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城作品——光绪进士孙秉衡家族佚事(四)

于镇河,国民党中将,长期担任阎锡山麾下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要职,是官位最高的浑源籍军事将领。在于镇河的提携下,不少浑源同乡在其部下担任下级军官,孙有成就是其中的一个。在一次战斗中,孙有成遭受子弹射击,在两腿膝盖附近形成贯通伤,被战友抬下战场,辗转送回到家中,家里便延请著名中医“王短腿”为其施治。“王短腿”名叫王清锡(别称“王瑞芝”),是浑源西关街“保滋堂”药铺的掌柜,他身长腿短,坐着与常人无异,站起来就比一般人矮了许多,因此有“王短腿”的绰号。“王短腿”子承父业,以治疗伤寒、外伤闻名浑郡,他根据孙有成的伤情,为其清创后敷以自制药物,使孙有成很快得到康复,没有造成严重残疾。孙有成伤愈后,重新赴大同,回到于镇河的部队中。

1949年5月,时任大同军事指挥总司令的于镇河率部起义,部队接受和平改编。当时,于镇河所率投诚的部队按起义对待,旧军官或加入到解放军队伍中,或发路费回家,孙有成就在此时回到原籍浑源。

浑源是解放区,1946年10月至1948年2月,全县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工作队和贫农团对地主、富农进行了清算斗争;孙家的老宅及铺面被没收,分配给多户乡民居住。孙有成看到祖辈的产业被民众瓜分,悲愤交加,遂接上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什么都没有带,匆忙离开浑源,重返大同。

孙有成文化水平低,且当过旧军队的军官,在大同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直到1953年、1954年间才找到工作,在百货公司上班。在大同再苦再累,孙有成无怨无悔,在他的内心深处已彻底隔断了与家乡的任何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有成的子女长大成人,他们或读书或工作,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1966年,“文革”开始,孙有成被当作“逃亡地主”打成“黑五类”,“黑五类”(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等五类人)属于阶级敌人,要接受无产阶段专政和各种形式的管制,没有基本的人权,遣返原籍是对“黑五类”进行管制的一种最常见形式。于是,孙有成夫妇便被遣返回浑源西坊城村,接受劳动改造。

在西坊城,没有人愿意收留有政治污点的遣返人员,幸好孟乃的妻子将孙有成夫妇收留在家中,一住就是两年。孟乃在抗日战争中参加八路军失踪,家里只留下妻子和儿子孟学文,二十多年来,孟乃踪影全无,其家属便成为失踪军人家属(按烈属对待)。孟乃妻子是个善良的老太太,她给落难的孙有成夫妇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庇护之所,让孙家夫妇十分感动。几年后,他们分别从西坊城回到大同,两个家庭经常走动,如同亲人一样。

在遣返西坊城期间,孙有成一直想着如何能离开这个蒙冤之地。孙有成是于镇河麾下的起义官兵,当年投诚时宣布过对起义人员按“既往不咎”的政策对待,于镇河依此向全体部下作过保证。现在,孙有成因历史问题被遣返回原籍,显然没有按起义人员的政策对待,这让他很不服气。因此,他便让妻子李果英与女婿想办法寻找于镇河出个证明,进而落实政策,重返大同原单位。

在那两年里,李果英(1917—1997)与女婿一起赴北京、太原两地,数番奔波,终于见到了时任山西文史馆馆员的于镇河,于镇河痛快地为他们写了外调证明材料。不久,孙有成夫妇顺利地离开西坊城,回到了心仪的大同。

浑源是孙有成的家乡,也是他的伤心地,他此后刻意回避家乡的一切,甚至不愿意提到“浑源”那两个字。孙有成夫妇对浑源一直有很深的抵触情绪,至死都不愿意回去,1997年、1998年间,孙氏夫妇先后去世,均安葬在大同。

孙葆衡系孙秉衡之二弟,字荫堂,生卒年月不详,青年时可能就读于山西省的政法类院校。他的经历模糊不清,只有一些信息碎片隐隐能看到他若隐若现的身影。

民国22年(1933)3月,孙葆衡时任山西高等法院刑一庭庭长。其时,山西省高等法院因为一件民事诉讼案件需要请求国民政府司法院释法,便向司法院院长居正呈文请示,落款为山西高等法院院长邵修文,由刑一庭庭长孙葆衡代行。3月16日,司法院发布《院字第873号》文件,对山西高等法院的呈请内容进行了释法。

民国25年(1936)7月11日,孙葆衡时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推事。

民国36年(1947)1月,孙葆衡时任最高法院刑事第一庭推事,曾参与过对大汉奸周佛海的审判复核。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回都南京,应时局和民众的强烈要求,曾任汪伪政府行政院长的周佛海被羁押审判,盛况空前。民国35年(1946)10月7日,南京首都高等法院判处周佛海死刑,周氏家属不服判决,向最高法院提请上诉。民国36年1月20日,最高法院刑一庭作出判决,依然核准了首都高院所做判处的原判,此次终审判决的审判长是刑一庭庭长叶在均,推事为李绍言、孙葆衡及陈朴生三人。

孙葆衡的后代不详,只知有一女儿曾在榆次法院供职,后在南京居住,2007年时有80多岁。

另,在孙秉衡孙子辈中,最出色的当数孙振武(音,或孙震武)。孙振武是孙有成的堂兄,孙有成女儿称呼孙振武母亲为二奶奶,据推测他很有可能是孙葆衡的长孙。孙振武年青时就读于同乡荣鸿胪任校长的北方军官学校(“学兵团”是其前身),军校毕业后跟随晋军名将商震转战南北,是商震身边的高层参谋人员。孙振武娶妻四川女子,民国37年(1948)底,孙振武给他母亲寄过钱;1949年初,他与家庭失去了联系,自此音讯皆无。

孙士衡系孙秉衡之三弟,生平不详。长子在包头居住;三子叫孙美,生于1929年,当过铁路工人,其子叫孙望廷,浑源地矿局退休干部孙守吴在2007年时去他们家中见过这对父子。

孙有成育有一女一子:女曰玉珍(1938—2008),大同师范毕业,生前在大同城区三中任教;子曰德魁(1941.3.18—),大同市退休职工。孙玉珍育有三女一子,次女梁艳萍现任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美学艺术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孙德魁育有三子一女,三子孙海翔现任大同铁路湖东站党委书记。

补记:

2015年,我在戮力挖掘张官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得一位知情人的指引,多次在浑源县城孙家巷考察张官故居(现西大街孙家巷15号)。张官故居位于鼎鼎大名的麻国华故居——麻家大院西邻,中间隔着一条南北小巷,在同一处地方坐落着两座名人故居,让人觉得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让我颇感兴奋。

孙家巷有张官故居和麻家大院两处名人故居,为什么没叫成“张家巷”或“麻家巷”而叫成孙家巷呢?难道这条小巷以前出过一位姓孙的名人吗?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某日,承一位研究浑源文化的老者指点,说麻家大院原系进士孙秉衡的院子,后来孙家将此院卖给麻席珍,同时,孙家巷因孙秉衡高中进士而得其巷名。不过,这毕竟是一家之言,在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姑且记之,也算是一种说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