變。孫權沒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更沒有北方根基穩固,因此赤壁之戰,孫權就曾經受曹操的欺負。孫權也沒劉備漢室末胄的身份,皇親國戚才是正統,更沒有關張趙這樣的勇將,就連荊州也要借給劉備。對內孫權的權利經常被大都督架空,為了贏得最終勝利,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偷襲荊州,或者是夷陵之戰,孫權都把全部權利交給了大都督。後期大都督陸遜竟然參與太子之爭,這也讓孫權深惡痛絕。


多年的隱忍,很多壓抑的負面情緒,在孫權晚年逐步爆發,盟友遼東公孫淵被殺,孫權更認為奇恥大辱,因此孫權開始懷疑身邊的每一個人,設立直接管轄的中書典校郎,懷疑身邊的大臣,因懼怕大都督陸遜獨攬朝政,將其逼死,後來又廢掉了太子,更可恨的是孫權居然殺了自己的兒子,真可謂是喪心病狂,孫權晚年性情大變,也是和其一生的經歷有關。


再次孫權稱帝后,野心勃勃,但卻讓他成了剛愎自用猜忌心很強的人。孫權耗死了曹操,氣死了劉備,晚年有大快人心的當了皇帝,於是更加肆無忌憚,認為天下唯我獨尊,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最主要是聽不進去大臣的忠言,晚年的孫權便的更加剛愎自用,但由於孫權對實權把控的不嚴,增加了其對大臣們的猜忌。孫權開始不相信任何人,對朝廷大臣都要逐個排查,戍守邊疆的將領,都要將自己的妻兒留在建業做人質,一但他們有所異動,就將將士們的家人處死。由於孫權晚年性情暴虐,後宮也更加混亂,妃子們爭寵,兒子們爭奪皇位,為日後子孫同室操戈,埋下了禍根,史載:

吳嘉禾三年(234年),廬陵人李桓、羅厲扯旗造反,孫權派兵鎮壓,苦戰3年才將義軍剿滅。236年,鄱陽人彭旦聚眾反抗。

你是如何看待孫權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不知道這個題目是誰出的?為什麼會出這個題目?

個人認為孫權才是三國中間最不容易的一個君主,他面臨的困難遠比曹操和劉備要大,能夠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證明他的能力,當然,他的很多選擇都是不得已為之,都是根據形勢必須做出的選擇,談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們來看孫權的困境。

從外部來看,孫權面對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個是以劉皇叔自居的劉備。兩個人都以漢室正統自居,佔據了道德高位,而孫權就顯得不倫不類了,他不過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罷了。統一天下對孫權來說只是一個空想,也可以說連想都不要想,處在兩強的夾縫中間,能自保就不錯了。

從內部來看,他的江山基業和政治班底,都來自於孫策的轉讓。孫策剛剛打下江東六郡,沒多久就死掉了。

孫權接班的時候年僅18歲。不管是江東土著勢力還是孫氏宗親,都有叛亂和勾結外敵的事件發生,也就是說,孫權的江山並不鞏固。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張昭,武有周瑜。以他們兩個人為首領導團隊控制了東吳的政權,一開始孫權對他們兩個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為他們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張昭卻活了很久,孫權對他一直既容忍有鬥爭,到了張昭的晚年,孫權還不忘諷刺張昭一把:當年赤壁大戰時,你勸我投降曹操,如果當年聽你的,朕會有今天的地位嗎?朕又會是在哪裡呢?

其次,我們來看孫權即位後的一系列政治選擇。

對外與劉備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偶爾也會向曹操稱臣,敲打一下劉備。不管出於哪一種選擇,都是在為東吳爭取一個最好的外部環境和現實利益。

對內,孫權做的事情就比較多了。既要安撫孫策留下來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攏江東本土勢力來維護政權穩定和牽制孫策的政治班底。同時,孫權還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團隊。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戰略大師魯肅,他為孫權規劃了東吳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實施方案。另外一個就是陸遜,他是江東本地四大家族的傑出代表,他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打敗了劉備,抵抗了曹丕,鞏固了江東的外部局勢。

鑑於孫權的內外壓力都比較大,所以他沒有辦法作出大的改革調整。孫權只能在孫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馬和江東的四大家族中間做政治平衡,讓他們相互牽制,以便於自己的整體管控。

最後我們來看孫權晚年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這麼做?

