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亞歐之大,足以容納中歐合作

歐盟委員會於近日向歐盟理事會、歐洲議會等機構提交的一份政策文件引發關注,不僅因為這份文件正式提出了歐盟醞釀已久的“亞歐互聯互通戰略”,也因為外媒在第一時間將其解讀為“歐盟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似乎這樣既能在中歐關係中找到“摩擦因素”又能蹭足“一帶一路”的熱點。但如果對歐盟的政策沿革和中歐合作現狀有所瞭解,人們對這份文件的觀感就不會像某些外媒那樣“莫名興奮”了。

首先,聚焦於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歐洲內部互聯互通建設來挖掘歐盟經濟復甦潛力,是近年來歐盟的既定目標。早在2014年11月提出的“容克投資計劃”中,歐盟就提出其投資重點將集中在“能源、電信、數字、以及交通”等領域,並加快了泛歐交通網絡建設等項目的實施。這些目標和領域在這份名為“聯通歐亞:歐盟的戰略基石”的文件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歐盟也希望面向亞洲實現在交通、電子和能源等領域的互聯互通。

其次,通過聯通歐亞來發掘貿易和投資潛力、服務於其經濟的可持續復甦,是歐盟此時提出該戰略的重要現實考慮。正如文件中指出的,亞洲市場對於歐盟經濟利益豐厚且意義重大。歐盟國家對亞洲市場的進、出口分別佔其總額的45%和35%,考慮到未來亞洲經濟的巨大增長空間,歐亞經濟的相互依存狀態還將繼續加深。在面向美國市場遭遇保護主義壁壘的境遇下,加大在亞洲的經濟存在並提升其獲利空間,成為歐盟維護其域外市場的重要戰略考慮。

第三,將基礎設施領域的“硬聯通”作為促進亞歐互聯互通的主要方向,應該說是歐盟對亞洲政策的一大進步。亞歐國家在亞歐會議平臺上已經多次討論過促進雙方互聯互通的問題,但受制於其價值觀的侷限性,歐方更注重向亞洲輸出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單向“軟聯通”,而對於亞洲以及亞歐之間廣大區域在基礎設施等“硬聯通”上的需求並不重視。近年來,在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推動下,互聯互通成為亞歐會議的“政策優先”,客觀上對歐盟形成其亞歐互聯互通戰略起到了刺激和推動作用:只有瞭解亞歐大陸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真正需求所在並給予積極響應,而不是一味單方面地輸出制度模式,歐洲才能在亞洲和亞歐大陸贏得合作機遇。

最後,無論歐盟文件是否如外媒所言具有種種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考慮”,只要中歐雙方堅持既有共識,在亞歐互聯互通建設上密切溝通、相向而行,無疑將提升和擴大中歐現有合作,並在合作中進一步增進管控分歧、風險的能力和共識。在2018年7月發表的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中,雙方確認“將繼續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倡議對接,包括歐洲投資計劃以及擴大的泛歐運輸網絡,並通過兼容的海陸空運輸、能源和數字網絡促進‘硬聯通’和‘軟聯通’”。雙方強調“該領域合作應改善亞歐互聯互通在經濟、社會、財政、金融和環境方面的可持續性。該合作應基於市場規則、透明原則,為所有投資者提供開放採購以及公平競爭環境,合作也應遵循現有國際準則和標準、各自的國際責任和項目受益國的法律,同時要考慮受益國的政策和國別情況”。歐方戰略將“可持續、全面和基於規則”作為建設亞歐互聯互通的原則,“一帶一路”倡議在經歷五年有成後也正進入深耕細作、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將繼續推進與合作伙伴在政策、貿易、設施、金融和人文領域的全面聯通,而且也將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尋求規則對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中歐完全可以在現有的中歐互聯互通平臺和亞歐會議框架內深化務實合作。

在堅定合作共識的基礎上,中歐並不迴避雙方的分歧和矛盾,而是對有效管控分歧進而增進合作體現出充分信心。在某些輿論心態複雜的“關注”下,中歐在“一帶一路”共建上已經取得積極進展並難以逆轉。歐盟借提出“亞歐互聯互通戰略”或許想體現其在亞洲方向的進取性和主動性,但只要這種主動是建設性的,就能為現有“一帶一路”合作拓展新的空間。何況“歐洲方式或規則”能否如歐盟所願成為其推進亞歐合作的保證,還有待於其是否能適應亞歐大陸的多樣性並轉化為各方共識,畢竟現在的亞歐大陸已自強自立、今非昔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