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明星中那點事


首先,上善若水的出處: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其次,上善若水的意思,指的是: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最後,看看網友們給出的解釋:

1 上善:最完美;

2 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裡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

3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4 上善:至高。

5 水:沒有生命體,清澈透明,與萬物無爭;卻能自然地由高處流往低處,也可以安靜自然地彙集於一處。

結束語: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遊戲大咖王


所有被公眾熟悉的人物中,最能詮釋“上善若水”四字的,除了老子,就是《琅琊榜》中的靜妃了。

靜妃此人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與世無爭,謙恭少言,溫婉良善……這些特點,恰是對老子“上善若水”的最好詮釋。接下來,我們從靜妃著手,來解讀老子的“上善若水”的真實內涵。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最上乘的善良就像水一樣,對萬物有利,卻從來不與萬物爭什麼。它總是停留在眾人都不厭惡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他們也樂於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平靜,交友真誠相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必能盡其長,舉動必能合時宜,這是因為他不爭,所以才無過失。

接下來,再來看靜妃。靜妃是醫女出身,但貴為天子嬪妃以後,她也依舊未忘醫者本分。也正因此,才有了圍獵時受梅長蘇之託,救治白毛聶風等事宜。

這些事,沒有任何利益心在其中,有的,唯靜妃自己所說的:“醫者都有仁人之心”。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靜妃就是一個有著如水良善的女子。在醫者之外的任何地方,對任何人,包括陷害自己的人,靜妃也始終善良如水。

靜妃手下有個叫小新的宮女,最終是她設計離間梅長蘇與靖王。對於這種背主棄義的小人物,她也僅僅是口頭警告後放出宮處理了。難得的是,在小心背叛自己後,對小新有恩的靜妃始終沒有怨言,關鍵時刻甚至還會替她的安危著想。這大概就是靜妃如水善良的體現吧,我對你好,從不求你回報,我只問付出不問其他。

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的第一層意思也在於此:利萬物,卻不爭。不爭包括,不去爭利益,不去爭回報甚至不計較起碼的得失,而只求付出。即:無論你做什麼,我都堅持我對你的善良。靜妃就是如此做的。


靜妃善於藏,她的姿態總是低低的。赤焰軍被清洗、祁王被冤殺時,靜妃正身處事非之中,但她卻得以全身而退。原因就在於她平時一直低調處事、素淡少言、從不張揚。這樣一來,就保證了兩點:

第一,無人將她視為對手;第二,沒有任何把柄落在別人手中。於是,在這場巨大浩劫中,她得以全身而退。

而後數十年,靜妃雖被皇帝冷落,但也一直從容處之,淡然不以為意。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居善地”,行已不爭,避高處下,“處眾人之所惡”,老子曰“故幾於道”。

靜妃擁有如水的寬廣胸懷,她心胸寬和,寵辱不驚,對很多事情也放在心上。被罰俸禁足之後說:“臣妾性子慢,倒不覺得委屈。減的只是一點供奉,難道臣妾還少了它?知道陛下有意照應,臣妾心裡是妥貼的。再說幽閉禁足,反而少了好些朝省之禮,竟是更清閒自在了。”

皇后刁難她時,靜妃反過來安慰慧妃。及至被皇后搜宮栽髒後,她也並不向皇帝訴苦,反而在皇帝發怒時勸道:“她是皇后,管束臣下,原是應該的……”

這樣的智慧言語,若不是性格恬談,沒有容忍的心胸,也是說不出來的。這般寬廣的心胸,容納萬物,恰如老子所說的“心善淵”。

最難能可貴處在於,靜妃還能做到老子所說的“動善時”。水我們知道,從來是彎轉曲直中不斷根據地勢等變化的,靜妃也是如此。在時機不成熟時,靜妃雖知祁王有天大冤屈也從未動過,直到最終時機成熟時,她才適時毫不猶豫地出手,拉通最關鍵的環節。讓一切變為可能。

所謂水兒時行時止,避高就下,穿山過澗,最終百川東到海,大概如此吧!如此的靜妃,也最終“成海”,在無爭中做了太后,走向了權力的頂峰……

上善若水,若水,即為上善!