在三國中間,劉備政權的主體是外來政權,依靠的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關係非常不好,因此很難得到本土勢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滅亡。曹魏政權則相反,過度依賴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終被司馬懿奪權。

相對於劉備和曹操而言,孫權的東吳最後才滅亡,就是孫權政治路線正確的結果。孫權沒有過度的依賴哪一方勢力,而是在各方勢力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所以能夠長期維持自己的統治。

到了孫權的晚年,孫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孫權的嫡系人馬中,外來勢力逐漸凋零,江東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為了維持政治平衡,孫權不得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尋找不同的藉口,嚴厲打壓江東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陸遜,殺死了不少江東四大家族的人才。為了鞏固東部的政權,他還廢掉了自己和江東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說,孫權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做出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維護孫氏江山,讓各派勢力能夠達到一個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勢力過大,孫權就會出手打擊。

這一切都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必須採取的政治手段,也是東吳能夠堅持到蜀國和曹魏滅亡之後,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才被滅亡的國家。

對於一個實力並不強大的國家而言,孫權能做到這個程度,實屬不易,誰又敢說孫權是一個昏君呢。


新知傳習閣



孫權晚年為什麼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變成了一個“性多猜忌,果於殺戮”的昏聵之君,是有原因的。

孫權的晚年,面臨的主要矛盾已從國外轉到了國內,蜀漢偏處蜀川一隅,東吳則佔據了長江中下游和嶺南一大片土地,憑藉長江天塹足以阻擋曹軍南下,江南經濟的發展也足以劃江自守。國家主要矛盾發生改變後,江東大族的勢力有了急劇擴張和發展。 擔心大族勢力的急劇影脹會危及孫氏王室的權力,為此,他對江東大族的態度從拉攏轉為控制孫權對東吳重臣陸遜的態度轉變。孫權了收回和打壓他們的權勢,變的暴戾殘酷。

同時,孫權晚年,因長子孫登早卒,他自己年事已高,遭此變故,心中之急可想而知。

總之。孫權晚年的性格變態,儘管其出發點是為了保有江東政權,藉機削弱大族勢力來維護王室利益,但與其主觀願望相反,這樣做的客觀效果卻是朝野震恐,人心撼動,東吳王朝出現了“舊將已盡,新將未信”的境況。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晚年的孫權,因東吳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君臣之間的關係早已非當初那般精誠團結,而是變得互相猜忌、戒備。雄踞江東的吳國,原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後來孫權之所以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全仗其父孫堅和其兄孫策之力,和雄才大略、能征善戰、開基建國的父、兄比起來,他最多隻能算個守成之君。

史載,孫權剛開始還很謙遜低調,也有所作為,一旦當上了皇帝,特別是到了晚年,就變得愈加剛愎自用起來,還寵信小人,拒聽群臣不同意見。隨著權力日益夯實,他對文武百官開始猜忌並防範起來。他規定,凡吳國守邊的將領,必須將妻兒留在都城建業(今南京)做人質,如果邊將叛逃,便處死人質,甚至誅滅其三族。他還豢養了一幫叫“校事”、“察戰”的酷吏,專門用來監視文武官員,還唆使他們肆意栽贓陷害,威懾、糾舉、誣告無辜,動輒加罪大開殺戒。他最重用並寵信一個叫呂壹的中書典校(官名),此人最善羅織罪名,構陷、迫害群臣,弄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棄官叛逃之事屢屢發生。

由於孫權年老後性子愈發猜忌,後宮秩序也日漸混亂,群妃爭寵,兒子爭位,鬧得雞犬不寧。太子孫登早亡,他又另立孫和為太子,封孫霸為魯王,埋下了日後宗室混亂、同室操戈的禍根。孫權一貫喜歡、寵溺庶出(妃子所生)的孫霸,孫霸恃寵生嬌,與孫和展開了激烈的儲位之爭。朝臣們也分成兩派,一派支持太子,為擁嫡派;一派擁護魯王,為挺庶派,雙方勢同水火,鬥得跟烏眼雞似的,致使君臣、父子、兄弟間勾心鬥角,陰招、陽謀使盡,圍繞著皇位的鬥爭日益加劇。孫權見朝堂上一片混亂,心知若廢嫡立庶,勢必釀成大亂,只好廢黜孫和,逼迫自己最寵愛的孫霸自盡,另立孫亮為太子。

《三國志》載,孫權稱帝后,對吳國民眾實行殘暴的統治,東吳賦役沉重,嚴刑峻法,治國手法比魏、蜀兩國嚴苛得多。陸遜、顧雍都曾勸諫孫權行輕徭薄賦之策,與民生息,發展經濟,孫權不以為然,從不採納。晚年時的孫權,更加獨斷專行,他橫徵暴斂,視民如寇仇,吳民不堪忍受,經常起義抗爭。

史載,吳嘉禾三年(234年),廬陵人李桓、羅厲扯旗造反,孫權派兵鎮壓,苦戰3年才將義軍剿滅。236年,鄱陽人彭旦聚眾反抗。次年,吳遽又起兵造反,他誅殺前來招兵的中郎將周袛,然後率眾接連攻下好幾座縣城。豫章、廬陵二郡叛軍和民眾更是群起反抗孫權的暴政。因孫權倒行逆施。國內民變四起,吳都建業一日數驚。孫權對山越等少數民族採取殘酷鎮壓的辦法,致使社會諸多矛盾急劇惡化,也使孫吳政權風雨飄搖,日趨衰落。

