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脉大长白:古韵江城

素有“北国江城”之称的吉林市,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在《永吉县志》里面就有记载,吉林城像一个阴阳鱼一样,分出来南仪、北仪,二仪生四象——东边有青龙龙潭山,西面有白虎小白山,南有朱雀朱雀山,北有玄武玄天岭。吉林旧称船厂,明清两朝,吉林是东北地区当之无愧的边防重地。

寻脉大长白:古韵江城
溯源

6月中旬,一行来到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北国江城吉林市。这里的锦山绣水向我们展示着长白山文化的久远和灿烂。吉林市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殊荣,它的满语名字为“吉林乌拉”,意思是“沿江的城”。吉林省也是中国诸多省份之中,唯一一个以市名为省命名的特例。


吉林市位于峰峦起伏的长白山支脉之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呈S形贯穿市区,蜿蜒曲折,清澈碧透。沿江的松江中路绿柳成荫,飞架江两岸的龙潭大桥、江湾大桥、吉林大桥、临江门大桥等十几座桥梁把山水江城贯穿为一体。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长白东来,松水北去。远古的先人曾经在这里渔猎、繁衍,山水之间留下了东胡、秽貊、肃慎等古老的北方民族上演的金戈铁马的传奇。吉林市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在东北地区来看也是文明程度开发比较早的城市。像最早的寿山仙人洞说明在17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吉林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中原地区的青铜时期,我们东北还在使用石刀石斧,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时期我们把它界定为西团山文化。2200多年前,中国东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夫余国就建都在我们吉林市,在东团山龙潭山帽儿山。辽金时期吉林的古城非常多,遗迹也非常多。在元代、明代吉林都有大量的遗存,所以吉林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船厂往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吉林发现的闪耀着光辉的文化遗存,是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座文化丰碑。在吉林市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船厂”的身份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初年,为了加强对东北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口一带女真各部的统治,朝廷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治理南起吉林东部,北至外兴安岭的广阔区域。为了从军事和经济上支援这一地区,明朝派遣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三次远征,刘清三次路经吉林市,并在松花江畔的阿什哈达山上两次刻石留念。阿什哈达呢是满语,因为吉林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有很多地名都是满语音译而来的。阿什哈达就是悬崖峭壁的意思,因为我们这一带过去都是悬崖峭壁。刘清当年率领三四千人来此造船就住在这个山的前后坡上,类似这样的军帐里。据史料记载,当年我们吉林的船厂规模是相当大的,每年造船50艘左右。


吉林素有北国江城的美誉。“江城”之说,始见于清朝康熙皇帝东巡吉林时所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中,“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当中华历史进入到清王朝,处于东北中心地带的吉林市更是拥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满族入关以后,沙皇俄国趁东北防备空虚之际,潜入了黑龙江地区,侵占了大量的中国领土。公元1652年,清政府开始在宁古塔驻兵设防,并在吉林设立了水师营和造船厂。在后来的雅克萨之战中,吉林船厂和水师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吉林城初建

吉林市四面环山,一水绕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公元1671年,清政府调遣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移驻吉林,并开始筹建城池。两年以后吉林城诞生了。随后,吉林市成为了清政府统治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等广阔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清代吉林城建成于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吉林城南面是以松花江作为天然屏障,东、西、北三面立松木围墙,墙高八尺,而且在三面各设立了一个城门。松木墙外还有一层护城河,河外是土墙围边,当时全长只有8.6华里。(9’01”)清代吉林城建城之后先后扩建两次,改建一次。第一次扩建就是乾隆七年(1742年),把木墙改成土墙,城门从3个增加到5个,周长增加了一千米左右。第二次扩建是同治六年(1867)年,这时候扩建仍然是土墙,但是城门变成了八个,周长达到了14华里。


虽然现在城门已经都不见了,但是有一些城门的名字我们还是在使用它们,像北极们、致和门、德胜门、临江门、大东门等。福绥门呢在现在福绥街上,俗称水门洞子;迎恩门就是西门,也叫临江门,因为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来吉林就是从西门进来的。当时街路就这么几条,粮米行街就是今天北京路的一段,河南街呢仍然是现在的河南街,当时就在一条小支流的南面,所以就叫河南街。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熙元将军在任的时候对吉林城进行了一次大的改建,把土墙改成砖墙了,上面还堆砌着垛口,可以说那时候的吉林城就进入最辉煌的时代了。


旅游胜地

吉林是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这里的乌拉街满族风情,阿拉底村、兴光村朝鲜族风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夏日里,夜晚的松花江面上河灯盏盏,宛如天上银河;冬日里,同路南石林、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吉林雾凇,更是以其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观让海内外宾客心驰神往。吉林市有1742年始建的吉林文庙;有佛、道、儒三教杂揉的北山古庙群;有明代留下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吉林陨石。丰满水电站的建成,成就了青山环抱、碧水浩瀚的松花湖美景,市区里的四座名山,则各具风韵,为江城增添了几多丹青水墨。


历史文物见证了城市生命历程和时代变迁,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进程中,现代化城市景观和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更应该让历史文脉得以保存。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只有让城市历史文化不间断的积淀,城市的发展潜力才会进一步迸发,人们对自己城市的记忆才不会消失。如今,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吉林市也在积极保护文物古迹,从而让自己的文化传统得到延续。


吉林机器局的变迁

在吉林市城东南,有一处曾经被尘封多年的历史遗迹,它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吉林机械局旧址。


吉林机器局是东北地区第一家近代工业,也是清末“洋务运动”中,东北地区唯一的兵工厂。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呈现出了一触即发的战争之势,1880年,吴大瀓受委三品卿衔帮办赴吉林省城,协同吉林将军处理边防事务。1881年,经吴大瀓等奏请,清廷批准开办了吉林机器局。由此,吉林机器局成为了东北现代工业的发祥地。


1900年9月,沙俄侵占了吉林城,吉林机器局的生产设备或被抢走,或被抛入江中,江南火药局也被炸毁。劫后的吉林机器局,变成俄国侵略军的兵营。如今,吉林机器局的旧貌已经不复存在,只有1928年吉林督军张作相修建的军火仓库尚存,但吉林机器局作为中国东北第一个近代军火工业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近年来,吉林市将发展文化产业列上重要日程,2011年,一座属于当代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活动场所——吉林市艺术中心落成。艺术中心的地址,就选在了吉林机器局旧址。


如今,走进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机械局旧址,可以见到这里的古木参天,几栋青砖黛瓦的老厂房被重新修缮,厂房之内变成了古色古香的陈列馆。里面既展示了这座清光绪年间创办的“东北第一兵工厂”制造武器抗击外敌的历史,又分别建设成了艺术作品创研厅、展售厅、拍卖厅等功能性场所。


古老的历史名城吉林市如今仍然在焕发着青春的光芒,在新的年代里,吉林人将继续为自己的家乡谱写更加灿烂的历史篇章。


声音:林迪

寻脉大长白:古韵江城
寻脉大长白:古韵江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