奇扒公式


為什麼人們要說上善若水,而不說上善若火?若風?若土?難不成上善後宮三千,就獨寵若水一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上善並非炮王,他沒時間寵幸那麼多後宮,若水也不是妃子,她沒必要伺候帝王。

上善,在這裡指的是最上乘的善良。這個字在古語裡是很難的一見的,但見彰顯,必是好意,比如說上等、尊上、上人等等。

於是乎,我們就得出了這句話的解釋:最上乘的善良,就如同水一樣。水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我們都知道這句話的後半句,也就是水的特殊之處: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真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嗎?廢特孃的話,要是水真這麼流弊,早特麼讓它當高天上聖大仁慈尊者了。看到水,馬上就想到了水火不容、滴水石穿,所以呢,水還是有它的天敵的。

既然有天敵,就不要擱這兒當什麼聖母婊了,沒意思。

那麼為什麼古人還要把水列出來,並給予最高尚的讚美呢?說明在古人心裡,即使最完美的人,也有缺點,沒有什麼能夠做到真正的完美無缺。

除了水之外,包括水在內的上古四元素,地火水風,都可以做到利萬物而不爭。它們是組成萬物的最基本構成,雖有私心,卻無大礙。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之所以牛逼,或者說上古四元素之所以牛逼,是因為它們能夠去到人民所厭惡的地方,因此它們幾乎接近於天道。

這種理解是非常牽強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往低處流是善?在低處是惡?一個人願意往向惡而善,他就是幾於道?開什麼玩笑,如果幾於道這麼簡單,聖人就可以批量生產了。

在我的理解裡,上善若水最簡單的解釋,還是古人的另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山鬼祗樹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八章》

老子以水來比喻他所認為的至德。


一、

首先是「不爭」。所謂「不爭」是「無為」的一個表現,這其實主要是就統治者而言的。老子認為施太多政令於百姓,使得民不聊生。所以老子就主張「無為」、「不爭」,你啥都別管了,讓老百姓自己自在的順自然而生活吧。


老子認為,「道」就是利萬物而不爭的,也只有這樣才是符合於「道」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道德經·三十四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云云,皆就道而言。不要以為說道生長萬物,所以道就要主宰天下,是萬物的主宰,那不能。所謂「道法自然」,一切順任自然,不加干涉,「無為」嘛。正如水「利萬物而不爭」。「道」都這樣了,那麼人自然也應該這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經·二章》

所以人君治理國家,應該如道之於萬物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不要以為你是主宰,就要宰割天下。而是應該不加干涉,順任自然。


老子說應該「不爭」,應該「無為」。那麼如何論證「應該」呢。


先秦諸家論證其思想主張時,雖方向各異,但基本上最終還是會落到實際效用上。比如孔子就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就是就現實的政治效用而言的。為政以德,你就牛逼了。老子論證「應該」無為,也是落在現實效用上的。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德經·三十七章》

你只要「無為」了,那就是「無不為」。就像天地自然一樣,「道」沒有對萬物做任何事情,這是「無為」。可萬物,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不都各安其道,欣欣向榮麼。這就叫做「無不為」。所以聖人治國也應該這樣,沒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此即「無為而無不為」。


二、

「無為」最終是有實際效用的,也即「無不為」。而「不爭」最終也是有實際效用的,也即「天下莫能與之爭」。那為什麼「不爭」就「天下莫能與之爭」了呢。


因為一旦爭,你的競爭對手是無窮的。會形成無數怨懟。而不爭,也即意味著無敵,也自然就沒有因相爭而引起的怨懟。也即「夫唯不爭,故無尤」。最終的結果就是: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六十六章》

因為「不爭」,所以「無敵」,所以「天下樂推之」,也就達到了「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結果。


所以老子雖言「無為」,言「不爭」,仍是落到現實效用而論證的。


三、

好,我們無為,不爭。可是你怎麼保證我無為就能成功呢?這就基於老子對世界的基本認知了,即所謂「相反相成」之理。所謂「反者道之動」,所謂「天地尚不能久」,所謂「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在老子看來,一切都會轉向他的對立面,沒有永久不變的狀態。所以老子就認為,如果你想剛強,你必須先讓自己處在柔弱的地位,因為總會往對立面轉化嘛,最終柔弱轉為剛強你就贏了。


水「處眾人之所惡」之道理便在此。關於此義,《道德經》中有非常明確的表述。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二十二章》

這即是說「不爭」之理。不自我張揚,反而能顯明。不自我誇耀,反能見功。這無非也是從「不爭」「天下樂推之」到「莫能與之爭」而言。老子還從反面說明了此義。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道德經·二十四章》