嘉平三年(251年)8月,颶風襲來,江海潮湧,大水漫過堤壩,朝建業襲來。文獻記載,此次水患劇烈,平地積水深達8尺,孫家祖陵中的松樹也被大水連根拔起捲走。孫權受驚嚇患病。數月後,孫權身體更加虛弱,潘皇后密謀在老公死後,效法呂后獨攬大權,臨朝聽制。潘後為人一向兇殘戾狠,平時經常為小事虐殺宮女。宮婢們害怕她一旦掌了大權,會更加殘忍嗜殺,於是就在夜間乘她熟睡之時,將這毒婦活活掐死。孫權知情後,悔愧、悲憤交加,病勢更加危殆。公元252年1月,他自感大限將至,急忙召太子太傅諸葛恪入內廷接受顧命,隨後死於建業宮中,歿年71歲。孫權死後諡號“吳大皇帝”。

【答題寫作辛苦 搬運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這個一點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是帝王的通病, 孫權也不例外。

我們試分析一二。

孫權承父兄之業,初時較為正直,納忠言,撫民恤。與人惟寬且又善自省,可以說這時的孫權絕對是個好同志。

孫權最為讓人驕傲的是巧取荊州斬殺關羽,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使孫權達到了人生頂峰,一時風光無限。


但人都是具有兩面性的,許多事物也是盛極而衰。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曹操更是在兩年前就領了盒飯,兩個對手都沒了,孫權終於可以長吁一口氣了。但叢林法則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時刻保持清醒。聽說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馬睡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防有危險時隨時可以逃之夭天。


孫權後期就似閉了兩隻眼的斑馬。

最大的惡行就是疑殺陸遜。陸遜可以看作東吳的支柱,奪取荊州和夷陵之戰陸遜居功至偉。

還有就是不立太子和皇后,特別是在太子人選上孫權舉棋不定,致使朝中黨派紛爭。一方得勢另一方必遭屠戮。有人說東吳實亡於孫權,看來還是有些道理的。


打炣簾卷西風


三國志記載公園234年,孫權抵禦了蜀國的最後一次討伐,親自到合肥督戰,卻敗於楊州都督之手,稱帝后孫權曾派將軍衛溫出大軍,加強對夷洲的防守,並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並在山區開設郡縣,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力。這時的孫權開始不斷加重徭役,並且開設殘酷刑法。吳國時常有農民起來反反抗

孫權的兒子孫英早年病逝,孫權先是廢掉第二位太子和,又賜死魯王孫霸,後立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孫亮的設立為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種子。也許是因為晚年的孫權被年輕時的政績所惑,由一個英明的君主走向了昏聵,加之年紀已70多歲。

三國志原文: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自由答人


我是歷史吐槽。大話歷史,歡迎各位點贊,關注。謝謝!

客觀來講。孫權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無帶兵經歷

孫權是孫堅的小兒子。有一個哥哥孫策。孫堅曾作為18路諸侯中的先鋒,與董卓展開血戰。董卓也因忌憚孫堅,曾經派人與孫堅和親,以收納這位英雄。由此可見孫堅是江東基業的奠基人。

孫堅被設計埋伏,死於非命之後。孫策繼位在父親所創立基業上。開創了江東基業的版圖。孫策也被稱為江東小霸王。之後孫策也是被仇家所殺,臨危傳位於孫權。

此時的孫權並沒有太多的帶兵和處理政事的經歷。也是孫策的一幫託孤大臣拼死護衛江東基業,才使得江東並未落入他人之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孫權經歷的較大的一次戰爭。曹操在收服劉表之後,將劉備趕到江夏,並且雄兵百萬要渡過長江,收服江東。之後諸葛亮出使江東,舌戰群儒,激怒孫權聯劉抗曹。

可是在諸葛亮出使東吳之前。整個東吳朝臣都以投降為主,並沒有想要和曹軍開戰。孫權也沒有表現抗曹的決心,反而一再容議容議。甚至我敢說,如果沒有周瑜和諸葛亮的出現,孫權可能早已成為曹操的一個臣子。因為孫權他並沒有自己的一個,明確的見解。



之後赤壁之戰曹操兵敗之後,孫權多次要殺掉劉備。之後時候呢,又多次與曹操在合肥爭奪城池,並沒有得到很多的便宜,反而,被曹操打的不敢覬覦其他的土地。

無識人之能

最後孫強身邊並無太多能臣武將。這也說明孫權並無識人用人之能。

之所以江東政權能夠維持這麼長時間,其使用的人才,如周瑜,魯肅,程普,黃蓋,呂蒙等人。也都是孫堅、孫策留下的人才。其中並無孫權半點功績。這幫人死後,生前所制定的關於江東的發展戰略方針也並未繼續執行。其中就以魯肅努力促成的聯劉抗曹的戰略來講,魯肅死後,孫權和劉備撕破了臉,多次製造摩擦,想要擒拿劉備。夜襲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軍交戰,雙方元氣大傷。而在此期間,孫權畏懼劉備大軍,求和不成,已經向曹操俯首稱臣。

所以講孫權,不是說性情大變,變成一個昏君,而是他原本的就沒有多大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