你自己誇自己多牛逼,人家就不服了,一百個出來和你比。最終你也就「不彰」「無功」了。


所以,「不爭」必然會推導出一個更具體的原則,那就是「處眾人之所惡」。人人爭先,你不能爭先。人人怕落後,你得在後面。這才是「不爭」之道啊。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七章》

你得處眾人之後,這不就是「處眾人之所惡」麼?當然了,老子以現實效用論證其說,處眾人之後的結果,自然是反而能在眾人之先。「後其身而身先」嘛。


總之,雖然你牛逼,但不能裝逼。要想有為,你就得無為。要想當老大,你就不能爭老大。要想當第一,你就得處在最後。這邊是老子的「上善若水」之義,所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


孫虛白


老子《道德經》中這樣描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裡面的“上善若水”究竟什麼意思呢?《道德經》今譯當中很多學者都把它解釋為“至高的善或最上等的善”,其實我感覺是有偏頗的。“若”,如也。上善如水,水之特性,故幾於道。可見“上善”在這兒指的便是道。

上善若水這句話其實是老子告訴了人們修道的方法:道和水一樣,水的特性是最接近於道的。學道也應該像水一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結尾語:

《道德經》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寶藏,老子五千言,句句都值得每個喜愛古典哲學的人深思。


歐陽大拙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是啥意思?此四個字如此博大精深,很多企業大佬直接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杆。

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出處:上善若水出《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是啥意思?水利萬物而不爭:咱都知道,水是萬物不可或缺,一個人不吃飯,可以頂個7天,不喝水,3天就去了。水滋潤了萬物,但是它從來沒有向我們索取啥,儘管它對我們是如此的重要,給了萬物這樣那樣的好處,但是它從來沒有去和誰比個高下。這就是上善。上善與若水結合起來,告訴我們的就是咱做人要像水一樣。為啥要像水一樣?水有什麼值得我們特別學習的成功品質?

1、淡定、淡然。咱都知道,水乃萬物之源,如果論功行上,歌頌萬年都不為過,如果它要炫耀自己,炫耀N年都難以炫耀完。在如此豐功偉績面前,水始終保持一顆淡定的心。不驕不燥,不僅不張揚,反而哪兒低往哪兒流,哪裡窪在哪裡聚。在目前如此浮躁的環境中,能有一顆如此淡定的心,的確是相當難得的。

2、超強的凝聚力。水一但融為一體,聚成小溪或江河。便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朝著共同的方向義無返顧地前進。難怪李白有云“抽刀斷水水更流”之慨嘆。在很多企業中,或許正是缺了水一般的凝聚力,最後企業的超級航母沒能乘風破浪到達彼岸。


3、堅韌。崖頭上的小水珠,日復一日,千萬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頑石身上鑿出一個窟窿來。這的確讓人匪夷所思。九曲黃河,多少阻隔、多少誘惑,即使關山層疊、百轉千回,東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絲動搖,雄渾豪邁的腳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最終終於駛入東海。這就是水咬定目標,不驕不躁,堅持到底的結果。

4、博大。海納百川,有溶乃大。不管是青、紅、白、綠、青、藍、紫甚至是黑。水都可以溶下。水還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

5、靈活變通。遇到高山,水繞道流過去,遇到沙漠,水變成水蒸汽飛過去。夏為雨,冬為雪,熱成氣,冷變冰,遇圓則圓,逢方則方。順勢而為,應景而變。而不是一門子死腦筋,在一顆樹上吊死。


6、公平。不管是金碗還是木頭碗、瓷碗。對於水來說,都是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不差分毫。如果碗搞欺騙,破了個洞,故意想搞點額外的油水。那水則咆哮而出,不平則鳴,大聲抗議 。難怪古語云:人若以水為尺,便可裁出長短高低。

7、透明。有人水,水有時候也有臭水、黑水、髒水的時候。怎麼說是透明的呢? 其實我們看到的並非水,那是水裡面的溶劑,水的原形實際上是透明的。無顏無色;光明磊落。隨便哪個角度觀看,都是一樣的晶瑩剔透 !這就是所謂的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如果咱修煉的和水一般通透,豈不自由愜意?


希望之旅


“上善如水”這個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的第八章,這個詞直接翻譯過來,是指“最上等的善就是像水一樣。”

我是初中的時候接觸到這個詞的,雖然我現在還沒有成為像水一樣的人,由此可見老子的哲學思想十分超前了。

話說回來,為什麼老子會下這樣的結論:“最上等的善就是像水一樣”?

我個人理解是,我們生活離不開水,河流,海洋,下雨……水是萬物生長之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說了水的威力,我們都知道,水是世間最柔軟的東西,不成形狀,而舟卻十分堅硬,柔軟的東西可以承受得起堅硬的東西。我們生活裡都是這樣的例子,比如舌頭和牙齒,舌頭柔軟,而牙齒十分堅硬,人老了牙齒會慢慢掉光,但是舌頭卻一直存在,還有“以柔克剛”這個詞,都可以闡述老子關於“水”的一部分的哲學。

關於上善若水這個詞,老子隨後也有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大意是說,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為像自然界的水一樣愛護大家。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很符合老子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

“上善若水”引申到我們生活日常生活裡,與人相處過程中,心胸要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不輕易的發怒,“伸手不打笑臉人”,和和氣氣的,以柔克剛。


李沫霖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經》裡著名的觀點之一。

這四個字不難理解,

上,就是高端的,頂端的,是一個位置概念,也是一個層級概念。

善,老子說:善所以為善,斯惡也。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的是有益的,正確的行為和事物。

上善,就是最本質的善。

若水,就像水一樣。

上善若水,就是說最本質的善(有益的或正確的行為或事物),就像水一樣。

為什麼這麼說?老子有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說,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善的話,就看看水吧!

自然界的萬物都離不開水,水對於萬物來講,就是有益的,但是水的有益不僅僅是“有益”,還有“不爭”。

水的不爭,能看到的就是“水往低處流”,遇見障礙繞道走。

水還可以盪滌人的“惡”。至少我們知道水可以洗乾淨“幾乎一切”。

這樣看來,像水一樣的“上善”應該有什麼特質呢?

第一個是“普遍的益處”。水無處不在,善亦無處不在。“善”不僅僅是想法而是行動,而是正確有益的行為。

第二,“上善”要有平常心,也就是要“低調”。處處存在,處處不為人所注意。

第三,“上善”要保持心態的“清潔”。“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第四,“上善”要有包容和寬容,用寬容和包容盪滌世間的“惡”。

有了這些,“上善”就和“道”接近了(故幾於道)。這樣的“善”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上善”。


步武堂


先說答案。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

(那些)符合天道的行為,如同水的(那些)特質一般。

上善,在《道德經》中指的是符合天之道的行為。

水,這裡指的是下文中提到的那些水的特質。

具體來說,這裡取的“水”的特質是: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意思是:水可以使萬物得益,而不與萬物爭。

《道德經》主要講述的是“道”主生的一面,因此,這裡取“水”主生的特質,而不是取“水”主殺的一面。

處眾人之所惡

眾人所好,損不足,補有餘。

天道所善,損有餘,補不足。

故而“水”利萬物這一特質,與“道”相類。

--------------------------------------------------------------------

當然,在這一句裡,老子以“水”喻"道",並不是在討論“水”到底怎樣,也自然不會去以“水化”為洪水摧毀萬物的主殺的特徵,來比喻“道”主生的一面。

重要的,還是後面的一段話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裡的善,都不是人倫瑣碎的善惡觀,而是踐行天道的意思。

善地:合天道之地;

善淵:合天道之境;

善仁:合天道之仁;

善信:合天道之信;

善治:合天道之治;

善能:合天道之能;

善時:合天道之時。

對於天下的治理者一一聖王而言,一舉一動都應深諳天之道,不為不合天道的人之道。

"道"不與萬物爭,聖王也不應與百姓爭;聖王慈愛百姓,百姓敬愛聖王,天下才可得以長治久安。

為無為,則天下無不治。

百姓皆謂,我自然。

上善若此。


平凡2850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最好的就是善,善就像水一樣,水是可以根據各種各樣的容器的形狀,呈現出相應的形狀。大家懂得的一個道理,水往低處流,地勢越低,水必然就匯聚得越多。縱所周知的一個道理,水雖然柔弱,但能夠水滴石穿,再堅硬的物體,也會被水滴穿。

其意說,謙虛的人,就像似水一樣,能夠把自己的心態放得很低很低,別人只要有點長處,就可以馬上看到並學到,漸漸地就能夠使一個人的能力,智慧,人生的境界,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訊速猛進。

一個謙虛的人,他不會去刻意表現自我的,也不會去與人無謂爭執,他會去尊重所有的人,所以就能夠和周圍的人都關係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